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從搏擊冠軍遭遇“踢館”事件說起

漫談|從搏擊冠軍遭遇“踢館”事件說起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觀點

漫談|從搏擊冠軍遭遇“踢館”事件說起

我國搏擊名將薄福凡發過一個影片,講的是關於他經歷的一個“踢館”事件。這次“踢館”其實是一場誤會。

“狂蟒” 薄福凡口述:“踢館”始末

薄福凡朋友拳館開業第一天。

薄福凡看到一個小夥子在門口觀望,就說:“你進來看就行,沒事的。”

小夥子很有禮貌地進來了。然後就和薄福凡聊了起來,交談中薄福凡得知他習練傳統武術,然後他想試驗一下自己的實戰能力。

漫談|從搏擊冠軍遭遇“踢館”事件說起

中國搏擊名將薄福凡

聊到這時候,朋友剛好上完課,聽聞小夥子想檢驗自己的實戰能力。

朋友問他:“可以用拳腿膝肘嗎?可以發全力嗎?”

小夥子說:“可以。”

這時候,朋友突然意識到:這個小夥子原來是來踢館的。

畢竟這是拳館開業第一天,朋友的警惕性很高。

然後兩人就要立馬動手。

薄福凡一看朋友氣勢洶洶,怕打傷了小夥子,就悄聲告訴朋友:“我覺得這個小夥子不是踢館的,他只是想知道自己的實戰能力,千萬不要傷他,要不我來吧。”

朋友表示:沒事,他可以的。

然後兩個人開始了切磋,結果朋友一個前擺虛晃接一個後直擊腹,也就發了四五成力,小夥子捂著肚子就露出痛苦表情了,並且說他和他的師兄們交手的時候,沒有這麼疼的感覺。

薄福凡一看小夥太瘦弱了,朋友做不到自己的收力方式,即使四五成力也容易打傷他。

於是薄福凡說換我來吧。薄福凡告訴小夥子:“你不用怕,發揮你的東西就行,我不會打疼你的,我收力很好的。”

然後就有了影片中的一幕。

職業拳手遭“踢拳”,如此切磋對方心服口服

小夥子一進來就很有禮貌,薄福凡之前也接觸過很多傳統武術、自由搏擊業餘練習者,所以薄福凡很明白小夥的心理,真的沒有任何惡意,只是很單純地想知道自己的實戰能力。

切磋完後,薄福凡還連續叮囑了他很多遍:

去其他的搏擊俱樂部千萬不要隨便說“切磋”,會被對方以為心懷惡意要“踢館”。

最後薄福凡和小夥子互留聯絡方式,約定可以經常在一起訓練。

“野架”高手VS職業搏擊高手勝率幾何?

薄福凡又談起之前俱樂部一個會員的朋友,經常“打野架”(這種野架也僅限於切磋和交流,並非“打架鬥毆”),1米88的身高,體重約240斤,號稱“打野架”切磋沒輸過。

來薄福凡的俱樂部切磋看看練得怎麼樣,當時也很囂張,知道薄福凡拿過省冠軍(當時薄福凡剛開始恢復訓練還沒有打國內的大型比賽),挑釁地說現在是省冠軍,一會兒全國冠軍該上來了。

薄福凡提醒自己只打兩三成力、只用拳。但即使是這樣,沒一會兒就把這壯漢累得要死。他一旁的朋友也看出來了:

人家讓著你呢,沒好意思打你。

這個人就挺服氣了。

哪些人會“踢館”?

薄福凡認為:開俱樂部的可能都會碰到形形色色的“踢館”,要視對方態度而定,有禮貌、真心想切磋的陪他過過招就可以,動機不純、態度惡劣的可以把節奏提快一點,發個三四成力就足夠對方“喝一壺”。

因為真是來切磋的不會是多高水平的,有水平的才不會去隨便“切磋踢館”。

凡“踢館”者幾乎都是業餘或者小白,退役的專業運動員幾下就可以應付他們。但這些運動員一般都會留有餘地,不會把人打得很慘。

漫談|從搏擊冠軍遭遇“踢館”事件說起

擂臺上的薄福凡

我們習武之人不唯暴力、不是莽夫。

真正習武之人能忍會讓、宰相肚裡能撐船。

小則對拳館是個好的宣傳,大則對整個搏擊行業都是非常好的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原來練搏擊不僅是練拳,還能練出包容寬容的胸懷,練拳並不是唯暴是圖,是止戈,是和平。

從傳統武術到現代搏擊

薄福凡的這一番“踢館”論,從一個側面也引發出一個話題,就是: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許多人經常會將二者進行“對立性比較”,而忽略其“根”與“莖”的關係。

散打源於中華武術,經過不斷提煉更新才有了現在的樣子。

尤其是一些拳腿摔跌技法,如“順手牽羊”“四兩撥千斤”“挑勾子”等,還有一些武術套路拆解的技擊動作,以及一些“喂引”訓練方法,都有傳統武術的影子。

散打過去稱武術散手(上世紀90年代更名為“武術散打”)。新中國成立之後,武術被列為體育運動專案。1979年在廣西南寧舉行了全國散手競技試點。1982年制定了《散手比賽規則》。

1987年,散手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專案。

漫談|從搏擊冠軍遭遇“踢館”事件說起

傳統武術最早源於早期的人類活動,開始與野獸搏鬥、部落戰爭等發展而來。例如漢代就有“手搏”的稱呼,後來又發展有“技擊”等名稱。傳統武術不僅有各種器械的攻防,也有徒手對抗技術,例如日本柔道的前身柔術就源於傳統武術,當時明朝人陳元贇東渡日本將所學的武術傳給當地人,逐漸發展成柔術、柔道。

傳統武術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歷程,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它的各方面也都在不斷變化。

社會由冷兵器時代發展到火器時代後,傳武開始受到影響。拿過去軍隊新軍裝備來說,火器的使用讓士兵的訓練更加傾向於火器的使用,傳武的刀槍劍戟和徒手技擊肯定受限。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上以武術討生活的人數也在減少。例如過去有打手,有鏢局和鏢師,為了生活他們必須苦練武術技擊,這是他們的生存之本,所以傳承和實戰倍受關注,但隨著這些行業的消失,傳武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另外,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讓人們沒有像過去那種充足閒暇的時間去專門從事傳統武術的練習和專研,這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很多傳統武術人士都是既要掙錢養家,又要抽時間訓練,很多時候被生活所累時間不固定,訓練也不繫統。

相反體校武校的學生幾乎都是半專業的訓練。除了文化課外,他們天天都在訓練,體工隊更是三點一線,他們有資金、有專業技術教練、力量訓練教練,還有隊醫,實力雄厚。

漫談|從搏擊冠軍遭遇“踢館”事件說起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散打的選材,一般基層體校和武校都是以比賽為目的

。例如四年一屆的省運會、市運會。所以為了獲勝就需要根據經驗遺傳因素和對孩子們的靈敏協排程、爆發力等基礎素質進行篩選,而不是像傳統武術,靠著父子家傳這種家族的傳承方式進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名散打運動員如果要打85公斤,他的身高就需要1米85以上,因為只有身高臂長,在比賽中才能獲得距離上的優勢,搶佔一個先機。

專業運動員有充沛的時間、精力來進行技擊鍛鍊,有良好的場地、器材、陪練,有配傷害保險,有專門的營養、按摩輔助。傳統武術都是業餘愛好者,為生計消耗精力,平日難得有系統時間鍛鍊,訓練量完全難以相比,更不用說其他配套措施了。

漫談|從搏擊冠軍遭遇“踢館”事件說起

我們可以簡單想一想,一個選材、生活、訓練等各方面條件都遜色於對手的“民間業餘高手”,會打得過專業運動員嗎?散打、拳擊都是淘汰制,本來練的人就多,層層選拔,打到最後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這種人才大概練什麼武術都容易出功夫。武術名家張全亮先生也曾說過:“(武術)能不能體現出來,發揮出來,要看由什麼人來使用它,決定的因素是人。”

傳統武術,是一座寶藏,融合了許多古人先賢的智慧結晶,代表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相信,面對新的發展趨勢、站在新的發展時代,傳統武術也一定能重新煥發魅力。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觀點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原創:姚棟

漫談|從搏擊冠軍遭遇“踢館”事件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