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皇帝欲滅明朝,問投多少兵,大臣:4千,皇帝:太少了,加2千

歐洲皇帝欲滅明朝,問投多少兵,大臣:4千,皇帝:太少了,加2千

很多人都以為,中國在宋朝之後,自明清開始,中國便開始走向下坡路。在提到明朝時,

大家想到的或許是數屆皇帝的奇葩與不務正業,

如書法家明宣宗,軍事家明武宗,化學家明世宗,木匠明熹宗……也或許是宦官干政氾濫成災,官場黑暗……其實,明朝時期的中國,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時期,水雷、火箭筒、火銃等等近代化武器便是在此時產生,這足以證明其軍事實力的不俗。

歐洲皇帝欲滅明朝,問投多少兵,大臣:4千,皇帝:太少了,加2千

如今頗為人們所讚道,

稱為經典的三部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也產生於此時。

在經濟上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鄭和下西洋的行徑更使明朝開放之勢大盛。

在那時,放眼整個國際,明朝是黃金之大國,禮儀之大國。

可在西方的一個國家,卻將明朝當成了這樣一則笑談並拖入侵略的後續計劃,企圖以六千兵力將偌大的明朝國土納為自己的殖民地。

其便是於新航路開闢中初露鋒芒的西班牙。

歐洲皇帝欲滅明朝,問投多少兵,大臣:4千,皇帝:太少了,加2千

一、西班牙之笑談

在歐洲歷史上,大約從十五世紀開始的新航路開闢,被許多學者公認為是歐洲崛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古代,交通雖不便利,但各大陸之間也不乏交流,雖然效果並不太顯著,

但也隱隱約約也給以自由著稱的西方傳達了世界的基本形狀與東方的輪廓風貌。

在當時西方許多歐洲人的眼裡,東方國度是金錢的國度,那裡滿地黃金,萬事無憂。

但奧斯曼帝國憑霸道與強硬控制了亞洲和歐洲的陸上通道,使西方人無法接近理想之地。但霸道與強硬並未使西方人受挫,

他們不斷在嘗試著一種新的方式,

打通商道,發家致富。

臨港與臨海的環境使他們逐漸有了一種想法,“陸路不通,那就通海路。”

這種為籌集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所需的貨幣和促進資本原始積累而打通航路的事件,

便是世界上著名的新航路開闢。

由於國情的迫切需要與執政者的長遠見識,再加上本身優越的地理位置,西班牙率先成功找到了新的道路,賺取了商路帶來的第一桶金,一躍而起,佔據交通要道,

一度成為當時的海上霸主與商路中心。

歐洲皇帝欲滅明朝,問投多少兵,大臣:4千,皇帝:太少了,加2千

在腓力二世上政後,西班牙的國力更是幾乎達到了頂峰,頗有霸權之勢。

而後歷史家回望這段歷史時,

常常會把這段時期當做西班牙稱霸歐洲的時期。

在一次腓力二世與大臣們商討關於未來的策劃時,曾將過往視為黃金聖地的東方,也就是中國明朝地區視為霸權目標,並商討兵力安排事宜,情景一片輕鬆愉悅。

皇帝詢問大臣,

滅明朝需要多少兵力?

大臣們有人答道,只需4000即可。腓力二世對此抱有懷疑,便說,不要輕敵,兵力不夠,再加兩千。

當時,中國正值萬曆年代。

可惜的是,當時這一“壯志豪言”並未有所結果,因為在不久之後,西班牙便與英國展開了戰爭,以失敗而告終,隨後逐漸沒落,

被英國所取代而成為日不落帝國。

歐洲皇帝欲滅明朝,問投多少兵,大臣:4千,皇帝:太少了,加2千

二、若戰,則結果何如?

"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明神宗萬曆皇帝

若西班牙真的東征中國明朝,那麼結果會是怎樣的呢?

關於萬曆皇帝與當時的明朝,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經過對當時的資料與考古實物研究,

很多學者給萬曆做出了"明亡於萬曆"的蓋棺定論。

關於當時的明朝,真的有如此不堪嗎,其實並不盡然。

明朝在經歷過200多年的發展後,已然成為東亞地區最強大的帝國。即使是在學者們抨擊的萬曆年代,在面對當時西方新興的西班牙,也並不佔下風。

1。中國當時的明朝有著堅實的政治基礎——明朝封貢體系,這套體系將明朝國土與周邊國家緊緊相連,一損則盡損,一利則盡利。在這樣的體系中,

明朝與附近藩屬國之間和各國人民之間會有比較團結的意志,

這就使得在面對外敵時能夠發揮更大的力量。

歐洲皇帝欲滅明朝,問投多少兵,大臣:4千,皇帝:太少了,加2千

再加上明朝本身不低的人口基數,這就使明朝的軍事實力下限不會太低。尤其是經歷張居正改革後的明朝,更顯中興之景。

2。我們都知道,

明朝初期實行的海禁政策拖垮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

嚴重製約了民間的經濟發展與政府財政收入。但其實,在萬曆時期張居正改革後,海禁已進一步放寬,再加上實行的著名的“一條鞭法”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官府巧立名目,

徵收苛捐雜稅的可能。這就保證了國家稅賦徵收的穩定,促進了百姓生存環境的好轉,更為重要的是它大大充實了當時已臨近枯竭的政府財政,這使其政府有能力去支撐戰爭所需的龐大開支,使軍事實力穩定發揮。

歐洲皇帝欲滅明朝,問投多少兵,大臣:4千,皇帝:太少了,加2千

3。

明朝的軍事實力在經由英宗土木堡之變後以由擴張之勢力變為被動防禦的狀態後步步衰退

,更由於官僚階級在各方面的腐朽與侵蝕,明朝初期軍事實力的輝煌之勢以漸漸消散。

但其實,後在眾多明君明臣的幫助下,如嘉靖的募兵制與張居正的軍事改革,還有萬曆時代如戚繼光,

李成梁等著名將士的愛國補私兵行為。

萬曆年代透過募兵、私兵、土兵與原有衛所兵相結合的方式,明朝有效地將多種形式的兵制相結合,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明朝已逐漸衰敗的軍事實力,呈現一片中興之勢。

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便是著名的軍事勝利戰役,

這也體現了萬曆仍強的事實。

若當時的西班牙真的跟中國明朝相碰,可不是六千兵便可輕易挑釁的。

歐洲皇帝欲滅明朝,問投多少兵,大臣:4千,皇帝:太少了,加2千

三、中國不容輕視。

輕視是處事的一大忌,無論個人還是國家角度。中國一路走來,經歷了不少坎坷與心酸,輕視是很長時間裡外國人對中國慣有的態度,即使到如今,面對中國的崛起

,仍有不少挑釁的念頭存在。

但好在,中國正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步步高昇,崛起,我們正在用行動告訴著世界,中國,不容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