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劉公島,痛是一種領悟

劉公島的來歷大體上有以下三種:

1、相傳戰國時期就有人居住,舊傳為“海上劉氏別業”故稱劉家島,劉公島。

2、相傳劉公為漢朝皇族一支,東漢末年避戰亂來此島。

3、相傳是海船遭難,遇劉姓老夫老母搭救,後為感救生之恩,立廟祀,稱劉公廟,島也因廟得名。

探訪劉公島,痛是一種領悟

近年來和朋友去過三次劉公島,頭一次是自己想去,並且是那種懷有特別強烈的衝動和慾望的想去。還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中國的北方有個威海,距威海不遠的海面上有個島嶼叫劉公島。那場發生在甲午年間的戰事,雖然硝煙早已散去,但故事所帶有的悲壯與悲催情懷卻深深植入心頭,很難再去忘掉。所以特別想去看看。

後二次去,都是因為陪同幾個從來沒去過的朋友。去了三次,心頭痛了三次,劉公島如同紮在肉裡的竹刺,每次觸碰都感覺生疼生疼。

探訪劉公島,痛是一種領悟

並非我矯情,只要是對那段歷史稍微有了解的人,肯定都會有這種受辱之痛的感覺。然而痛過後才會思考,才會領悟到點什麼,從那場戰事中雖敗猶榮的走出了以鄧世昌為代表的許許多多民族英雄,這是痛過之後的重新認識,也是我心頭一直無法化解的英雄情懷。

當清朝北洋水師將士們用生命作代價捍衛著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同時,卻無奈於當局的腐朽與沒落。一紙《馬關條約》,國土遭受分割,先烈壯志未酬,民族揹負屈辱,這才是至痛的根源。

時至今日,鄧世昌的形象依然栩栩如生站立在這裡,絕不能將其視為一座簡簡單單的歲月風雨身影,那是一尊深刻有力、代表著某種精神的光輝塑像,是為了讓後世人從此記住這些民族英雄。

探訪劉公島,痛是一種領悟

今日的劉公島,儼然已成為記載這段歷史的史書的一頁封面,鄧世昌也已成為一種精神象徵融入到我們民族的血液之中。所以從踏上劉公島的那刻起,瞬間感受到的肅穆莊嚴氣氛才足以讓所有來到此地的國人銘心刻骨,牢記國殤。

一部中國近代史,千瘡百孔,血淚斑斑。如此泱泱大國,曾經傲視東方風雲,卻淪為弱肉強食的物件,而傷害她最多最深的,恰恰是之前受之恩惠最多的東西方列強。哎,中國人太善良了。

探訪劉公島,痛是一種領悟

冰心在談及這段歷史時,曾經幾次咽哽的說不出話來。然而,從老人晚年留下的事蹟裡,還是體會到了很多我們民族的天性善良和寬宏大量的優良品質。曾經有很多人不理解,老人為何最終沒有完成那部心頭之作。

冰心放棄了那部反映甲午年間戰事的寫作,不能不說是件憾事,她臨終前案桌上早已具備了充足的題材與完整的提綱。老人不願意再次揭開瘡疤之痛實乃善良之舉,同時也向世人表達了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崇高境界。

探訪劉公島,痛是一種領悟

善良不是懦弱,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一次次抵禦外侵中奮起,縱然歷盡磨難,百折千回,但最終都贏得了正義與光明。而為爭取世界和平,我們又表現出了寬厚與善良。這正是老人所說的民族氣節和英雄概論。

郁達夫在悼念魯迅時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我很贊同如今提倡的英雄情結之說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是沒有了自己的英雄情結,那才是真正的懦弱與悲哀。

探訪劉公島,痛是一種領悟

踏上劉公島,將自己置身於一段歷史的刺痛中,明知痛徹心扉,必然痛定思痛。我不知道自己還會不會有第四次、第五次甚至更多次的劉公島之行,但我知道,即使再來這種痛楚照樣不會消失,因為,痛是一種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