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時期,中朝邊境貿易加快了朝鮮的戰後恢復程序

引言

明末時期,中朝邊境貿易加快了朝鮮的戰後恢復程序——萬曆二十年(1592)七月,謝恩使申點與書狀官鄭期遠、譯官洪純彥共議嚮明廷申請免宴折銀四十五兩,並其餘盤纏雜物貿換弓角一千三百零八片、焰硝二百斤。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兵部尚書石星令通政司撥給朝鮮使團三千兩軍資,貿換弓箭、火器、火藥等。

朝鮮使團官貿弓面二十餘包,焰硝千餘斤,離京時火藥等軍資需車二十輛。萬曆二十五年(

1597

)七月,朝鮮禮曹參判權悏回自京師言:

“聖上軫念小邦與賊對壘,兵器欠缺,特賜太僕銀兩,許貿焰硝、硫磺、弓面、牛筋等各樣材料,以資戰用。”

通常禮部賜銀給朝鮮使臣,兵部官員監督並主持貿換。

明末時期,中朝邊境貿易加快了朝鮮的戰後恢復程序

截至萬曆二十五年(

1597

),朝鮮在京官貿弓角、焰硝軍資有三次,其過程為:首次,朝鮮通事領銀三千兩私自貿賣,故商人售以高價,所貿之物頗少;第二次,兵部職方司提督親自監督,商人不敢提高價格,朝鮮利用所領二千兩白銀貿換物資比前次甚多;第三次亦領銀二千兩,提督監控開市。

官方開市焰硝等價格較高,許多商人云集使館門外不得參與其中。

所以,朝鮮使臣常省餘賞賜並所攜盤纏,透過各種民間渠道購買軍資。使團常在山海關時加貿弓角、焰硝等物。除弓角外,布匹仍為朝鮮赴京

公貿

的主要物品。糧食、馬匹等物資朝鮮多於中朝邊界進行易買。

中江等邊市貿易

壬辰戰爭爆發後,遼東地區人口、財物等社會資源被消耗殆盡,但鴨綠江口的鎮江邊市隨之興起。

明末,國家對邊疆區域貿易交流控制力減弱,加之戰爭所需,中原、女真、朝鮮、日本等各地物資在中朝邊疆地區均可流通。

戰時遼東官員在東部沃饒之處積極招墾,邊民及時布種,土地收成持續增加。該區域成為遼東購買徵東糧料的重要區域。遼東邊民開墾荒田的範圍逐漸擴充套件至朝鮮昌城對岸地區,軍民交通往來

勢不可

止。鴨綠江下游夾江地帶江島與沿岸土地沃饒,昔日葦蕩成田時便有義州、遼東人口潛往薪柴。

明末時期,中朝邊境貿易加快了朝鮮的戰後恢復程序

萬曆後期,該地已為遼東人口全面開墾,村落聚集,兩邊商民交通往來不斷。

明廷與朝鮮為了擴大糧食等軍資的交易規模,遂確定了中江官市的身份,鼓勵各處商民在此貿換物資。明廷許本國人過江在義州鎮交易。朝鮮作為屬國,自當相通。

兩國人民皆自願趕赴中江交易。學界關於

“中江”位置的界定多源自明清時期的中江關市,即鴨綠江中江、蘭子島、赤島一帶,距離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新義州二公里的地方。中江附近江島及沿岸原為中朝遼東與平安道之間的甌脫地帶,明後期被遼東移民耕種開發。

社會物資匱乏問題的出現

萬曆二十年(

1592

),遼東軍資大量囤積於此,各路商民頻繁在此輸運物資。朝鮮亦積極申請明廷開放關市,解決其社會物資匱乏問題。

戰爭期間,朝鮮多用瑞川等儲備銀兩於中江地區貿換米、布、鐵、牛、驢等物。

中江邊市為朝鮮貿米的重要路徑。朝鮮為改善驛站等畜力狀況,備邊司建議在平安牧場飼養馬匹,在中江關市多貿驢,以獲騾等負重牲畜。

明末時期,中朝邊境貿易加快了朝鮮的戰後恢復程序

朝鮮令譯官及

解馬

人員前往義州、中江及寬奠等處貿馬,以備戰陣之用。明廷在中江開市以後,每月集中交易三次,官方稅率

十分

之二。

同時,亦可換得朝鮮馬匹、礦產等物資。

朝鮮為補之國用,亦派遣收稅官於中江。戰爭結束後,中江關市的管理人員主要有明朝委官,多由稅使充任;遼東地方官員亦在此設立衙門進行徵稅。後朝鮮亦遣文職幹練官員任中江管稅官抽取中江東岸等一帶商民交易稅額。

中江關市是中朝統治者順應民間貿易需求,利用邊地物資豐富、交通便利等條件推進的互惠良策。

但其不符合朝鮮傳統的

防禦型

邊疆管理模式,即

“革夷往來,原宜嚴禁。”朝鮮邊官認為遼東官員的腐敗使本國商民倍受盤剝,中江收稅過程中極易產生邊界摩擦。

遼東官員認為朝鮮請停關市亦有朝貢貿易受阻,稽查與抽稅皆不利於朝鮮私貿等因。總之,朝鮮為拒絕明廷官軍之

“侵擾”,防止國情外洩,國民逃散,邊釁滋生等因,不斷出臺抵制關市的政令。如向留守朝鮮、經略朝鮮軍務的將官申請罷市,密令地方官員阻止商民前往中江買賣。

朝鮮王廷不斷有關停邊市以全邊防的討論。

明末時期,中朝邊境貿易加快了朝鮮的戰後恢復程序

萬曆三十四年(

1606

),明帝諭令停徵礦稅銀兩,朝鮮國王移書欽差分守遼海東寧道兼理邊備屯田山西布政司右布政使、遼東都指揮使司、鎮江遊擊將軍等處,建議停止

“開市交易”,禁斷“潛商之弊”。遼東迴文稱:朝廷“商稅銀兩照舊徵收,按年解交稅監”。

中江每歲應抽稅銀一千五百五十四兩二錢仍須解送,遂關市不得停罷。

萬曆三十八年(

1610

),朝鮮總結明朝關於關市應罷與否有兩種聲音:禮部、遼廣撫按以致鎮江遊擊等願意革罷;中江抽稅委官、遼東鎮江官員及商民多欲維持現狀。

朝鮮再次以

“倭退之後,暫設關市”理應革去為由移諮遼東乞罷關市。萬曆四十一年(

1613

)中江關市被廢止。在此之前,其始終萬曆後期遼東地區中朝貿易的重要場所。

中江開市的廢止

一方面,明廷關注中江榷稅之收益,即開市納稅,為國家利益之所在。但邊官因收稅之利,最不欲罷。高淮在遼期間,更是流涎把參、銀錢等財物使關市因循不斷。

一方面,中江關市設立確在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基礎上,所以即便關市罷停,需求仍在。

明末時期,中朝邊境貿易加快了朝鮮的戰後恢復程序

中江開市廢止後,仍有兩邊商民無視禁令,越邊潛貿,要求復市的聲音不斷。中江罷市以後,通事、軍官、商民等多乘昏夜潛行買賣。鎮江遊擊等邊官對於復設中江場市的要求極強。中江至寬甸一帶中朝交界處,因缺乏官方監控,火藥、鐵器等禁物貿易氾濫。各處行商輻輳江界一帶,互相往返,絡繹不絕。

壬辰戰爭後段,即和談至“丁酉再亂”期間,倭寇劫掠以及侵襲的地區主要在朝鮮半島南部,北部則相對安全。

朝鮮嶺南等地用兵較繁。除中江關市外,鴨綠江上游、圖們江流域女真人與朝鮮的貿易活動較前亦有所發展。

萬曆時期,女真各部常渡江越嶺赴會寧、茂山、甲山、三水等邊地潛行貿易。

“車踰嶺外列居胡人,無不知我國山谿險易。”圖們江會寧一帶樸加遷等女真部落對去往茂山一帶的路徑無人不識。

圖們江支流與東海岸河川的分水嶺(咸鏡嶺)是南北交通的阻礙,其中的山勢較低緩的車踰嶺、茂山嶺一帶為女真與朝鮮間的主要通道。

明末時期,中朝邊境貿易加快了朝鮮的戰後恢復程序

萬曆十一年(

1583

),努爾哈赤在前往茂山的途中私開貿易曾引起朝鮮關注。壬辰戰爭爆發,朝鮮北部邊防鬆弛,鴨綠江中上游昌城、楚山、渭原、滿浦、山水一帶女真部落頻繁往來於朝鮮邊鎮。朝鮮邊疆因戰時物資交換需求及安撫女真部落,逐漸開放北部邊鎮的貿易活動。

“壬辰以後,三水、甲山地方,零賊竊發無常,往在甲午年間,崔湖為南道兵使,茄乙波知堡,許令開市,至今(萬曆三十一年)十年之間,絕無作賊之患。”其間,朝鮮政府多運青布等至六鎮貿換穀物及馬匹。

努爾哈赤對滿浦女真人貿易使行管控,馬匹外他物俱許賣。

朝鮮可在其勢力不及之處獲得馬匹資源。平安道、咸鏡道曾以銀兩、人參等物貿換馬匹,但馬貴物賤,買賣不易達成。

明末時期,中朝邊境貿易加快了朝鮮的戰後恢復程序

“胡人以牛隻換馬,他物則雖銀、鐵、青布,皆不以為貴”,所以朝鮮政院令戶曹等司在全羅地區以布收米,將米運至濟州用於飼養耕牛,而後得牛數百頭送於六鎮交易則可得善馬。

戰爭結束後,朝鮮亦無軍力壓制北部邊鎮一帶的女真勢力,遂繼續採用准許通商、許其利益的安撫方式。

萬曆三十一年(

1603

),朝鮮欲於茂山一帶開設開市以招撫周邊女真部族。朝鮮邊鎮軍民用食鹽與女真部落交換毛皮等土產以及米粟等糧食,

“狗皮一領,換鹽七八斗”,“鹽一斗,直粟八九鬥”。

結語

總的來說,遼東地區中朝東北部的商貿往來不僅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加快了朝鮮的戰後恢復程序。朝鮮邊堡開市,非但士兵有生利,遠處民眾皆彙集於此,以為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