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中牟縣,抓曹操的真是陳宮,還是另有他人?

《三國演義》中的有一段“捉放曹”的情節,素來膾炙人口。寫的是曹操謀刺董卓不成,匆匆逃出洛陽,在中牟縣被捕,縣令陳宮聽說他謀刺董卓是要“為國除害”,回家鄉則要“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不禁大為感動,毅然放棄向董卓邀功請賞的機會,當即棄官與曹操一起出走。而當他發現曹操由誤殺呂伯奢全家到故意殺死呂伯奢本人,並悍然宣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時,馬上判定曹操是個狼心之徒,堅決與曹操一刀兩。這個故事,不僅使曹操的奸雄面目昭然若揭,而且表現了陳宮關心國家、善惡分明的正直品格。

歷史在中牟縣,抓曹操的真是陳宮,還是另有他人?

然而,上述情節帶有很大的虛構成分。歷史上雖然有“捉放曹”一事,但並非陳宮所為,事情的起因和過程也與《三國演義》所寫不同。《三國志·武帝紀》記載:“董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這裡說的很清楚,曹操因為不願和董卓同流合汙,所以避開了董卓的舉薦,悄悄返回老家,以圖另舉,並沒有謀刺董卓。《三國演義》虛構曹操自告奮勇謀刺董卓不成,又詐獻寶刀等等,是為了表現奸雄的膽略和機敏。

曹操在東歸途中,確實曾經被捕而又很快獲釋,《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裴松之注引郭頒《世語》記載更為具體:“中牟疑是亡人,見拘於縣。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釋之。”在這裡,對曹操獲釋起了關鍵作用的不是中牟縣令,而是那位慧眼識英雄的不知名的功曹,是他勸說縣令放了曹操。而無論縣令還是功曹,都與陳宮毫無關係,因為陳宮從未擔任過這兩種職務。

另外,曹操殺呂伯奢全家是在中牟被捕之前(且呂伯奢本人因不在場,並未被殺),而不是像《演義》裡寫的,在獲釋之後。對於曹操殺人的原因,裴松之注引了三種說法,而這三種說法都不涉及陳宮。總而言之,歷史上的“捉放曹”,自始至終與陳宮完全不相干。

歷史上的陳宮與曹操的相識本來沒有什麼戲劇性。《三國志·呂布傳》注引《典略》載:“陳宮,字公臺,東郡人也。剛直烈壯,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結。及天下大亂,始隨太祖……”這就說明當中平六年(公元189)發生“捉放曹”這回事的時候,陳宮還根本沒跟曹操接觸過,直到初平二年(公元191)曹操擔任東郡太守時,陳宮才成為他的部下。這也證明陳宮原本與“捉放曹”無關。

歷史在中牟縣,抓曹操的真是陳宮,還是另有他人?

那麼《三國演義》為什麼要把“捉放曹”這件事加在陳宮的頭上呢?這是因為歷史上的陳宮與曹操的關係經歷了親密合作。一刀兩斷到生死鬥爭的過程,很有典型意義。歷史上的陳宮雖然不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但卻有大功於曹操。《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世語》記載,初平三年(公元192),兗州刺史劉岱被青州黃巾軍殺死,陳宮馬上建議曹操把兗州抓到手中,以便建立“霸王之業”;緊接著,他又跑到州府去遊說別駕、治中等官員,稱曹操為“命世之才”,擔保他能夠保境安民。濟北相鮑信等贊同陳宮的見解,隨即迎曹操領兗州牧,從而使曹操佔有了一大塊地盤,實力大增,這是曹操一生事業的一個重要起點。這時的陳宮,對曹操真可以說是忠心耿耿。

但是,陳宮與曹操的親密關係沒過多久就破裂了,這倒不是因為看穿了曹操的奸雄面目。當時曹操以討董卓聞名天下,又尚未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談不上”篡逆“。何況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智勇之士各為其主,一般不會這樣考慮問題。實際情況是: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殺了前九江太守全家,”讓素有才名,由是兗州士大夫皆恐懼,陳宮內亦自疑“,因此陳宮對曹操產生了不滿情緒。正好這時曹操第二次出兵征討徐州刺史陶謙,派陳宮駐守東郡,陳宮便趁機聯合陳留太守張邈,共迎呂布為兗州牧。一時間”郡縣皆應“,曹操的地盤只剩下三個縣,處境頓時惡化。後來,曹操擊敗呂布,奪回兗州,陳宮卻繼續輔佐呂布,一直站在曹操的對立面,直到建安三年(公元198),戰敗被俘,慷慨就義。

歷史在中牟縣,抓曹操的真是陳宮,還是另有他人?

正因為歷史上陳宮是這樣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而歷史上確有曹操殺死呂伯奢全家,宣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等惡劣行為和被捕於中牟的經歷,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便採用張冠李戴、移花接木等藝術手法,把陳宮和曹操的這些經歷結合,生動地描寫了二人從結識、分歧至決裂,而且使陳宮的所作所為帶上正義的色彩,使他成為表現曹操奸雄性格的一個有力的陪襯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