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拯救中國3億多人口,他就是陳振龍!

不曾嘗試過飢餓的我們永遠體會不到日日夜夜幾乎都在餓肚子的人切實感受。而在400多年前,飢餓在這片大地之上彷彿是一種常態,路邊餓死的人幾乎隨處可見。

對於大多數清朝百姓來說,頓頓吃飽是一件彷彿只能發生在夢裡的事情。

而當時就有這麼一位“神農”,硬生生透過偷偷帶出來的小藤曼,養活了大半清朝的百姓。(這裡說一下時代背景,400多年前,源自明朝的小冰河世紀的影響還在繼續,糧食的收成完全養不活民眾,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苦不堪言。)

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拯救中國3億多人口,他就是陳振龍!

他是陳振龍,出生於福州長樂縣。家庭完全可以說是書香門第,其父親在當地也算是學識過人,因此陳振龍自小就被父親帶在身邊一起學習。

而陳振龍好像天生就適合讀書,年齡還沒有到20歲的時候就已經考取了秀才的功名。可是接下來讓家中乃至身邊的好友都不理解的事情發生了。

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拯救中國3億多人口,他就是陳振龍!

他厭倦了考取功名的日子,並且不止一次的堅定的表示自己不會走這條路。後來他的確是如同自己所說的一般,沒有繼續在學識上深造,而是選擇了從商。

在明朝時期,士農工商一直都是一道跨不過去的坎,在社會之中的地位相差巨大,任誰也想不到明明能夠從事第一階層的陳振龍最後卻選擇最為卑賤的事業。他的家人在剛剛開始的時候也曾想要阻止過他,但是都動搖不了他的選擇。

這件事最終也只能是由家裡人的妥協結尾。

陳振龍經商的選擇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面對的物件是在國內。他的客戶群體主要是呂宋那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菲律賓。

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拯救中國3億多人口,他就是陳振龍!

也就是在這裡,他發現了一個自己不曾見過的東西,也正是因為這個小小的東西,讓他的名字在歷史之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沒錯,他在這裡發現了番薯,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地瓜。尤其是在現在的天氣,烤地瓜是很多人都拒絕不了的一種美食,既好吃,又能當作暖手寶,更是有網友說這是21世紀以後的過冬三寶之一。

起初陳振龍並沒有多想,只是把它看作是當地的一種特色吃食罷了,但是隨著接觸的多了,陳振龍漸漸瞭解了一些關於番薯的習性。

這讓他頓時覺得這好像就是上天賜給自己最好的禮物,不對是賜給大明最好的禮物。

無他,實在是產量太高了,而且幾乎是不挑地。 這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簡直就是神物。但是擺在他面前一個難關讓他不得不暫時停下自己的計劃。

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拯救中國3億多人口,他就是陳振龍!

呂宋的政府對這方面把控的很嚴,尤其是對大明的這個商隊,嚴禁他們把番薯帶回去種植,即使是能夠在呂宋這裡買的到番薯也是熟的,根本栽種不了。

其次就算是買到可以種植的,那也過不了層層把守的海關。

於是陳振龍開始先潛下心來學種植!待到學成後,他沒有買成熟的番薯,而是買了很多的細小的番薯苗。

為了躲避檢查,他直接把番薯苗當作藤繩,編織成了一個個小籃筐,然後背上些許貨物當作採購好的模樣,成功的過了呂宋的檢查。

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拯救中國3億多人口,他就是陳振龍!

就這樣,他成功的把番薯苗帶回了大明。

回到家以後的陳振龍立馬安排人開始栽種番薯,而也正是這一年,他所在的地區出現了罕見的乾旱,不少農作物都因為缺水乾旱而死。

陳振龍見狀連忙聯絡了當地的朝廷官員,說是自己手裡有番薯這種東西能夠幫助周圍的農家一起度過這段艱難時光。

當時的福建巡撫得到了訊息以後,立馬連忙安排人下去給陳振龍提供土地還有人力趕忙推廣開番薯的種植。

冒死從國外偷回一根藤,拯救中國3億多人口,他就是陳振龍!

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可喜的,因為番薯的高產量,當地的百姓更是過了一個豐收年。

但是不得不說,如果早一些的話,可能明朝也就不會那麼快的滅亡。一直到乾隆年間,番薯這個農作物完全在國土之上完全的開花,完成了全面的推廣。

結語

陳振龍的大名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是極為陌生的。但是他一直以另外的一種方式活著,想必他在天上能夠看到大家一口一口吃著烤地瓜一臉滿足的樣子,心中也會很是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