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中的鰲拜:作戰勇猛,對皇帝忠誠,但不夠聰明

清史中的鰲拜:作戰勇猛,對皇帝忠誠,意志堅定,但不夠聰明。沒有鰲拜,康熙也許當不了皇帝,也解決不了很多棘手問題。但是,鰲拜不知分寸,還活在“關外時代”,註定要倒大黴。

一、鰲拜的勇猛與無畏:一身都是傷疤

“滿洲第一勇士”的頭銜,並非浪得虛名,鰲拜當之無愧。八旗猛將眾多,若說到勇猛,悍不畏死,還得看鰲拜,不服不行。

清史中的鰲拜:作戰勇猛,對皇帝忠誠,但不夠聰明

1637年,皇太極派兵攻打皮島,碩託掛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三順王”追隨,兵力三萬,陣容十分豪華。

“三順王”不但能打,本身又是毛文龍麾下將領,熟悉皮島防禦情況。再則,“三順王”的兵馬裝備大量火器,攻堅戰可以。

明軍炮火猛烈,彈丸鋪天蓋地而來,傾洩到清軍陣地上。“三順王”以火器還擊,發射炮彈掩護,八旗兵隨即衝殺,卻碰得灰頭土臉。

碩託攻勢受挫,皇太極急忙派阿濟格、鰲拜增援。鰲拜很勇猛,對阿濟格說:“王爺主攻正面,我帶兵乘坐小船攻打後方,得不到皮島就不回來。”

皮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還部署不少火炮,但鰲拜毫不畏懼。漲潮時,鰲拜率兩百餘人乘坐小船靠岸,殺向灘頭陣地。

明軍炮火齊射,清軍紛紛倒地,鰲拜手持大刀,匍匐前進,衝上去與明軍廝殺。鰲拜力氣很大,手刃十幾人,砍斷明軍旗幟,清軍士氣高昂。

看到鰲拜獲勝,阿濟格下令強攻,不惜代價拿下皮島。毛文龍死後,皮島守將各自為政,相互拆臺,此時被前後夾擊,紛紛潰散。

困擾清軍十幾年的皮島,終於被皇太極拿下了,鰲拜功不可沒。此戰,鰲拜冒著炮火衝殺,身中十餘傷,卻絲毫不退縮,被皇太極譽為“滿洲第一勇士”。

1641年,皇太極決定攻打錦州,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為主帥,出兵6萬,與祖大壽對決,遭遇失敗。

皇太極旋即讓多爾袞增援,清軍增加到8萬餘人,採取“圍點打援”戰術,將祖大壽困在錦州城內。

錦州被包圍,崇禎十分著急,便讓洪承疇率13萬大軍,以及8位總兵出關救援祖大壽。

洪承疇能打仗,又有曹變蛟等猛將加持,多爾袞、濟爾哈朗連戰連敗。明軍內外夾擊,炮火猛烈,多爾袞膽戰心驚,十幾天不敢下馬,失去了生育能力。

多爾袞擅作主張,下令拔營,讓八旗分批迴瀋陽休整,惹惱了皇太極,被革除王爵,判處死刑,後赦免。

皇太極拖著病體,御駕親征,帶著鰲拜等正黃旗、鑲黃旗將士趕往錦州,對決洪承疇。出征路上,皇太極咯血不斷,身體很虛弱。

曹變蛟夜襲清軍大營,直奔皇太極而來,連續突破五道防線。明軍作戰勇猛,都拿出必死的決心,一直殺到皇太極營帳門前。

鰲拜與明軍展開肉搏,一邊砍殺,一邊指揮士兵放箭,血戰不退。曹變蛟太猛,此時殺紅了眼,又親自上陣搏殺,鰲拜幾乎撐不住了。

可惜,明軍沒有增援,曹變蛟所部人少,隨著各路清軍趕來,只能含恨撤退。此戰,鰲拜以血肉之軀護衛皇太極,身受重傷,手臂兩處被箭矢射穿。

1645年,阿濟格追擊李自成,從蒙古高原南下陝北,鰲拜為前鋒,攻克4座城池,招降38城,殺入關中。李自成戰敗,逃往湖北,途中被老農打死。

1646年,豪格出征四川,鰲拜還是前鋒,與張獻忠對決。鰲拜利用大霧掩護,快速突破漢中,殺向西充,張獻忠猝不及防,陣亡沙場。

清史中的鰲拜:作戰勇猛,對皇帝忠誠,但不夠聰明

客觀看待,鰲拜作戰非常勇猛,是充當前鋒的料,他敢於拼殺,有必死的決心和勇氣。但是,鰲拜從未獨當一面,或者單獨帶兵,這是他的不足。

二、鰲拜的忠誠與堅定:對皇太極家族矢志不渝

單純看軍事能力,鰲拜並不是特別顯眼,他很勇猛,卻沒有機會掛帥。究其原因,鰲拜並非帥才,只是猛將而已。

拋開清朝皇室不說,洪承疇、吳三桂等降將都能獨自領兵出征,獨當一面,為何鰲拜就不行呢?自然是軍事能力有限。

那麼,鰲拜為何能飛黃騰達,不但成為康熙的輔政大臣,還是史上最有名的“權臣”之一,形象深入人心。答案是:鰲拜忠於皇室,且至矢志不渝。

1643年,皇太極正在加班辦公,頓感身體不適,倒在了桌子上。皇太極病逝,清朝陷入了危機,各派為爭奪皇位,劍拔弩張。

清朝初年,由於貴族力量很強,沒有冊立儲君的傳統,皇帝由八旗議事會推舉產生。皇太極強化君權,打擊貴族,效仿中原模式,但“出師未捷身先死”,沒能解決“皇位傳承”問題。

皇長子肅親王豪格,睿親王多爾袞,都對皇位躍躍欲試。多爾袞手握正白旗,多鐸手握鑲白旗,再加上阿濟格,實力雄厚。

豪格手握正藍旗,無法單獨抗衡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代善的正紅旗、鑲紅旗,都是“吃瓜群眾”,並未明確支援豪格。

多爾袞很想當皇帝,但索尼、鰲拜為代表的正黃旗、鑲黃旗不服,他們立誓要擁戴先帝后代,否則不惜兵戎相見。

索尼、鰲拜、譚泰、圖爾格等八人去肅親王府上拜見豪格,打算擁戴他稱帝。豪格有了底氣,表示不會辜負大家的期待,一定要跟多爾袞鬥到底。

皇太極死後七天,禮親王代善主持召開八旗議事會,商議皇帝人選。鰲拜等八人在門前焚香立誓,“共進退,同生死。”然後趕往崇政殿。

鰲拜以鑲黃旗護軍統領名義調本旗兵馬,這些人平日得到皇太極厚賞,也支援皇子繼位,便跟著鰲拜前往崇政殿,將議事會包圍起來。

正黃旗、鑲黃旗是皇帝的親兵,他們“守護”崇政殿,名正言順。鰲拜此舉,用意明顯,只要多爾袞敢稱帝,大家就衝進去,血染會場,報答先帝之恩。

會議上,多鐸盛氣凌人,多爾袞也有意向當皇帝,但其他旗不支援,兄弟倆一直在試探。豪格關鍵時刻掉鏈子,代善提議豪格,他卻說“徳淺福薄”,謙虛一把,讓兩黃旗將士心寒。

會議僵持不下,兩白旗又提議多爾袞,說他最適合繼位。兩白旗嚷嚷,多爾袞心動了,他注視著會場,看看有無反對者。

清史中的鰲拜:作戰勇猛,對皇帝忠誠,但不夠聰明

索尼、鰲拜等坐不住了,當即離開座位,按住劍柄,大聲說:“先帝給我們衣服穿,給我們房子住,給我們銀子花。不冊立先帝后裔,寧可隨先帝而去。”

鰲拜此舉,意在警告多爾袞,如果不是皇太極的孩子繼位,我們兩黃旗將士不會罷休,寧可死在這裡。看到兩黃旗怒氣衝衝,多爾袞主動表示沒有意向當皇帝。

多爾袞不敢繼位,豪格又謙虛,皇位落入年僅6歲的皇九子福臨之手,是為順治帝。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攝政。

順治能當皇帝,鰲拜功不可沒。但是,鰲拜也跟多爾袞結下了仇恨,入關之後屢次遭受打擊,三次被判處死刑,都幸運地躲過了。

多爾袞攝政後,打壓兩黃旗將士,重點栽培兩白旗。為了活命,為了升官,為了得到利益,許多兩黃旗將士紛紛倒戈,投靠多爾袞。

“立誓八人”陣營也動搖了,譚泰、錫翰等人就背棄盟約,搖身一變成為多爾袞的親信。但索尼、鰲拜誓死不從,堅決擁戴順治,即便多次被判處死刑,也毫不動搖。

1645年,討平關中,擊敗李自成後,阿濟格擅自班師回朝,還謊報戰功。多爾袞不滿,礙於兄長面子,便治罪鰲拜,罰銀一百兩,理由是他不阻止阿濟格。

征戰有功,不得賞賜也就罷了,還被罰款銀兩,也是醉了。更狠的還在後面,阿濟格侮辱順治,當面說他是“孺子小兒”,結果鰲拜又躺槍了。

多爾袞下令查辦阿濟格“侮辱皇帝”一事,讓譚泰、鰲拜負責此事,並公之於眾。譚泰想討好多爾袞,治罪後沒公佈,給阿濟格面子。

譚泰對鰲拜說:“英親王(阿濟格)有錯,但不應該公佈出來,不要跟多爾袞鬧得太僵。”鰲拜不知道譚泰已經“叛變”,也就答應了。

多爾袞不滿,說鰲拜違抗聖旨,將他在訓斥一頓。不久,譚泰攻擊索尼,鰲拜討厭譚泰的無恥,他站在索尼一邊,被多爾袞革職查辦。

1648年,豪格、鰲拜班師回朝。多爾袞以殺良冒功為由,逮捕豪格,兩個月後毒死在監獄中。鰲拜被告發:當年擁戴豪格為帝,犯了大不敬之罪,判處死刑。

多爾袞震懾鰲拜後,旋即以功勞顯赫為由,允許他“以銀贖罪”。一個月後,鰲拜又被告發:先帝(皇太極)駕崩時,鰲拜派兵包圍崇政殿會議,圖謀不軌。

廷議結果:鰲拜處死,後赦免,革職為民,罰款銀兩。短短兩個月,鰲拜多次被判處死刑,可知遭受迫害之殘酷,但他依然堅持擁戴順治帝,絕不向多爾袞妥協。

1650年,鰲拜又一次躺槍。多爾袞病重,抱怨順治不來探望他。錫翰領會意圖,上奏順治,讓他探望攝政王。多爾袞大怒,處罰錫翰,旋即賞賜,做做樣子。

鰲拜就慘了,被判處死刑,後革除爵位,罰款銀兩自贖。理由是:錫翰上奏皇帝時,鰲拜不加阻止,讓順治來探望自己,“歪解”攝政王的意圖。

清史中的鰲拜:作戰勇猛,對皇帝忠誠,但不夠聰明

鰲拜遭受打擊,都是算“舊賬”,多爾袞意在向群臣挑明:“追隨攝政王,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即便是曾經的對手譚泰。反對攝政王,鰲拜就是下場。”

處境艱難,性命朝不保夕,但鰲拜矢志不渝,沒有背棄“盟約”,堅持擁戴順治,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順治坐穩皇位,兒子康熙能上臺,鰲拜功不可沒。

三、鰲拜的無知:活在“關外時代”,註定倒大黴

1651年,多爾袞去古北口打獵遊玩,不慎摔下馬,旋即死去。三個月後,順治秋後算賬,剝奪多爾袞一切頭銜,挖掘墳墓暴屍。

順治掌權,索尼、鰲拜等忠心耿耿的兩黃旗大臣得到重用,擔任議政大臣,參與朝廷機密決策,地位顯赫。

1661年,順治駕崩,年僅24歲。已經出痘,對天花有免疫力的康熙繼位,他還是8歲的小孩子,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等四大臣輔佐政務。

輔政時代,鰲拜赳赳武夫,頭腦簡單粗暴的弱點暴露無遺。鰲拜還生活在“關外時代”,不知道大環境已經發生變化,敗亡不可避免。

索尼威望高,但垂垂老矣,體弱多病,對朝政力不從心。遏必隆為人膽怯,且跟鰲拜都是鑲黃旗,利益基本一致。蘇克薩哈,正白旗,多爾袞陣營投靠過來,被孤立。

“四輔政大臣”,鰲拜排名墊底,卻實際掌控大局。起初,鰲拜還能低調做人,隨著權勢膨脹,他“逆勢而行”,以關外作風處理問題。

清朝建立的基礎是八旗制度,在關外逐步形成與完善。八旗制度下,每一旗都有自己的利益,且互不統屬,帶有濃厚的氏族貴族色彩。

關外時代,對八旗將士而言,所屬“旗”的利益高於一切。為了“旗”的利益,不惜跟其他旗鬧起矛盾,甚至兵戎相見,相互爭鬥。

起初,八旗制度下,皇帝直接控制的兩黃旗,跟兩白旗的關係最差,他們歷史仇恨太深,更有現實利益的衝突,差點就火拼起來。

努爾哈赤晚年,對八旗做了調整,多爾袞三兄弟掌握兩黃旗,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三兄弟合計65牛錄,接近兩萬人,但年紀太小,又沒軍功,這是軟肋。

1626年,皇太極繼位,進行“換旗”的同時,對多爾袞三兄弟進行分化瓦解。兩黃旗與兩白旗對調,皇太極、豪格的兩白旗,成了新的兩黃旗。

阿濟格被廢掉鑲白旗旗主之位,轉交給弟弟多爾袞。隨後,皇太極又找理由,讓多爾袞、多鐸互換旗幟,多爾袞領正白旗、多鐸領鑲白旗。

“旗幟”的更換,意味著利益轉移,皇太極強化君權,兩黃旗得到重用。為了“旗”利益,鰲拜跟索尼堅決擁戴先帝之子,擺出與多爾袞決鬥的架勢,順治得以繼位。

多爾袞掌權,隨即入關,立刻栽培正白旗、鑲白旗,讓他們征戰沙場,撈取“資本”。包括兩黃旗在內的六旗,大多被“雪藏”起來,甚至嚴厲打壓,正藍旗的豪格就是這麼死的。

兩黃旗阻撓自己繼位,多爾袞懷恨在心,非但不給軍餉,還處處找他們麻煩。兩黃旗在河北沒飯吃,兩白旗則賞賜不斷,加官晉爵,彼此矛盾尖銳。

“圈地”上也有矛盾,多爾袞率兵入關後,縱容八旗士兵跑馬“圈地”,在中原實行落後的農奴制,激化了社會矛盾。

兩黃旗得到很差的土地,肥沃之地都是兩白旗。兩黃旗佔據房屋,兩白旗又去將其搶過來,由於多爾袞偏袒,索尼、鰲拜等人只能忍氣吞聲,卻一直想復仇。

清史中的鰲拜:作戰勇猛,對皇帝忠誠,但不夠聰明

順治親政後,兩黃旗時來運轉,又找兩白旗的麻煩,把失去的田地、房屋搶回來。康熙繼位後,鰲拜變本加厲,不但“收復失地”,還想劫掠兩白旗的地,甚至農民的土地。

1664年,正白旗大臣費揚古一家老小,全部被鰲拜“矯詔”處死,理由是他們對兩黃旗不尊敬。蘇克薩哈不敢反抗,但埋怨鰲拜,矛盾更深。

1666年,正白旗大臣,戶部尚書蘇納海被處死,連帶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全部斬首。理由是,他們三人阻止“換地”,不給兩黃旗面子,對皇帝不尊重。

1667年,蘇克薩哈向辭去輔政大臣職務,給順治帝守陵寢。鰲拜很不高興,如果蘇克薩哈辭職,自己就不能繼續輔政,對兩黃旗不利,便將蘇克薩哈絞死。

鰲拜囂張跋扈,將正白旗往死裡打,還繼續進行“圈地”搞農奴制,這些都是“關外時代”的典型做法。鰲拜為了兩黃旗,可以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哪怕是冒犯康熙。

“關外時代”已經過去,鰲拜卻走不出來,康熙豈能容忍。多爾袞死後,正白旗被順治奪過來,與鑲黃旗、正黃旗一起構成“上三旗”,直屬皇帝。

皇帝掌握“三旗”,可以有效震懾其他旗主,鰲拜不忘舊賬,繼續打擊正白旗,豈不是打了康熙的臉嗎?在八旗內部,鰲拜就是康熙的奴僕,豈能損害主人的利益。

“圈地”更糟粕,八旗勳貴佔有土地,朝廷的賦稅收入減少,這對皇帝而言並非好事。康熙一直想結束“圈地”,融入中原農耕生活,鰲拜卻“逆勢而行”,不但得罪康熙,也得罪了地主官僚階層。

如果還在關外,鰲拜這些舉動,康熙可以容忍,甚至是支援。入關後,清朝統一了中原大地,王朝的根本利益發生了變化。此時,皇帝考慮的是王朝利益,而不是“旗”的利益。

鰲拜“無知”,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康熙決定收拾他。1669年,康熙請鰲拜喝茶議政,侍衛乘勢將其擒拿,並捆綁起來,按照律法處置,判死刑。

此時,鰲拜脫下衣服,全身是傷疤,康熙懷念鰲拜的勇猛、忠誠,便將其囚禁起來。鰲拜的弟弟穆裡瑪被處死,親信黨羽大多流放,少部分處死。不久,鰲拜死於獄中。

綜上所述,鰲拜作戰勇猛,對皇室忠誠,意志堅定,卻不夠聰明。鰲拜活在“關外時代”,只看到本“旗”的利益,而沒有從王朝角度考慮問題,落得囚禁而亡的下場。

有人說,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不謀反?只要他振臂一呼,康熙只能束手就擒,著實是個笑話。拋開“忠誠”不說,在八旗制度下,鰲拜根本就沒有所謂的40萬大軍,他折騰不起來。

清史中的鰲拜:作戰勇猛,對皇帝忠誠,但不夠聰明

鰲拜只是鑲黃旗的統領,是皇帝的“奴僕”之一,豈能號令全軍。再則,鰲拜從未獨當一面,掛帥出征,在軍中的威望並不高。更關鍵的是,鰲拜的兄弟、子侄都不是英才,家族人才凋零,有啥能力叫板皇帝。

加九錫,冊封王侯等“繼位前”工作,鰲拜壓根就沒有做,也沒這麼想,實力擺在那裡。康熙晚年給鰲拜平反,追賜一等梅勒章京;雍正追加一等公爵,世襲罔替,足以說明鰲拜的忠誠。

參考書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