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時,北宋有八十萬禁軍嗎?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靖康之恥”時,北宋有八十萬禁軍嗎?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數字確實有稍微誇張的地方,但應該相差不遠。不過宋軍的禁軍戰力確實弱爆了,以幾十倍的力量對敵,卻仍然被金軍吊打。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和北宋時期的治國思想和軍事制度密切相關,而不能僅僅停留在戰力的表面。

宋朝的治國思想

趙匡胤因為“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所以北宋的皇帝,都對武將有天然的警惕。在宋朝立國後,趙匡胤宣稱“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因為文人往往注重名節,而且對軍事不熟悉,對皇權的穩定大大有利。與此配合的就是“杯酒釋兵權”,許多統軍大將,被卸除了職務,多發餉銀和田宅,讓他們享受富貴而放棄兵權。這就造成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局面,將士有功而得不到重用,戰士計程車氣及戰鬥力自然是隨之降低。

“靖康之恥”時,北宋有八十萬禁軍嗎?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而且因為北宋定都開封,四周無險可守,而且丟失了燕雲十六州,終宋之世,都未能奪回。因此,宋朝就不得不在開封周圍駐紮大量士兵,以此來保證國都的安全。宋太祖解決了相對簡單的南方政權,但卻把威脅更大的遼國給遺留下了。等到宋太宗繼位之後,接連打了好幾次敗仗,從此不敢輕易和北遼開戰,而是轉為了防禦性質。無險可守的防禦,也只能靠士兵數量堆積。

“靖康之恥”時,北宋有八十萬禁軍嗎?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宋朝的軍事制度

宋朝實行的是募兵制,募兵的好處是可以迅速提高戰士的作戰能力,但缺點是花費不少,因為畢竟要給士兵發軍餉。宋朝的時候,募來的兵分為“禁軍”和“廂軍”。禁軍負責打仗,廂軍負責地方的雜差,當作了勞動力來使用,這樣士兵輕易不會讓退役,導致了軍隊數量越來越龐大。而且隨著士兵的年齡增長,戰鬥力下滑厲害,就需要再招募新計程車兵來補充。最終的局面是宋朝不得不養兵,養兵而不能打仗,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兵的奇怪迴圈。養了還不尊重他們,讓文人來壓他們一頭。

“靖康之恥”時,北宋有八十萬禁軍嗎?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此外,因為廂軍不能打仗,但是邊疆需要防守,便需要派禁軍前去。為了防止將士在當地做大,每隔幾年便要調離防守之地。這樣的話,雖然是不打仗,卻相當於年年動員,每次都要花費大量的錢財,使得軍費大增。在調兵的過程中,武將一般是不動的,這樣就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固然是把武將造反的可能降到了最低,但禁軍的戰鬥力也強不起來。

皇帝所用非人

宋徽宗時期,竟然提拔了踢球踢得好的高俅來做太尉。原本只是一個潑皮無賴的高俅,一下子成了全國最高軍事主官。但是他對於兵事並不知曉,為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他經常在軍隊裡搞一些花架子,比如軍事競賽或者其他一些實戰意義不大的活動,但宋徽宗對此卻是相當滿意。在高俅擔任太尉的20幾年裡,原本負責作戰的禁軍,訓練久已鬆弛,何談戰力。後來金軍直逼城下,幾十萬禁軍和對方一接觸便大潰,最終造成了“靖康之恥”。

“靖康之恥”時,北宋有八十萬禁軍嗎?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弱?

《水滸傳》中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但宋太祖時期只有20多萬,宋太宗時期有60多萬,但是到了宋仁宗時期就多達120多萬了,而其中禁軍的數量便是多達80多萬。即使到了後期宋徽宗,這個數量應該也相差不大。但是如此多的軍隊,在上面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士兵得不到應有的尊敬,戰鬥訓練又復鬆弛,“冗兵”現象一直得不到解決。使得後期的禁軍空有數量,而戰鬥力卻是渣渣。對上從小長在馬背上的金兵,自然是潰不成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