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力微而卑,不以位低而避,不以才疏而拒,不以學淺而止

《道德經》鄉村振興版解讀

第三章

不尚賢

【主題】

本章講鄉村治理。

講人在鄉村實踐中的注意事項,個人的社會終極目標怎麼定,鄉村為何能夠幫助人達成圓滿,走向成功。

不以力微而卑,不以位低而避,不以才疏而拒,不以學淺而止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以力微而卑,不以位低而避,不以才疏而拒,不以學淺而止

今譯

不崇賢尚能,可以使民興不起競爭的念頭;

不稀罕難得物品,可以使民不起偷盜心思;

就算有慾望也不顯出來,可以使淳樸民心、得以維持,不發生擾亂。

所以古代聖賢作治理的辦法是:

讓民心不動念頭,肚子能吃飽飯,沒有什麼理想,只有身體強壯;如果能做到使民淳樸善良,就能做到有機心的人也不敢作亂。

達到這種狀態,則社會治理體系就完備了。

不以力微而卑,不以位低而避,不以才疏而拒,不以學淺而止

引述

選賢任能是是君主實現建國君民,構建人間秩序、完成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選拔幹部的辦法主要有三種:舉薦孝廉,科舉取士,考公務員。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就算不讀詩書的劉邦,也知道人才的重要意義:大方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到了今天,創業、就業、求職輔導養活了許多公司。評選道德模範、表彰優秀先進,成了一項常規工作管理的重要構成部分。特別是教育行業評職稱,更是拿住了教師隊伍內卷的要害,讓你欲言又止,欲罷不能。

今日突聞

“不尚賢”,瞬間有些蒙圈,這位老子同學,你有些反動啊。沉吟許久,終於想明白了,原來他在說:

最好的社會形態是什麼呢?

最好的社會形態正如鄉村世界一樣,生產與生活達到平衡,自收恰恰滿足自支,能夠形成完美的閉環,透過四項生產單元的田(糧)園(菜)場(曬場、倉庫)坑(家庭垃圾轉化設施),與四項生活單元的廚(做飯的地方)衛(衛生間)院(院子)房(居住)。

鄉村,人們在田地種植莊稼、園子種植蔬菜,透過曬場將糧食與秸稈分離並存放,透過廚房燃燒秸稈把生米做成熟飯,解決人的溫飽,剩飯餵豬羊雞鴨,生產肉蛋,餵養牛馬協助出行與耕田,人畜糞便、家庭垃圾與草木灰在坑裡漚制農家糞肥用於肥田。

生產與生活竟然能夠由此形成迴圈,而且

0

垃圾,

0

汙染。

由過去的鄉村生產生活方式可以得出一項經驗:

人類的未來應這樣

——不尚賢,使民不爭——共產主義,大同世界。

於是,道德經裡給出了走向未來,實現自我的正規化

——

大致有三個途徑:聖人之道,知者之道,小民之道。

劃重點了,如何實現社會治理,古人如何在社會治理實踐中完善生命,老子說我有上中下三策

——聖賢之策、知者之策、小民之策,請對號入座,立志要當小民的當行小民之策,立志要當知者的,當行知者之策,立志要當聖賢的當行聖賢之策。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倡導小民行聖賢之策,壓制知者不敢行知者之策,鼓勵聖賢多行聖賢之策。

那麼,今日鄉村世界,作為一個個體的人,如何才能做到

——不以位卑忘憂國,不以人微晦其明,給如何參與進鄉村實踐,如何修煉自我,實現鄉村的現代化轉型呢?

仔細想來,老子在道德經中給出的三大策略,依然可靠可行。

立志聖賢者,可行聖賢之策;

立志知者的,可行知者之策;

立志小民的,可行小民之策。

其要點是:

聖賢之策不可尚賢,尚賢則自飄,功敗垂成;

智者之策不可貴貨,貴難得之貨則功敗垂成;

小民之策不見可欲,若放縱慾望則功敗垂成。

不以力微而卑,不以位低而避,不以才疏而拒,不以學淺而止

感悟

讀《道德經》有一個誤區,容易把自己作為第一人稱代入,容易弄不清楚我是誰?民是誰?

比如:我不尚賢,就可以使民不爭,管理目標得以達成。

對嗎?

錯了。

作為今天的基層踐行者,你我尚賢與不尚賢,有多大意義?

一是社會大趨勢是尚賢,寄望可以透過尚賢激發共同向善的善治;二是組建團隊想要任能,寄望透過找到能人幫助自己實現目標。

曾經,我做過長期思考,考量歷史上的成功踐行著團隊構建模式,

所以,對於從事鄉村實踐的作者和讀者而言,成功的第一要義是完成自我定位,進入實踐之前首先要弄明白:我是誰?

道德經的第三章,如此顯赫的位置,排布的當然就是最重要的內容和概念

——鄉村振興實踐者的發現自我——我是誰?

弄明白了我是誰?

就能弄明白我要走哪條路。

我是聖賢嗎?

還不是。

我們就是民而已,切莫要腦子發熱,把自己擺到過高的位置。

即便如此,我們雖然就是民,仍然要堅持聖人之治,我們的人生才有出路,我們的事業方能成功。

不以力微而卑,不以位低而避,不以才疏而拒,不以學淺而止

行動

社會治理體系如何實現,是從該城市治理開始,還是要從鄉村治理開始呢?

指望城市嗎?

如今的城市,已經從創業熱土蛻變為慾望的焦灼區,房價的收割之地。

城市化最發達的地方是米國,自打閱讀《相約星期二開始》,我們已經約略覺察,如今米國社會因為崇尚寄生,治理極其撕裂,曾經的生存、自由、平等、夢想、追求幸福,都蛻變成了追逐利益。

指望鄉村嗎?

鄉村何以可能呢?

因為鄉村尚親情、尚血脈、尚自然而不尚賢,所以鄉村還有可能。

今天包圍在城市中的鄉村,核心競爭力在哪裡?該如何發揮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向城市學習,就地城市化,還是找出自己的獨特資源稟賦,實現鄉村得就地升級。

如何把一個個零散的,微弱的,貧窮的鄉村,營建成為焦灼心靈的靈魂棲息地,文化荒原裡的文化綠地,擺脫城市奴役,成為獨立的自己。

這是擺在全民面前的一個困境,一個難題。

這也是我們開展道德經鄉村振興版解讀的一個思緒,一點努力。

不以力微而卑,不以位低而避,不以才疏而拒,不以學淺而止,全賴父老鄉親厚愛,兄弟姐妹支援。

每日進步一點點,每日奉獻一滴滴。

不以力微而卑,不以位低而避,不以才疏而拒,不以學淺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