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窮或富,都可生活,心態最重要,窮莫生卑生妒,富莫生淫生傲。

一位老奶奶買了幾斤香蕉,回到家發現有兩根有點發黑,區域性有點腐爛了,趕緊給吃了。

看到剩下的都還好,捨不得吃,決定再放放。過了兩天,又發現兩根開始腐爛了,老奶奶趕緊又吃了……如此迴圈,幾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沒吃到。

喜歡做這樣的事情的,可不只有這位老奶奶。

一位大媽的兒子給她買了一件幾千塊錢的衣服。每逢有親朋上門,她都要拿出來展覽一番,但就是捨不得穿。只有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幾個小時,又趕緊脫下來收好。直到有一次拿出來,她卻發現衣服被老鼠啃爛了。

該吃的不吃,該穿的不穿,該用的不用……

很多中國人依然過著緊巴巴的日子,這可不僅僅是因為還沒適應富裕的日子。這是一種習慣,一種思維,一種眼界,一種格局。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種心態叫“稀缺心態”,即你越覺得自己缺什麼,就會越在意什麼。而事實卻往往,你越在意什麼,就越缺什麼。

有位老大爺年輕的時候經歷過一段苦日子,“缺錢”在他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哪怕現在兒女成人,生活毫無壓力,他依然覺得自己很窮困,也擔心將來會再次遭遇窮困。

“苦日子過怕了”的他,一直很節儉。為了節省水費,老大爺洗菜的時候總是草草了事,如果看著乾淨,他甚至不洗。

因為經常吃沒有洗淨的菜,老大爺感染了黃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一種由進食為主要感染源的病毒肝炎疾病),差點因此而喪命。

最終住院費花了近七萬元,才撿回一條命。七萬元,夠這位老大爺活兩輩子的水費了。

“稀缺心理”會嚴重影響人的認知智慧,導致人們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因小失大。這是一種典型的窮人思維。

時代變了,我們已經邁入了工業化、商業化的時代。我們的消費心態需要隨之改變。

深層次的道理不說,國家、社會需要我們適度消費。有消費,有流通,經濟才能發展。我們自己也需要適度消費,生活才有情趣。

我們要學會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適度消費。能吃饅頭的不必刻意吃糠咽菜,能吃魚肉的不需天天白飯鹹菜。

多吃新鮮水果對身體好,多穿新衣心情美。買得起名牌的儘管買,但不用炫耀;買不起名牌的別逞強,也不用自卑。

勤儉自然是美德,鋪張浪費絕對是可恥。但是自己掙的錢自己花也是光榮。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不摳摳搜搜過日子,開開心心享受眼前的生活。而一味節儉,壞了生活的興致,不值得。

或窮或富,都可生活,心態最重要,窮莫生卑生妒,富莫生淫生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