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長平之戰是趙括無能,其實,是趙國君臣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戰國時期,范雎覲見秦昭襄王之時,就闡述其秦一統天下的戰略。范雎認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領地,並且,一再主張“遠交近攻”的策略。之後,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積極推行,並任範睢為相。

“遠交近攻”策略先把鬥爭重點放在離秦國較近的韓趙魏三家,而暫時對較遠的齊楚置之不顧。並且,在“遠交近攻”的策略之下,秦國不僅鞏固了之前所攻取的土地,還破壞了東方諸侯國的“合縱聯盟”,可以說,這一舉措確實加快了秦國統一全國的步伐。

到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之間則爆發了一場戰爭,即:長平之戰。

都說:長平之戰是趙括無能,其實,是趙國君臣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參戰的四位主要將領,分別是:秦國的主帥王齕,後來,換成了白起;趙國的老將廉頗,後來,換成了小將趙括。

提及長平之戰,許多人最先想到的,無疑是趙國小將趙括的“紙上談兵”。面對兵力強盛的大秦,此時的趙國,首先,派出屢立戰功的老將廉頗駐守長平。想著壓境的秦軍,雖然彪悍、強勢,但是,遠征至此,無論是糧草補給,還是後續的兵力支援,秦國都不可能長期滯留於此。

於是,廉頗乾脆將戰略部署變為堅於防守,固守城門,意圖與秦軍打持久戰,生生將其耗死。這一部署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秦國在得知趙國的目的之後,不可能坐以待斃。幾經商討後,秦國決定利用反間計誘惑趙王,使其臨陣換將,讓趙國小將趙括換下廉頗擔任統帥。

此時的趙括,機智、聰慧、熟讀兵書、精通兵法,在朝中頗具名氣、聲望,也算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了。然而,趙括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實戰經驗。此時,他還沒有積累足夠的經驗,就被委以重任,面對大秦強大的軍隊結局可想而知。

都說:長平之戰是趙括無能,其實,是趙國君臣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最終,由趙括率領的趙軍,全軍覆沒了。

由此可見,此次戰敗最大的責任人當屬趙括,其次,則是中了反間計換上趙括的趙王。但是,如果把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仔細思考一番,便會發現,這件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那麼,長平之戰的起因與經過到底是怎樣的呢?

最初,秦國並沒有與趙國過不去,它的主要目標是韓國。其實,追根究底,還是疆域問題。當時,韓國國力衰退,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沒有實力自然是任人宰割。韓國屢戰屢敗,疆土頻頻丟失,成為了七國中,最沒落的一個。

但是,更嚴重的是,國內邊郡“上黨”,直接被秦軍切斷包圍,誓要將其納為己有。上黨地勢高闊,素有“天下之脊”的稱號,也就是天下江山的屋簷,自是兵家必爭之地。本就弱小的韓國根本無力與秦軍對抗,沒有本國的支援,上黨僅靠郡內兵民與秦軍相抗無異於以卵擊石。

韓國君王韓桓惠王,更是表示:上黨既然已被孤懸城外,乾脆放任不管,任其投降歸順於秦。但是,上黨的軍民並沒有那麼好的心態,他們面對強大的侵略者不願投降,想著:既然已經被國家拋棄,還不如干脆投降於與之毗鄰的趙國,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呀!

都說:長平之戰是趙括無能,其實,是趙國君臣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此時,第一個關鍵因素出現,這塊送到嘴的肥肉,趙國到底是吞還是不吞呢?

為此,趙國產生了兩種分歧:

其一,這燙手的山芋碰不得,一旦沾惹了,勢必會惹禍上身;

其二,白撿的便宜不要白不要,上黨郡內疆域遼闊,足足囊括了十七座城池;同時,又是戰略機要之地,如果,這個地方放在平時,耗費百萬大軍都不一定能拿得下來,這次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最終,抵不住誘惑的趙國,還是將上黨納入囊中。

秦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就是想將上黨據為己有,這下可好,一轉眼就落了一場空,秦軍自然不會善罷甘休。至此,秦國與韓國之爭,最終,演變為秦國與趙國之爭。

面對秦國大軍壓境,趙國派遣老將廉頗前去迎戰,趙、秦兩軍於長平對峙。最初,廉頗選擇一鼓作氣,主動出擊,可惜不敵,三戰三敗,不得不退居防守。

都說:長平之戰是趙括無能,其實,是趙國君臣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此時,第二個關鍵因素出現,在短兵相接而不敵的情況下,趙國轉入到了防守。

按理說,廉頗的選擇是明智的,針對秦軍遠端作戰,對後期兵力,糧草要求高的弱點,打持久戰,最終,將其拖垮。但是,可惜的是,廉頗小看了此時的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超從前了。

如果,持久戰拖個幾年,秦軍可能選擇撤退,但面對不算太久的持久戰,對秦軍來說,就是隔靴搔癢。反倒是趙國最先沉不住氣,派遣使者前去求和。當然,義和是不可能的,除非趙國把吃下去的再吐出來。同時,秦軍一直在商討克趙的計謀,最終,用了三十六計中的反間計。

首先,秦國在趙國散播謠言說,我秦軍不怕你廉頗,唯獨畏懼天資聰慧的小將趙括。其實,早在謠言散佈之前,趙王就已經對廉頗不滿,在趙國求和失敗之後,趙王便想著速戰速決。可是,廉頗消耗了大量資源,卻不主動出擊,堅持打持久戰,趙王一看就覺得廉頗消極怠工。

但是,廉頗行軍多年,在軍中威望極深,趙王也是拿他沒法兒。

都說:長平之戰是趙括無能,其實,是趙國君臣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此時,這反間計一起,倒是提醒趙王,除了廉頗,還有一位年少成名的少將趙括。這一下不得了,不管群臣如何勸阻,趙王都一意孤行將廉頗換下。其實,趙國的失誤不僅僅在於趙括的“紙上談兵”。從趙括頂替廉頗這一舉動,就可以看出,趙國準備主動進攻。

而這一決定,卻在秦國的掌控之中。

秦國先是暗中更換主將,將白起調至前線,替換王齕;同時,還將國內的生力軍調至前線,制定的就是對趙恬的誘捕計劃,勢必要把趙國大軍一舉拿下。

其後的戰局走勢,全在秦國的意料之中。

趙括率軍全力出擊,白起則是佯裝不敵敗走,引得趙括掉以輕心,窮追猛打。而後,秦軍就直接切斷了趙括的後路,將其圍困,來了個甕中捉鱉。

最終,趙軍被困四十餘天,彈盡糧絕,以趙括之死結束了這場戰爭。

都說:長平之戰是趙括無能,其實,是趙國君臣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綜上所述,趙國失敗的原因,難道僅僅是趙括經驗不足,只會紙上談兵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趙國失敗的最致命原因是:趙國根本沒有一個應戰秦國的戰略謀劃。並且,他們在長平戰爭中,所走的每一步都不過是一種“應激反應”。

上黨投降,趙國納降,明知秦國不可能不了了之,卻沒有做充分的應戰準備。秦軍來勢洶洶,卻只有一個派遣廉頗駐守的指令,估計趙國抱的就是兵來將擋的心思。之後,兩軍進入對峙階段,趙軍兵力不濟竟主動求和,這不明擺著告訴秦國趙軍不行了嘛,生生將弱點暴露給秦國。

求和不成,在秦國的謀劃下,趙國更是換了出戰的將領,以至於,一步步走入秦國的圈套之中,最終,全軍覆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由此可見,趙國輸得不冤,而相比趙軍的走一步看一步,秦軍可是目光長遠,走一步看三步。

都說:長平之戰是趙括無能,其實,是趙國君臣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這也足以證明,在戰爭之中,“目光短淺”是要不得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指點江山

參考資料:

【《史記·秦本紀》、《史記·索隱》、《史記·趙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