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上功夫.寶坻剃頭匠的歷史記憶】我和老伴兒有個約定

選擇一個公眾號就是選擇一種文化以及價值觀。

【頂上功夫.寶坻剃頭匠的歷史記憶】我和老伴兒有個約定

剃頭挑子出寶坻

高增然,1937年生,大白莊鎮隋家莊人。16歲去北京永定門大街理髮館學藝。出師後赴內蒙古開發市場,公私合營後回家。利用夏秋兩季跑散,一干就是幾十年。後因老伴偏癱,在家務農伺候老伴。74歲重操剃刀。

我16歲那年,去北京永定門大街理髮館跟我叔高俊奎學徒。三個月出師,在北京夾包,同年回家,因家裡發大水,迫不得已又去外面求生活。

【頂上功夫.寶坻剃頭匠的歷史記憶】我和老伴兒有個約定

高增然正在磨刀子

頭一次去內蒙古包頭,幹了幾個月就回來了,掙不上住店的錢。那時的包頭很窮,人也閉塞。我轉了幾圈,也沒看到一個人影。後來我覺得手裡沉甸甸的,自己把自己逗樂了。我有喚頭啊,夾包剃頭不打喚頭,誰知道來了剃頭的,我真傻。於是我使勁打響了喚頭。也許是這陣子我心裡憋足了勁兒,一下子打猛了,喚頭打走了音兒。呼啦,出來一大幫人,把我圍在中間,跟我說話,由於語速太快,我根本聽不懂。後來我一想,關鍵是我得向他們說明白我是幹啥的。我說我是剃頭的,你們有剃的嗎?當時他們也聽不懂我說的意思。我一看就別在這裡磨嘰了,於是打著喚頭想離開,那幫人就跟著我走,跟看耍猴似的。臊得我趕緊拐進另一條衚衕,把喚頭往包裡一裝,撒丫子了。

我回到客店,一想不能白來呀。客店有一個小夥計對我挺好。他說他是寧河人,和我也算是老鄉呢。他問我生意咋樣,我說不行,這裡人知不道我是幹啥的。他說這裡很少來夾包剃頭的,一般都是去理髮店剃頭。不過這也是好事情,沒人跟你競爭啊。這樣,明天你再去,就去你今天的地方,我跟著你,我在這裡呆的時間長一些,多少懂幾句這裡的話。就這樣,第二天,我倆出發了。到了那條衚衕,我開始打喚頭,當然音正了很多。出來的幾乎還是那幫人。小夥計用當地話和他們交流了一通,從他們的表情上我看出似乎聽明白了,就都衝我擺手。這個我明白,是不願意把我叫家裡去剃頭。我衝小夥計說,你告訴他們就在衚衕裡剃頭也行啊。小夥計沒說話,拉起我的手就走,我回頭看看,沒人跟著我了。

回到店裡,我灰心喪氣。小夥計說要我看今天算是成功,最起碼他們知道你幹啥的了。我說那管啥用啊。管用啊!明天咱倆再去,我在那條衚衕上有熟人,說起來這人老家還是你們寶坻的呢。他姓王。當時小夥計告訴我他的名字了,現在我忘了,就記住個姓兒。第二天,我們找到姓王的老鄉,他有六十來歲,看到老家來人非常高興。當知道我們的來意時,他說沒問題,這個忙我幫定了。這樣我教你一句順口溜,只要你把他說好了,保證請你到家裡剃頭。當時他教了我一大堆,現在我也記不清了,有幾句大概是:王大爺說,包頭人爽快,好江湖義氣。你得把他的熱心腸給吊起來。於是我就按照他說的,又在那條衚衕打響喚頭,這次出來的人不多了。我就學著當地人的口音念:

老高老高技術高,

剃頭不用剪子刀,

一根一根往下薅,

薅得老高長大包,

紅包綠包大紫包,

回家去抹臭牙膏……

哎,你說怪了,管用了。有一個小小子上來就拽著我的胳膊往他家裡拉……

就這樣,包頭市場終於打開了。

就在我滿身心地給人家剃頭時,老家來信了,說是我老伴病了,我想先回去看看老伴,再回來剃頭。哪兒成想,老伴得了偏癱,需要我照顧,我回不去了。但是心裡總惦記剃頭。這些日子也和當地人混熟了,覺得他們的人太好了,沒處夠。

我們老兩口總聊天,老伴說等我走了,沒累贅了,你咋辦呢?我說等把你伺候走了,我還剃頭。老伴苦笑,用那隻能動彈的手拿出一個小包袱,裡面裝著剃頭的工具。這些都是你當年的工具,我一直給你留著,想用它拴住你的心,陪我待著,所以一直告訴你早扔掉了。你不怪我吧?我說有啥怪的?老伴說你看看,裡面刀子、剪子、推子……一樣都不少。我說最好這輩子用不上了。老伴眼淚下來了。我七十多歲時,老伴沒了。由於放不下和剃刀這份感情,又重新拾起這門手藝,只是去不了包頭了。

【頂上功夫.寶坻剃頭匠的歷史記憶】我和老伴兒有個約定

多希望老伴還在

每次給鄉親們剃頭,我就看到老伴在衝我笑呢。

寶坻青年作家甄建波先生最近出版的反映寶坻剃頭匠歷史記憶長篇著作《頂上功夫》寄給了李瑞環主席,李主席非常關心家鄉的事,看到這本書,非常感興趣,給身邊的同志們講起了寶坻剃頭匠的故事,並且說,寶坻剃頭的多,很出名,多年來,李主席一直關心著家鄉,惦念著家鄉,再次謝謝李主席,祝他健康長壽,快樂永遠。

——原國家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關注此書。

【頂上功夫.寶坻剃頭匠的歷史記憶】我和老伴兒有個約定

甄老師近照

文字攝影 甄建波

作者簡介:

甄建波

,男,漢族,1975年生,寶坻區牛家牌鎮吳家牌村人,農民。1992年,初中畢業後,因家境貧寒,拋棄學業,在當地一家鄉鎮印刷廠上班,成為一名印刷工人。期間,閱讀了中外文學史等書籍和《天津日報》等刊發文學作品的報刊及欄目,同年開始文學創作。為了更好生存,加入父親的網隊開始三年的網隊生涯,期間積攢了許多創作素材,後到本地一家零件廠打工,並開始二次創作。2008年10月受聘於《寶坻報》,歷任記者、要聞部主任。後因工作需要,受聘於寶坻區文化和廣播電視局(今文旅局)社文科、《秦柳》編輯部、寶坻區文化館。期間,筆耕不輟,曾在《天津日報》《天津文學》《海河文化》《南京日報》《參花》等刊物發表短篇小說《光桿司令》《三月裡的網隊》《魚神》《亮底》等。散文《一盅茅臺酒》入選《小說選刊》蔣子龍先生主編的《茅臺酒故事365天》一書。曾獲全國孫犁散文獎一等獎,“全國農民讀書徵文”二等獎,天津市文化杯三等獎,寶坻職工文學藝術作品創作大賽一等獎,全國網路文學大賽優秀作品獎等。2018年出版《頂上功夫:寶坻剃頭匠的歷史記憶》一書,受到讀者好評。

選擇一個公眾號,就是選擇一種文化以及價值觀。

說香河 聚焦香河文化產業,培植城市企業文化,關注深具探索精神的藝術家。

請將本公號推薦給你最賞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