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無論走多遠,家鄉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遊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土文學 

初入賒店的“洋貨”

作者 | 曾獻鐸

商品,是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上,不同所有者之間互換的勞動產品。“洋貨”的進入,只不過是賒店商品海洋裡的點滴部分,但它和賒店人的生活卻十分密切。

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洋火”

“洋火”就是火柴,火柴頭是三硫化二銻和氯酸鉀,火柴梗是用白楊木或者松木做成並預先用石臘或松香浸過,火柴盒上塗的是紅磷,拿火柴在盒子邊上一擦,火柴頭就沾上了一些紅磷,紅磷一經摩擦受熱就著火,火柴頭上的氯化鉀也受熱,而放出了氧氣,同時放熱,它們很快地引燃了三硫化二銻,於是就冒出了火苗。

火柴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賒店的,包裝是一百根為一盒,十盒為一包,一百包為一箱或二百包為一箱。當時進入賒店的現已不知產地和牌名,後來的知道有開封火柴廠的鐵塔牌,安陽火柴廠的工農牌,火柴頭初入賒店的都是黑頭,後逐漸由紅頭和綠頭所代替,火柴的進入,代替了賒店人用一叫打火鐮的鐵板猛擊火石,使火星落到火紙上取火的原始取火法,所以賒店人對火柴都稱謂“洋火”。

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洋油”

“洋油”就是煤油,它比汽油重,比柴油輕,主要用於照明點燈,品質好的煤油眼觀白淨如水,點燈時沒有惡臭,無黑煙,反之有煙。

它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賒店的。賒店當時沒有經營石油品的單位,只見每天都有一身穿袍掛的人,擔一煤油桶(約50斤重),另一頭是一爛籮筐內裝幾塊爛磚,與煤油桶保持勻衡,此類容器當時緊缺,手拿一帶炳的銅鈴,邊遙邊喊灌洋油啊。

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洋油”的到來使賒店人的用一燈臺碗內加芝麻油的照明,改用一墨水瓶—古銅錢孔上穿一八股繩的煤油燈,再進一步是由玻璃燈座(高15㎝下嗽叭型,上圓型可裝煤油200克)—鐵製燈頭—玻璃燈罩(高13㎝),賒店人稱“手罩燈”。

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洋布”

“洋布”是上世紀四十年代進入賒店的,它就是白平布,是原色棉布的主要品種,商品名稱叫“標準市布”,組織為平紋。它的經紗是採用25號棉紗,緯紗採用28號棉紗織成。它布面潔白,質地細密柔軟,手感光滑,質量較優,深受消費者歡迎。

它用各色染料染色而成的,就叫黑洋布,蘭洋布,紅洋布等

洋布的到來,嚴重衝擊了賒店附近發展緩慢的手工紡織技術。

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洋鹼、夷子、雪花膏”

“洋鹼”就是香皂,每連兩塊,呈長方形,能溶於水,去垢力強。

“夷子”就是香皂,賒店人不知是何物,故稱夷子。特點是組織細膩易於溶解,泡沫豐富,去垢力強,不刺激面板,質地純潔。

“雪花膏”膏體潔白有光澤,稠度適當,質地細膩,香味持久,進入賒店後並無固定門店出售,而是由一五十歲左右的穿著長大掛衣的人整天手提一飯盒型的容器沿街叫賣,誰買雪花膏哇,因當時無小包裝,購買者需自帶瓶子或盒子,按銀出貨。

“洋鹼”和“夷子”的進入使賒店人告別了用了幾百年的一種叫“皂角”的植物果實。它對於賒店人們“美化生活,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有著重要作用。

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雪花膏”的進入對修飾賒店人的外貌,保護面板,消除濁味和美化容顏等有很大的提高。它逐漸代替了“楝籽”(楝樹上結的籽,八冬落地後,人們撿起存放,用時提前兩天取幾粒用水泡上,用其擦手。)

“亮瓦”

“亮瓦”就是玻璃瓦。我國古代稱玻璃為硫璃。一九零零年,在上海,山東博山,旅大等處建立了玻璃及玻璃製品廠,解放後遍及全國各地。所以也有叫硫璃瓦的,但其真正的商品名稱叫“明瓦”。

“亮瓦”長40㎝、寬17㎝、厚0。2㎝,下凹2。7㎝的弧形玻璃瓦。

“亮瓦”是什麼時間進入賒店的不祥,但“亮瓦”的到來給賒店人的生活和安全帶來很大的益處。如南北瓷器街,路東的店鋪有在東後坡裝上“亮瓦”的,路西的店鋪有在西后坡裝上“亮瓦”的,“亮瓦”進入賒店是個稀奇東西,量少,供不應求,不是誰都能買到的。

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優其是瓷器街的臨街店鋪,它的二樓多為存貨倉庫,臨街處雖有雕刻精美的木窗,但採光亮度還是很差,再往裡面更是陰暗模糊,上樓取貨得手持油燈照明,安全隱患很大,“亮瓦”的安裝使二樓的採光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就有了××店鋪上裝有“亮瓦”的羨慕期待的說法。

筆者有二塊屬於“庫出品”的“亮瓦”,雖沒用處可也捨不得扔掉,因它在賒店美麗典雅的建築史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也是賒店建築繁華的歷史見證。

日本尿素袋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屬於農業生產資料的日本產尿素首次進入賒店。該產品在一百市斤一袋的塑膠包裝外,又加一層精美的尼龍包裝。包裝一面印著產地日本,××株式會社,一面是尿素,重量××,含量××。

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生產公司的人們在出售尿素前就把尼龍袋取下,按一塊錢一條售給親朋好友及領導幹部。因當時賒店人們的穿著還是土布、洋布為主,尼龍製品僅見過尼龍襪,而且還買不到,所以這日本尿素袋成了搶手貨。光棍的人們買回去後,再買1角8分錢一袋的煮黑顏料將尿素袋煮成黑色的,再到縫紉店花6角加工錢,做成一條褲子,穿在身上著實瀟灑了一陣子。

時間不長,就有人編出了嘲笑穿尼龍褲人的順口溜:“幹部、幹部穿著尼龍褲,前面是日本,後面是尿素,看著怪拽,不值兩塊”。

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後來,可能是此類事情在國內多地都有,引起日本人透過外交途徑諷刺中國人用他國的包裝物做衣服用,引起國內重視,後將日本尿素包裝做了特殊處理。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輕工化學品生產突飛猛進,新產品新工藝日新月異,賒店人逐漸的將洋貨稱呼恢復到正規商品的名稱,又經幾十年的變化有些“洋貨”已逐漸被豐富多彩的新品種所代替,但初入賒店的洋貨確是滿足了賒店人的衣著和改善日常生活的需要。

作者簡介

曾獻鐸,賒旗鎮豆腐街人,現居南陽。

曾獻鐸: ​初入賒店的“洋貨”

鄉土文學《鄉土中原》釋出

總編 | 趙華勝

總顧問 | 王學章  王書義  梁銅勳  劉永科

特約作者 | 曉輝  麗萍  尚鈔  春雨  松克

特約美編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後)

圖片版權均歸原創作者所有

◆ ◆ ◆

原創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