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世系表(傳承、輩分、頭像、追尊)及其特徵

(手機請橫屏觀看,可點選放大)

明朝皇帝世系表(傳承、輩分、頭像、追尊)及其特徵

明朝皇帝世系表(傳承、輩分、頭像、追尊)及其特徵

明朝皇帝世系大致上比較平穩,波折出現在三處:

第一,眾所周知,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以藩王入主帝位,藩王以武力反抗中央還取得勝利的,在五代十國之後屬於首例,也僅此一例。

從此大明皇位世系,由“太子家”轉到“燕王家”,是

明朝歷史上第一次以小宗代替大宗

第二次,明武宗無子嗣,大臣選中其堂弟世宗繼位,世宗為了給自己親父興獻王爭取“皇帝”的名分,與大臣發生“大禮議”之爭,最終獲得勝利。這是

明朝第二次以小宗代替大宗

第三次其實比較牽強,發生在崇禎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後的南明小朝廷。其實,

南明無法複製南宋半壁割據,根本原因在於明朝宗室眾多,為了皇位自相殘殺

,才讓滿清鑽了空子。而南宋在“靖康之難”後,太宗一脈幾乎被一網打盡,僅剩康王趙構一棵獨苗,擁有繼位的“正統性”,這樣有利於凝聚力量,一致對外。

明朝皇帝世系的最大特徵就是——

輩分名字規整分明

。太祖朱元璋是一個精力旺盛,兼有“強迫症”的皇帝,他在位時就“規劃”好了大明朝之後幾百年的政治走向。表現在皇位繼承上,就是為子孫定好輩分、姓名,比如,在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中規定,“太子家”輩分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燕王家”是“

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

……”,直到第20輩。

而取名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則,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此迴圈往復,而且取名多用生僻字,以方便避諱。因此,網上有段子說,我們能夠從明朝皇帝和宗室的名字中找到一張元素週期表。

明朝皇帝世系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皇帝普遍壽命不長。僅有太祖70歲,僅有成祖60歲,其餘大多都在30-40歲之間。其中兩個在位超過40年的皇帝(世宗、神宗)也未超過60歲。

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規定皇帝“不改元”,即正常情況下不改年號,因此明清兩代皇帝可以用年號來稱呼,故表中註明了皇帝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