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在陪都時期得到推崇,並被人們廣泛認可

“主觀戰鬥精神”是胡風文論的核心,是胡風文論區別於中國其他,現實主義文論家觀點的個性之所在,是其捍衛五四革命文藝傳統與魯迅精神的體現,是胡風文論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所做的大貢獻。

因為在當時的情勢下,胡風的這一觀點,不能被大多數黨內學者所認可,他的激進、不留情面、固執己見的作風也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

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在陪都時期得到推崇,並被人們廣泛認可

由此黨內進行了多次針對胡風觀點的批判鬥爭,終使胡風被中央認定為反革命集團的首要分子,造成了震驚中外的特大冤案。

陪都時期的胡風關於主觀戰鬥精神的主張,可從其內涵、思想淵源、根本出發點來闡述。

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在陪都時期得到推崇,並被人們廣泛認可

主體性就是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它對於客觀實踐具有能動作用。胡風認為,只有具備了人的主體性,才能夠承擔起民族的啟蒙任務。正是他對於文藝創作的極度真誠,才使其理論極具特色。

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在陪都時期得到推崇,並被人們廣泛認可

除此之外,胡風提出了一個關於創作“相生相剋”的觀點。在胡風看來,不具有“主觀戰鬥精神”的現實主義,不能稱之為現實主義。

只能是客觀主義,客觀真理只有與“主觀戰鬥精神”相融合,才具有新文藝的被喚醒了的生命,才能稱之為現實主義。

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在陪都時期得到推崇,並被人們廣泛認可

而作家只有具備了主觀的理想、訴求,有了自己的對待生活的態度,有把生活向前推動的力量,是活著的思想欲求,才能將現實主義與主觀公式主義區分開來。

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在陪都時期得到推崇,並被人們廣泛認可

在20世紀30、40年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我國的發展尚不成熟,黨內的主觀公式主義與客觀主義大量存在,而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的提出,對於黨內出現的“左”的觀點,無疑是一個有力的警醒。

胡風“主觀戰鬥精神”思想的形成,是從五四新文學運動開始的,五四啟蒙運動中的“人的主體性”也被胡風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