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

快遞包裹(parcels)是這兩週的高頻詞。和快遞一樣多的,或許是你多年來囤積在設定裡的“收件地址”。想知道你關心誰,不用問塔羅占卜,梳理下你的收件地址就知道了。

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從後往前,你還能描摹出自己若干年來的行動軌跡。

工作城市的出租屋、公司的辦公地、物件的住處、早年讀書時的宿舍、實習的位置等等。

不像經過潤色的日記,網購所帶來的一切:收件地址、購物偏好、收藏囤貨、訂單記錄……都更直觀地記錄了一個人的若干側面。

有人感慨:“看雙11回顧才發現,收到我快遞最多的是前男友。”

每一條俏皮網名的地址背後,都有一段親人、朋友、或者自己的工作、學習、戀愛的故事。

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很多人明明地址滿了,系統提示必須要刪除一條才能新增新地址時,卻仍糾結到底刪哪條好。

“人間畫素”主理人唐雲路採訪的講述者稱:

在我離家工作的六七年時間裡,家裡的常用地址都留著父親的電話。以至於父親去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在淘寶上買東西寄回家,響起的還是父親的手機。

快遞員提醒過幾次,說:“這個電話總打不通,建議核對一下。”我卻一直不願意將這條專屬於父親的收件地址刪去,只是新建了一條預設地址,留了我的聯絡方式。

每次下單後選擇地址,我常常會恍惚,彷彿父親還在,還可以對我從各地淘回來的小吃發表一番見解。

最近又雙 11 了,我的購物車裡又塞滿了好吃的,多希望父親還在,可以一家人坐在一起品嚐、吐槽。

這輩子求不得了,但是地址留著是個念想。

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我的購物車裡又塞滿了好吃的” 圖源:人間畫素

情感聯結是囤地址的一大原因。而且,地址也不是網民們囤的唯一。英文中把這種行為稱為digital hoarding。

Digital hoarding (also known as e-hoarding, data hoarding or cyber hoarding) is excessive acquisition and reluctance to delete electronic material no longer valuable to the user。

數字囤積(也稱為電子囤積、資料囤積或網路囤積)指的是過度獲取以及不願刪除對使用者不再有價值的電子材料。

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圖源:New Atlas

有人不僅不捨得刪地址,還不捨得刪聊天記錄。

Antoinette, 25, said, “I don’t think I could ever delete the WhatsApp chat with my ex-boyfriend。 It’s interesting looking back at the start of the relationship so many years ago and who I was then versus now, and I can see how the relationship changed。”

25歲的安託瓦內特說:“我想我永遠都無法刪除與前男友的WhatsApp聊天。回顧多年前這段關係的開始,我當時如何以及現在如何,很有意思,我可以看到這段關係是如何改變的。”

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照片就更不用說了,就連螢幕截圖都是蓋了時間戳的絕好plog素材(plog:圖片部落格),哪捨得刪啊。

For Lauren, 28, who has 58,000 photos in her camera roll, these feelings are familiar。 “My camera roll is largely taken up by throwaway selfies, memories that should be offloaded onto storage devices, memes and screenshots I never get around to deleting,” she tells me。 “I’ve been meaning to delete the screenshots but I always get a bit overwhelmed when I go into that folder, so there they remain。”

勞倫今年28歲,她的相機裡有58000張照片,(不知道如何刪照片的)感覺對她來說很熟悉。她告訴我:“我的相簿大部分被自拍廢片佔據,還有那些應該被轉移到儲存裝置上的回憶,還有我從來沒有機會刪除的表情包和截圖。我一直想刪除螢幕截圖,但當我開啟資料夾,我就蒙了,所以照片就還在那。”

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有調查顯示,美國人囤桌面圖示、網頁標籤、不再用的檔案和軟體、網頁書籤、看過的電影檔案等等,數字驚人。

一項研究顯示美國人平均擁有:

83 bookmarks

83個書籤

7 open tabs in their browser

瀏覽器裡有7個開啟的網頁標籤

15 unread emails

15封未讀郵件

13 unused phone apps

13個閒置的手機軟體

2 unused or broken cell phones

2個閒置或者壞了的手機

20 desktop icons

20個桌面圖示

209 GB of cloud storage

209GB的雲端儲存

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圖源:TheConversation

Digital files, folders, music, movies, computer programs, and even the “friends” we keep on social media are also forms of digital clutter。

電子檔案、資料夾、音樂、電影、電腦軟體、甚至那些社交媒體上的“朋友”都是各式各樣的電子囤積堆。

學生們不捨得/不知道如何整理或刪除的東西可能就更多了——比如上課拍的投影ppt照片,刪也不是不刪也不是。

Both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s expressed feeling overwhelmed with the sheer volume of technological detritus: lecture notes, PowerPoint slides, PDFs of research, snapshots of classroom whiteboards — not to mention their own ever-swelling Facebook friends they didn’t know but were afraid of unfriending。

本科生和研究生們都表示,他們對大量的電子碎片感到不知所措:課堂講義、ppt、論文pdf、上課拍的板書——更不用說他們自己不斷膨脹的Facebook好友數量了,即便不認識也不敢刪。

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手機上的app越來越多,但每次整理都得下好一番決心,每一個app似乎都值得思慮再三——檔案掃描軟體需要嗎?一年也沒掃描過幾個檔案。這位網友的體會或許很多人有同感:

My first home screen is filled with apps I use every day – Facebook, Spotify, Twitter, Outlook, Weather, etc。 My second home screen has apps that I don‘t use quite as much, but still want within easy reach —— billing apps, shopping, and smart home apps。

我的第一個主螢幕上佈滿了我每天都在使用的應用程式——臉書、Spotify、推特、Outlook、天氣等。我的第二個主螢幕上有一些應用程式,我用的不多,但還是希望能隨手取用——賬單軟體、購物軟體、和智慧家居軟體。

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My third home screen is where things get chaotic and out of control, just a mess of games, work and business-related apps, and a ton of miscellaneous crap that I keep telling myself I’ll need for that one thing on that one day that has never come and probably never will。

我的第三個主螢幕就開始混亂失控了,有一堆遊戲、工作和與商務相關的軟體,另外還有一大堆雜七雜八的軟體。我一直跟自己說,一定有一天我會用到這個特定的軟體,但是這天從未到來,或者再也不會到來。

有研究把“賽博囤積者”們分成了四種:資料掌控者、資料失控者、無情打工人、emo有情人。

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Collectors” are organized, systematic and in control of their data。 “Accidental hoarders” are disorganized, don’t know what they have, and don’t have control over it。 The “compliant hoarder” keeps data on behalf of their company。 Finally, “anxious hoarders” have strong emotional ties to their data — and are worried about deleting it。

“收集者[資料掌控者]”是有組織、有系統地控制著資料。“意外囤積者[資料失控者]”是無組織的,他們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資料,也無法控制它。“聽話的囤積者[無情打工人]”為公司儲存資料。最後,“焦慮的囤積者[emo有情人]”與他們的資料有著強烈的情感聯絡,他們刪除資料會很焦慮。

研究指出,不願刪除資料的囤積者大概是把這些東西“擬人化”了——怎麼忍心讓一個活物在回收站裡被清空呢?

People are more resistant when it comes to actually getting rid of their cherished possessions — perhaps because they “anthropomorphize” them, treating inanimate objects as if they had thoughts and feelings。

人們很抗拒處理掉自己珍視的數字財產——也許是因為人們把這些物件“擬人化”了,把無生命的物體當作了有思想和感情的東西來對待。

手機記憶體滿了不願刪?你可能有“數字囤積”症……

有些賽博回憶不是你主動囤積的,它們在開頭提到的網購場景中不斷提醒你:去過哪兒、關心過誰、他們的愛吃愛用物是什麼……

這些演算法裡的生活蹤跡實在是嵌入衣食住行,以至於手指滑動間,就可以經歷若干次“睹物思人”。

有趣的是,軟體常常想要猜出你喜歡買什麼,但無心插柳,猜中的卻是你滿心牽掛的人。

注:本文轉載自中國日報雙語新聞(id: Chinadaily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