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河文萃】老家的味道

作者:劉開波

留戀家鄉,不僅是土生土長,鄉里鄉親,不光有親人朋友,熟人熟事,而且還有百吃不厭的美味。下面我介紹幾種,看看誰很喜歡?

(一)手擀麵

手擀麵,是老家人的一種家常飯。先將麵粉盛在面盆裡,用少許食鹽加溫開水化開攪拌搓揉,條件允許打個把雞蛋更好。將面和成光滑的麵糰,放在面盆裡醒醒。然後,用擀麵杖順時針擀成越來越薄的大圓狀。待薄厚適度了切成麵條或面片。手擀麵切好,等水燒開,用雙手提起麵條或面片,抖開下入沸水中,等第一次水開方能用筷了探動一下,然後點上涼水再煮,直到煮熟。

面出鍋入碗,盛上酸菜或其它菜湯澆在面上,面的香味撲鼻而來,在佐以蔥花、蒜木,查若與了混合的水小,調成美味佳看,美美地享受。

吃完麵,麵湯的溫度已經下降到溫溫和和,不燙嘴了。吃飽了面再喝上一大碗麵湯,那真是愜意,手擀麵也能吃出饕餮大餐的滿足感。

久別家鄉的人,迴歸後,家裡人做一頓手擀麵,眼看著面要熟的時候,那種期待,真如飢腸轆轆的人受著美食的誘惑般,迫不及待。

【壩河文萃】老家的味道

(二)攪團

攪團算是一種“懶人”飯,開水攪面,狼吞虎嚥。就這種飯,可是很多老家人的最愛喲。

秋收後,苞穀粒兒被磨成玉米針和苞谷面,鍋洞裡燃著大火,灶臺的鍋中加著水燒,再盛上一盆涼水備用。水燒開後,把少量苞谷面用清水化成稀糊糊兒,放入開水鍋裡攪均勻,然後再根據水量加入適量麵粉,撐著攪面棍使勁攪拌,和做涼粉一樣,直攪到稠稀合適。熟後,盛入涼水裡浸涼,攪團就做好了。

攪團看似簡單,其實也有技術含量,如果和不好,水多了稀的沒辦法吃,太稠熟不透還糊鍋,非得稠稀恰到好處才軟硬合適。攪不均勻還會出現夾生面等問題,自然也就不好吃。

攪團做好後,和吃手擀麵一樣,準備一些酸菜湯和辣子調和盛在碗裡,再舀入適量的一團攪團入碗,夾成小塊在湯裡翻滾兒下,蘸著湯汁的味道一起吃,美氣!

攪團雖然比不上手面大樣,上不了大雅之堂,但愛吃的人把它看得高貴,恨不得每大都吃。

賈平凹就曾說過,讓他一天吃三頓攪團,也不煩。據聽說,他到安康,還逃席專門到江北吃了一頓探團。

【壩河文萃】老家的味道

(三)面魚兒

在老家,肯定有人對面魚兒情有獨鍾。我是隻要見到,就一定要品嚐。回老家去,媽媽不辭勞累,也要專門給我漏面魚兒吃。

如果說攪團是懶人飯,那做面魚兒真得勤快點,要多費很多手腳。

其做法,前身就是攪團,只是在攪團熟了的時候,用漏勺將它漏入清水盆兒裡過涼,然後撈到碗裡,再將炒好的湯水澆上,一道美味可口的面魚兒就端上來了。

攪團一般是苞谷面做的正宗,而面魚兒則是小麥面的更爽滑。

當然做法多樣,也可先把面和成團兒,用剪刀剪下小魚兒狀的條條兒,下入開水鍋煮熟,再過涼水,澆上湯汁,撒上適量香菜、小蔥段,佐以辣子,蒜泥、薑末、香油和醋做的調味品,入口滑溜溜地,清涼柔軟,保證你一吃就是幾大碗,還會打看飽嗝讚不絕口:真爽!

一下子,我推介了老家的手擀麵、攪團、面魚兒這好幾種美味,如果讓手擀麵,攪團、面魚兒走到外面世界的大舞臺,在外的遊子,能吃一碗生情的家鄉味道,真好!

【壩河文萃】老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