開國少將之子紮根草原近半世紀:我對草原的愛,超過大部分農牧民

中新網錫林郭勒6月25日電 題:開國少將之子紮根草原近半世紀:我對草原的愛,超過大部分農牧民

作者奧藍

“我19歲來到這裡,現在老了,我還在這裡。你說能不愛麼?我可以這樣說,我對草原的愛,超過大部分的農牧民。”

開國少將之子紮根草原近半世紀:我對草原的愛,超過大部分農牧民

圖為廷·巴特爾曬在微信朋友圈裡的生活狀態。他這幾天正在給牛換草場。 廷·巴特爾 攝

廷·巴特爾是開國少將廷懋之子。自1974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亞嘎查插隊,此後紮根草原。

經過46年的堅守與努力,他家的5900餘畝草場早已從昔日的貧瘠沙地變成如今草長鶯飛的生態牧場;在他的示範帶動下,當地嘎查的人均純收入也從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現在的近2萬元。

因為對草原生態保護的突出貢獻、對牧民的突出帶動作用和特殊的身份,廷·巴特爾早就是鎂光燈下的“紅人”。當地牧民還送給他一塊蒙古語的牌匾:“愛草原的人”。

開國少將之子紮根草原近半世紀:我對草原的愛,超過大部分農牧民

圖為正在接受記者專訪的廷·巴特爾。 喬鼕鼕 攝

如今的他和老伴仍然生活在這裡,養著50餘頭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普通牧民的生活。這幾天,廷·巴特爾的微信朋友圈裡一派悠然閒適,花叢中的小牛、天空中的飛鳥……

“草原好!我一回到草原就覺得順暢,一口氣能喘出20裡。”廷·巴特爾頓了頓,“城市人很多,到哪感覺都是嗡嗡嗡的。我一旦回到錫林郭勒盟,雖然離家還很遠,但心情馬上就舒服了,覺得到家了。這個感覺說不清楚,但是我心裡就是知道。”

“愛草原這個概念,它不能停留在嘴上,要實踐。如果你要乾的都是對草原有好處的,你肯定是愛草原的。”廷·巴特爾跟記者分享了他心中愛草原的表現:保護生態,不隨便扔垃圾,保護草原上的各種動物植物;愛草原上的人民。

“做好保護和利用的平衡,劃區輪牧,壓縮牲畜數量。”談及生態恢復的經驗,廷·巴特爾說得簡單,但其中的辛苦與付出早已見諸多家媒體,讓人動容。

“生態改變,最早的時候最難。像我家最開始的時候,一冬天過去,15頭牛隻剩5頭,因為沒有草……”廷·巴特爾回憶說,2002年以後,草場生態越來越好,狍子、鶴、鴻雁、天鵝等野生動物逐漸出現。

開國少將之子紮根草原近半世紀:我對草原的愛,超過大部分農牧民

圖為廷·巴特爾拍攝的生活在自家草場上的狍子。 廷·巴特爾 攝

現在的廷巴特還是一個草原攝影師。他每天早上起床後就要去草場轉轉,看到美景和野生動物就用手機或相機拍下來,發在朋友圈裡。

在錫林郭勒草原上,廷·巴特爾還是遠近聞名的講師,2009年,在廷·巴特爾家建起了一座全盟農牧民培訓基地,被牧民稱為“廷·巴特爾大講堂”。劃區輪牧怎麼搞、畜牧結構如何調整、拖拉機壞了怎麼辦、生態廁所怎麼蓋、牛棚怎麼搭……牧民的來訪一波接一波,問題也五花八門。據當地政府提供材料顯示,這裡每年都至少有約萬人前來“取經”。

“現在咱們牧區真正缺的是文化人。只要是大學畢業,其實牧區都需要。”廷·巴特爾還告訴記者,他希望年輕人能返鄉。“那是你的家鄉,你不建設誰來建設?”

“1974年我來的時候,全錫林浩特都是土路,電線杆子上栓的是馬和駱駝;我插隊地方的牧民連蠟都沒有,點的是羊油燈,蒙古包全被牛糞的煙燻成了黑色。現在的變化真的是相當大了,牧民的富裕程度就更不必說了。”廷·巴特爾談及未來,充滿希望。“草原的變化還是在往好的方向轉。我們都知道,有些地方還落後,可是所有牧民都在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