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成功之道: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一次,劉邦問韓信:“你曾追隨項羽,你覺得他為何失敗?”

韓信以小見大、一語中的:“項王待人很謙和,對待那些患有疾病的將士也很好,但是一旦將士立功,應當封爵的時候,項羽卻吝嗇起來,把印章握在手裡,稜角都快磨沒了,也捨不得給。這是婦人之仁啊!”

王陽明心學成功之道: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項羽有霸王舉鼎之力,萬夫不當之勇,為何輸給了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劉邦?說到底是過於“爭”,爭財,爭勢,爭名,爭位,想爭的東西太多了,最後爭丟了天下。

其實,爭與不爭,是兩種處世的態度。爭者摩拳擦掌,不爭者淡然處之。自古以來,關於爭與不爭的探討太多了。

王陽明心學成功之道: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曾經,有哲人提出“水德”就是關於“不爭”最好的讚譽,水,滋養了自然界的萬物,但卻不從萬物那裡爭取任何有利於自己的東西,這種無私的表現,被許多哲學家稱之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許多哲人認為,只有無爭,才能無憂。利人就會得人,利物就會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善利萬民的人,如同水滋潤萬物而與萬物無爭,不求所得,所以說,不爭的爭,才是爭的最高境界。很多最終成就皇圖霸業之人,都深深地領悟到了這個道理。

楚漢相爭時,楚軍強大,劉邦大敗,逃到滎陽。此時打下齊國的韓信得知劉邦戰敗的訊息,並沒有派兵增援,而是向劉邦提出要求,希望同意他自立為“假齊王”。

劉邦大怒,拍案而起,正要破口大罵,張良急忙提醒:“關鍵時刻,小不忍則生大變。”

劉邦反應很快,就勢拍桌大喊:“男子漢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做什麼假齊王!”於是下令派張良帶上印信,前往齊國,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很快帶兵趕到,漢軍這才恢復元氣。

劉邦領悟了“不爭”的道理,滿足了韓信的慾望,穩住了軍心,控制了局面,後來又在韓信的幫助下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天下莫能與之爭”,成為千古一帝。

很多成功者都說過意思類似的一句話:“不爭不是無所作為、自甘墮落,不是要人徹底斷絕私心慾望,而是勸告世人要順應大道,不要貪圖眼前的小私,只有著眼於大局,才能得到最多最大的利益。”

明代大儒王陽明認為,不爭不是放棄眼前的一切,而是以不爭今日之利而爭萬世,不爭當前之利而爭天下。

王陽明心學成功之道: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王陽明曾說,世事變化無常,欲免於禍患,收於大成,應保持一種“不爭”的心態,與人無爭,與世無爭,看似消極避世,實則是一種恰到好處的“與人無爭”,是一種諳熟進退規則之後的釋然,也是一種避免急功近利的從容。

王陽明一生多次被排擠、被謫貶,卻能始終不強求、不頹廢,為生民立命,在逆境中崛起,構築起心學的理論大廈,開創儒學新天地,在軍事、政治上均建不世之功,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古今絕頂,在中國、朝鮮半島、東南亞乃至全球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說到底,“與人無爭”是智慧上的、過程中的“退”,“無人能與之爭”則是聰明的、成果性的“進”,通曉了這個道理,就能做到“不爭才是最大的爭,”這也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精髓。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對於當今社會也有深刻的意義。它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灑脫,可以讓疲憊的人在喧囂的社會中獲得內心的寧靜、充實與幸福,重尋進取與抗爭的心勁,是現代人修養身心的最佳指導。

王陽明心學成功之道: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華僑出版社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讀之如同用雙手撫摸自己心中最深處的秘密,思索內心強大的意義,總有那麼一個不經意的瞬間,讓你突然明白心學的深意,就像禪宗裡拈花微笑般默契與隨意,一個頓悟,便洞悉了它的真諦。

喜歡的朋友,請點選文後連結,帶一本細細品鑑,既是讀書明理,更是讀心練心。

王陽明心學成功之道: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點燈書屋」王陽明全集五冊無刪減,影響中國數百年的傳世智慧

¥

68

度小店

購買

圖片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儘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