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圖畫書24年,他們告訴你如何把一個點子變成故事!

播客 vol.29

姬炤華&徐萃:告訴你怎樣創作圖畫書

創作圖畫書24年,他們告訴你如何把一個點子變成故事!

圖畫書在中國童書市場已經有近20年高熱發展,因其文字和圖畫的簡單溫暖,對成年人的療愈功能也很強大,引發越來越多人投身圖畫書創作與出版事業。姬炤華老師和徐萃老師是圖畫書創作與研究的先行者,為我們

專業解讀圖畫書創作過程

上次姬炤華老師和徐萃老師以《天啊!錯啦!》為例講解圖畫書如何培養創造力,這次兩位老師以《兩個天才》《等待》為例,講述他們

把一個點子變成一個故事的過程。

本期節目你將聽到:

關於《兩個天才》的五個點子;

《兩個天才》族譜裡的秘密;

徐萃老師自寫自畫的《等待》創作思路。

長按下方二維碼收聽完整節目~

嘉賓介紹

創作圖畫書24年,他們告訴你如何把一個點子變成故事!

徐萃和姬炤華夫婦

,一對不斷思考的人,恰好學習了繪畫,可以用畫筆記錄下自己的思想。

他們從1997年開始為孩子創作童話和插畫,其中童話《青蛙與天鵝》獲2006年冰心文學獎,插畫作品《童話莊子》獲“臺灣讀書人2005年最佳童書”,並代表臺灣參加義大利博洛尼亞童書展。同時,他們還為大人創作漫畫。哲思漫畫多次在中國、比利時、德國、葡萄牙、波黑、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日本、韓國等地展出、獲獎以及被博物館等機構收藏。創作之餘,他們也是一對勤奮的繪本閱讀推廣人。畫家和作家的雙重身份賦予了他們獨特的視角,他們非常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和更多的孩子和爸爸媽媽分享繪本的美好。《天啊!錯啦!》是他們的第一部繪本,自出版以來獲得了讀者和專業人士的好評。

節目精彩內容

《兩個天才》

創作圖畫書24年,他們告訴你如何把一個點子變成故事!

兩隻小鼴鼠晚上不困,閒聊自己的祖先是多麼聰明能幹,進而覺得自己是天才的後代,會做出偉大的事。比如給太陽安個燈繩兒,想什麼時候亮就什麼時候亮!正說著,頭頂上的燈泡兒壞了。兩隻鼴鼠互相埋怨為什麼不修,天才計劃就這樣不了了之……

#1

關於《兩個天才》的“5個點子”

姬炤華

08年的時候給阿甲老師看過初稿。這本書的點子很早就有了,和《天啊!錯啦!》一個時期,那個時候我和徐萃聊過很多,像是頭腦風暴。當時我在做漫畫創作,我經常用小本子把我腦袋裡想到的東西記錄下來。

想到《兩個天才》這個點子之後一直沒有動手做。2008年才開始著手做。08年的春天,我們開始聊怎麼把它變成一個繪本,當時想的是先給這本書準備5個點子。

2001年的時候,只有一個框架,裡面的細節是08年想出來的。

有一些點子的來歷非常有意思,比如把

大海當鍋

。08年的時候,我們和朋友去吃南門涮肉,龍潭西湖公園門口有一家分店。因為飯館特別火,所以那天要排隊近一個小時,我們就到龍潭西湖邊轉悠。後來等得不耐煩了,我就開了個玩笑,說咱們別去他們家吃了,我們自己買點羊肉,把龍潭湖的水燒開然後一起涮肉。可是怎麼燒開呢?地底有石油,把石油點著,整個龍潭湖就變成了一個鍋。

之後想兩個天才的5個點子時,覺得這個很有意思,就把它作為《兩個天才》的點子之一,然後把龍潭湖換成大海。想到海之後,又想到了山、月球、太陽,並把它們進行排列,最宏偉的是太陽。排在第一的點子是瀑布,因為瀑布的規模是最小的,第二個點子是

珠穆朗瑪峰,要在珠穆朗瑪峰裡裝一個滑梯

當時我們想把滑梯這個故事擴充成單獨的一本書,最早是想做

一本關於世界上最長的滑梯的書

,最後把它用在了《兩個天才》裡。我們畫的時候發現,珠穆朗瑪峰很寬大,需要橫過來畫,但是橫過來畫就失去了高山的味道,所以我們當時設計的是讀者讀到這裡的時候,要把書豎起來,但是一旦豎起來畫,就很難裝進很多東西,山也會變成一根細細的棍。後來我們發現可以在瀑布里加很多東西,所以我們把順序顛倒了過來,先畫山再畫瀑布,然後是大海、月亮、太陽。

創作圖畫書24年,他們告訴你如何把一個點子變成故事!

#2

“我們該乾點什麼呢?”

徐萃

整個故事開始架構的時候,其實是

來自於自嘲:我們自己笑話自己想得挺好,要得挺多,但是實際上什麼也幹不了。

後來這個故事的主要情節就是兩隻小鼴鼠在那裡瞎想,謀劃5個不靠譜的計劃。

原本故事的結尾偏黑色幽默

:燈泡壞了之後兩個鼴鼠什麼也沒做,也沒有修燈泡,最後只能生活在黑暗中。後來我們覺得,給孩子看的書,這樣的結尾不太適合,應該是開放的、給人希望或者讓人反思的結尾。

這本書有三個地方出現了同樣的文字:

“我們該乾點什麼呢”

。這就形成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尾:

幫助小讀者反思各種各樣的、但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啟發他們:也許我們真的應該踏踏實實做點什麼。

“我們該乾點什麼呢”這句話是最後才想出來並且決定新增的。書裡出現這句話的三個地方:前後環襯兩個,故事進行到中間,兩隻鼴鼠說他們的爸爸、爸爸的爸爸等都是天才的時候,也出現了這句話。

前環襯出現這句話,讀者的第一反應是會產生好奇:在這本書裡主角幹了什麼呢?第二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讀者可能會考慮:小鼴鼠到底在做什麼計劃?加強讀者的好奇心。最後在後環襯提出“我們該乾點什麼呢”,實際上是在

向讀者,包括我們自己,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真正可以做點什麼呢?

這句話是一箇中心思想,和我們最初的設想相比有一點提升,或者說是我們總結出的更深刻的東西。

#3

藏在“族譜”裡的細節

徐萃

有了故事,我們想讓這本書變得更特別一點。當時,我們沒有見過圖畫書會在故事開始之前、書名頁之前加一個引子,就想:我們能不能介紹那個洞,也就是兩隻鼴鼠所住的家是怎麼形成的,以及他們的家族延續。當時的想法是想加一些好玩的、並且別的圖畫書沒有的環節。我們想到了電影開頭的序幕,於是想用到圖畫書創作中,讓這個故事變得更有意思。

家譜可以說明這個洞不是由兩隻小鼴鼠建造的。

就像老師特別驕傲地和孩子說我們現在多麼了不起,但是仔細一想這些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我們只不過是繼承了這些東西。再問我們該乾點什麼的時候,可能會讓人多思考一下,這是這本書大概的創作邏輯。

這本書不是一開始就想清楚的,是在有了一個大的框架之後才開始不斷地往裡面加東西。

家譜的這一頁很有意思。

人習慣於關注名人,感覺作為名人的後代很光榮。

但是人類一代一代延續下來,他們的後代一定是什麼樣的人都有。所以我們在設計

鼴鼠家族一代一代延續的過程

的時候,除了有意思的名人,我們還加了很多普通人,比如搬運工人、獵人、強盜,還有睡大覺什麼也不做的。

我們想讓孩子思考人是有各種存在形式的。

創作圖畫書24年,他們告訴你如何把一個點子變成故事!

姬炤華

08年給阿甲老師看的時候,族譜的設計還很簡單,沒有給他們規定職業,甚至沒有分清兩個主角是誰的後代。正式開始創作之後,大概17年、18年才把它理順,理順的過程中讓它好玩起來。好玩起來之後,就需要弄清楚兩隻小鼴鼠到底是誰的後代。儘管族譜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細節,但是要把族譜畫清楚,必須有一個交代。

18年我在設計的時候,已經在寫我現在寫的這本關於兒童美育和教育的書。所以當時在設計族譜的時候,受心理學的影響很多。一直以來,學界有一個爭論:

我們到底是受基因的影響還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更多?

在這個族譜裡,能夠看到我給出了一個答案:這兩隻鼴鼠往前倒幾代,每代都在躺平。讀者如果細心的話也會驚異於兩隻小鼴鼠的想象力,它們的天分是相當不錯的,也許這個天分在某種程度上是磨滅不了的,另一方面外界對他們的影響也很重要。

這個族譜也隱隱透露出這樣一種結論:人的基因和後天的影響共同決定一個人會變成什麼樣子。

21世紀,科學家們發現

人更像是一架精密的機器

,我們任何的思維、想法、性格,我們所能做出來的任何事情,實際上都是由我們身體裡的各種基因和各種神經通路指導,控制我們的情緒、慾望等。人類的所有行為、思想被科學家叫作演算法,每個個體都是根據複雜的演算法形成的。這個演算法是隨機的,比如嗓音、身高、髮色都是隨機的。

但是一個人的成長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我們生活在社會里,不斷感受到外界的壓力,外界的壓力會塑造我,我們生活的環境又是一個隨機的環境,加上身體的隨機,於是

所有的隨機造就了一個現在的我

在這個族譜中也可以看到這種隨機性,

“祖先是天才所以我也是天才”在科學上是不成立的

,這是一個機率問題。

創作圖畫書24年,他們告訴你如何把一個點子變成故事!

徐萃

這一頁是在整個大的架構裡面有一個小的架構,

設計這張圖的體量和畫一本圖畫書差不多。

畫這些人物的時候,姬炤華

查了大量的資料

,比如開飛機的萊特兄弟、汽車的發明者、宇航員等等,這些都是在照相機發明之後留下了史料的形象,這些照片記錄了人類近100年來的發展,被我們放在了這個設計中。第二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男性的鼴鼠在向女鼴鼠求婚,後面跟著一隻小狗和另一個小鼴鼠,是來源於《唐·吉訶德》裡的一個幻想場景。

《等待》

創作圖畫書24年,他們告訴你如何把一個點子變成故事!

徐萃:

《等待》這本書的

創作過程挺有意思的

。因為在這之前包括《天啊!錯啦!》《兩個天才》之前,我沒有遇到過以這種方式去構思一個故事。《天啊!錯啦!》《兩個天才》都是先有一個小點子,然後有足夠的時間不斷地去完善,但是

這本書是主題先行

因為它是一個

公益專案

,為東南亞和非洲20多個貧困國家的兒童製作公益圖畫書。這個公益專案持續了多年,積累了豐富經驗。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許從未讀過圖畫書,所以,創作時,主辦方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所有的主角只能有一個稱謂,如果主角是小明,必須是小明幹嘛幹嘛,這是為了閱讀的便利。此外每一頁的文字不能超過4行,每一行不能超過6個英文單詞。書要易讀。所以當時想的是講一個主題,以簡單的方式把這個主題講清楚。

因為這本書目標讀者的生活條件可能不是很好,當時和編輯鄭先子討論他們的生存環境,也想到了中國的留守兒童。

所以《等待》這個故事就是說一隻小烏鴉,剛開始父母在照顧它,有一天父母出去覓食,再也沒有回來。

創作圖畫書24年,他們告訴你如何把一個點子變成故事!

我在故事裡並沒有交代烏鴉父母發生什麼事了、最後有沒有回來,因為現實生活中可能真的會遇到有一天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這類題材一般會更多地強化孩子對父母的思念,但是我們覺得給那些國家的孩子看,沒有必要過多地討論這一部分,對於他們來說這可能是生活的常態。而且我們覺得

人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讓自己勇敢地活下去,看到光明的那一部分更重要。

當時選擇了第一人稱“我”,比如“我餓了”“我想瞧瞧他們”等等,是想讓孩子在讀的時候有代入感,把自己當做小烏鴉。

我希望可以透過這種閱讀帶動他們精神的獨立成長。

文字設計上,“我餓了”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小烏鴉的行為反應是拼命地大叫。小烏鴉想瞧瞧父母,於是它就努力地睜開眼睛。

其實我還強調了

父母的等待,父母陪伴孩子,一種陪伴式的等待。

創作圖畫書24年,他們告訴你如何把一個點子變成故事!

父母離開之後,小烏鴉要生存,它不能只是憂傷,它必須

一邊等待一邊努力地生存

。小烏鴉首先解決吃的問題,接著開始熟悉它所在的叢林,它還要了解身邊的個體,所以我後面安排了貓、貓頭鷹,因為貓對鳥來說是有危險的,所以我寫了“看見花貓時,要離遠點兒”。作為人來說,在社會上也要學會保護自己。“看見貓頭鷹時,要安靜些”,是在說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因為貓頭鷹和小烏鴉的作息是不同的。

接下來討論的是性格不變,但和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會有不同的結果。。

小烏鴉在水牛背上,水牛不介意,但鴨子不喜歡和小烏鴉一起嬉戲。其實是在表達人與不同的物件互動時,會得到不同的反應。做這本書的邏輯是:

一個個體生命的成長過程。

創作圖畫書24年,他們告訴你如何把一個點子變成故事!

(文字內容整理自播客

“東成西長”

第29、30期節目,第29期節目已上線,第30期節目將於

10月20日早上8點

準時上線,更多內容歡迎收聽“東城西長”播客。)

本期書單

《天啊!錯啦!》

徐萃,姬炤華 文/圖

《兩個天才》

徐萃,姬炤華 文/圖

《等待》

徐萃 著/繪

-end-

編輯策劃:姚晴

新媒體編輯:小奇

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