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丨在北京出土的這些文物,原來早就有了“飛天夢”

考古發現丨在北京出土的這些文物,原來早就有了“飛天夢”

萬佛堂上的飛天形象

從“東方紅一號”到神舟飛船,從“嫦娥”“玉兔”到“天宮”“天問”“夢天”,我國航天科技以令人驚歎的速度不斷重新整理紀錄,體現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飛天夢想終成現實。這些航天器美麗而浪漫的名字,不僅體現了中國人民對航天事業的豐富情感,也向世界展示和弘揚了內涵深厚的中華文化。那麼,北京文物中,又有哪些反映了古人探索未知、孜孜以求的飛天夢?

(1)

飛天倩影 望之雲表

考古發現丨在北京出土的這些文物,原來早就有了“飛天夢”

身下是如意祥雲的明代玉飛天

“飛天”一詞,最早見於東魏成書的《洛陽伽藍記》。書中記載:“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一般來說,飛天就是指在空中飛舞的神。

飛天是佛教形象,最早誕生於古印度,後傳入中國,與中國藝術融合,因而在佛教藝術中最常見到飛天的身影。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或許當屬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的飛天了。其實,在北京出土的文物中,也常有飛天的身影。

位於房山區的唐代萬佛堂壁上刻有飛天形象,雲浪翻滾,飛天衣袖飄逸,身姿輕盈,整體呈現凌空舒展的姿勢。而始建於遼代的房山坨里花塔,則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花塔之一。塔的勾闌上浮雕著精美的飛天。飛天著窄袖衫、長裙,身姿婀娜,面容秀麗,臥倒,其飄帶向斜上方飄起,做工精緻。

此外,密雲區出土的明代玉飛天,圓眼、高鼻,雙臂前伸,肩披飄帶,手捧蓮花,腕戴佩鐲,身下是透雕的如意祥雲,表現的是飛天駕雲御空飛行的狀態。

(2)

鴻雁嫦娥 航天浪漫

考古發現丨在北京出土的這些文物,原來早就有了“飛天夢”

元代漆器上的廣寒宮

北斗、鴻雁……中國航天工程中的這些浪漫名字,體現了中國航天人既有星辰大海的理想,也承載了祖先詩和遠方的意境。而這些關於天空的浪漫暢想,在北京文物中也多有體現。

前段時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建設的低軌衛星通訊系統——鴻雁星座,亮相第十二屆珠海航展並吸引眾多關注。鴻雁是大雁的一種,又稱“鴻鵠”,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型意象,作為一種吉祥的象徵,有鴻雁傳書、追求理想的寓意。《管子·戒》曰:“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時。”海淀區出土的唐代壁畫便繪有鴻雁形象,畫面中為一株碩大的牡丹和兩隻鴻雁,右邊的一隻鴻雁側身正面,眼睛圓睜,平視前方,羽毛微翹,可見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

作為我國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則更為人們熟知。北斗由七星組成,因曲折如鬥,故而得名。古人夜觀天象,根據斗柄所指的方向決定季節。《史記·天官書》中說:“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記,皆繫於鬥。”房山區金陵出土的銅首鐵劍,長125釐米,雲頭狀銅質劍首,劍身為鐵質。經X光測試,劍脊飾銀線,前端鑲嵌北斗七星。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至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取得圓滿勝利。中國探月工程中的探測衛星、登月探測器、月球車以“嫦娥”“玉兔”命名,延續了中國古代關於月亮的神話傳統。嫦娥奔月、廣寒宮、玉兔搗藥等是我國古代有關月亮最唯美的神話故事。廣寒宮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嫦娥居住的屋舍。元大都出土的漆器,以“廣寒宮”為背景,在黑色漆底上,用螺鈿薄片鑲嵌成飛簷翹脊的兩層樓閣,旁邊種植桂樹和梧桐樹,閣之上方,雲氣繚繞。

晉代傅玄在《擬天向》中曰:“月中何有,白兔搗藥。”明代中晚期,玉兔裝飾上鑲嵌寶石,與金銀結合。昌平區明代定陵出土的金環玉兔耳墜,兔為青白玉雕成,豎耳,嵌紅寶石作眼,直立,兩前爪抱杵作搗藥狀,下有臼,兔身上以細密陰線刻出毛髮。玉兔下踩雲頭形金託三個,金託中心嵌貓眼石,兩邊各嵌紅寶石,通長5。8釐米,兔高2。4釐米。整件耳墜造型奇特,華麗異常。

(3)

凌空飛行 身輕如燕

考古發現丨在北京出土的這些文物,原來早就有了“飛天夢”

元大都出土的陶迦陵頻伽

飛行,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夢想,而中國航天的豐碩成果,將這一延續數千年的夢想變為現實。在北京文物中,有不少表現人物飛行的形象,如石景山區出土的遼代壁畫上的人物,拱手端立,旁邊繪有捲雲紋及鳳鳥,表明其在雲端之上。而朝陽區出土的明代八仙過海青花瓷罐,則繪有人們熟知的“八仙過海”的故事。畫中八仙,各顯神通,將各自的隨身法寶投於海面,立於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

人首鳥身的迦陵頻伽,更體現出古人對於飛行的嚮往。迦陵頻伽意譯為妙音鳥或美音鳥,來源於古印度的神話傳說,借鑑了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中有翼天使的特徵。這一形象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流行而傳播開來,通常作為建築構件,置於建築屋角角脊之端,為人首鳥身站立狀,實物最早見於北宋時期,《營造法式》稱之為嬪伽。元大都遺址出土的迦陵頻伽為站立狀,頭部和上半身為人形,頭戴花冠,面容飽滿,祥和寧靜,雙手捧聖物置於胸前,背後雙翅豎立。腹部以下為鳥身,雙腿粗壯,雙爪張開,蕉葉狀長尾下垂,造型逼真,富有張力。

(4)

仙鶴展翅 龍馬精神

考古發現丨在北京出土的這些文物,原來早就有了“飛天夢”

元代的石馬

中國古人的世界觀中,人可以藉助仙鶴、天馬、龍等仙物實現飛行。於是,鶴、馬、龍等便被賦予了展翅高飛、上通天庭的神奇功能。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鶴在中國道教傳統中佔據重要地位,因而也就成為古代藝術中最常出現的飛禽之一。北京出土的遼代仙人騎鶴銅鏡,畫面右側為仙人騎鶴飄然而至,剛剛降落。

在金庸的小說《神鵰俠侶》中,楊過躲避李莫愁的追殺,與蒙古軍官耶律鑄交過手。歷史上,耶律鑄確有其人,是元代大丞相耶律楚材的兒子,海淀區便發現了耶律鑄墓,墓中出土的銅鏡、石馬頗值得一說。神仙故事銅鏡描繪了天宮仙境,上方為天宮樓閣,重簷翹起,宮門虛掩,宮門兩側古柏參天。殿宇下方兩仙人乘鸞跨鳳,似從天邊徐徐而來。左方有三仙女坐而論道,侍從手持宮扇分立兩旁,前方放置寶瓶香爐等物。右方小橋上有侍者託物而行,近橋處有侍者接應。下方有假山草木、侍者、仙鶴及流暢的水波紋。同樣是耶律鑄墓中出土的石馬,馬身修長,極具蒙古馬種粗壯、剽悍的特點,而這匹粗壯的石馬置身於捲雲紋中,腳踏浮雲,彰顯神駿飛行之姿。

考古發現丨在北京出土的這些文物,原來早就有了“飛天夢”

清代金飾上的仙人乘飛龍

相比於仙鶴、飛馬,龍堪稱最為尊貴的中國神話動物,為皇室御用圖案。不同於單獨繪製龍的傳統圖案,石景山區出土的清代累絲勾雲形金飾則描繪了“御龍飛行”的奇觀,頂部一小巧仙人飄然而至,其乘騎飛龍佔據中部,四周祥雲繚繞,很好地起到了襯托作用,表現了仙人騰雲駕霧的場面,外部以勾雲形狀為邊框。這件飾品融藝術性和工藝性於一體,是難得的文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