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後再看棄嬰:每一位棄嬰背後,都有一位深受創傷的母親

被遺棄孩子的母親們。

文 | 於玲娜

江西女棄嬰Maggie被加拿大父母培養成奧運冠軍的新聞,在奧運會期間刷屏了。公眾隨即發掘出多位早年是中國女棄嬰的北美運動員。

一時間,很多網友講述了自己聽到、目睹或親身經歷過的遺棄(殺害)女嬰事件。社會輿論深感女性生存不易的同時,也對遺棄孩子的父母多有譴責。

奧運後再看棄嬰:每一位棄嬰背後,都有一位深受創傷的母親

女棄嬰的命運隨著奧運會落幕逐漸走出公眾視野。但遺棄帶來的影響,常常持續一生——如果被遺棄的嬰兒還能有“一生”的話。

這部分影響很多人都能意識到,畢竟換位思考,沒有誰希望自己是個被父母遺棄的孩子,讀到那些遺棄女嬰的故事,我們都很容易感受到那些女嬰可能承受的痛苦。

但終生承受痛苦的,常常還有他們的生母。

這一點,大家可能很少關注到。

誰在主導遺棄孩子

首先,你可以收集10個親身經歷過的、見到或聽說的,或以文字形式描述的遺棄孩子的故事,數一數其中有幾個,是由生母提出遺棄的。

我聽到的故事裡,在家庭中,大部分棄嬰、殺嬰的事件,是由嬰兒的奶奶、爺爺、父親主導並執行的,而在那些親生母親主動遺棄的案例中,很多都是未婚媽媽或孤單一人無力撫養。

如果母親沒有嚴重的精神問題,通常和自己的孩子有一份天然的情感聯結。就算她也想要個男孩,經歷了9月懷胎,她等於已經和這個孩子相處了9個月。因為這份聯結,除非萬不得已,很少有母親會鐵石心腸,遺棄自己的孩子。

奧運後再看棄嬰:每一位棄嬰背後,都有一位深受創傷的母親

母親對由周圍親人主導的遺棄孩子的行為,到底有何感受呢?這方面很少讀到當事人的親口描述。

因無力撫養而遺棄的情況則更容易見到。

作家蕭紅早年落難,和蕭軍在一起後,生下了前男友的孩子。當時自己都吃不飽飯,只好把這個孩子送人。31歲去世前,她卻留下遺言,希望端木蕻良去哈爾濱找回她當年遺棄的孩子。

做了母親的女性,應該很容易理解這份隱痛和遺憾。

當母親放棄養育嬰兒時

朱迪·凱利的一項研究以一批在1965—1972年間放棄養育嬰兒的母親為物件,揭示了遺棄嬰兒對母親的影響。

研究證實的影響包括:

創傷性應激症狀

在這項研究中,絕大多數生母將她們放棄撫養的經歷描述為創傷性的。在回答“放棄我的孩子是一種創傷性的經歷”時,89%的人說這句話是“極其真實”;96%的人說“極其真實”或“非常真實”。三個正面的回答加起來(極其真實/非常真實/有點真實)佔了99%。

未解決的悲傷、抑鬱、內疚、悔恨和羞愧

未解決的悲傷在調查物件中很常見,95%的受訪者對衡量未解決的悲傷的一個或多個專案選擇了“最經常”或“最嚴重”的回答。

在回答有關抑鬱症的專案時,51%的受訪者表示自放棄孩子後經歷了嚴重的抑鬱症,97%的受訪者表示有某種程度的抑鬱症(輕度、中度或重度);一半以上的生母報告說,自放棄撫養後,她們經常經歷抑鬱症;63%的人曾有過自殺的想法。

89%的生母表示有過內疚的感覺:有時(33%)和經常(56%)。

92%的生母表示會有悔恨的感覺:有時(34%)和經常(58%)。

72%的調查物件在放棄養育後會有羞恥感:有時(32%)和經常(41%)。

生母綜合症

瓊斯(1993年)的“生母綜合症”和卡里尼(1992年)的“放棄撫養孩子的核心問題”的部分調查結果包括(只有回答“最經常”“最嚴重”的答案被計入百分比):

症狀

比例

未解決的悲痛

95%

侵入性思維

87%

人際迴避

84。00%

自我懲罰

71%

低自尊

62%

過度警覺

61%

走極端

44%

人際關係問題

44%

子宮切除

41%

難以寬容

39%

自我憎恨

37%

難以給出或者接受愛

32%

情感發展停滯

32%

情感麻木

30%

性功能失調

20%

背叛和錯誤的資訊

97%的調查物件表示,“我要麼被誤導,要麼沒有被告知放棄養育會對我產生的影響”這一說法是真的。85%的受訪者稱其為極為真實。具體包括:

大家都想讓我放棄孩子。

有人告訴我這是對孩子最好的決定。

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有人告訴我孩子會被送到一個很好的家庭。

解脫/遺憾

7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並不覺得放棄撫養孩子是一種解脫,對這一行為,多少是有遺憾的。

悲傷

71%的受訪者回答說,他們經常為失去孩子而悲痛,並進一步描述了相關感受:

- 從來不被允許悲痛

- 不被允許分享

- 感覺像胃裡有酸

- 孤立無援的痛苦

- 悲痛地嚎叫

- 重逢後仍感覺悲痛,失去的歲月無法找回

羞恥感

遺棄嬰兒表面上看是個人和家庭的選擇,實則是整個社會的“功能失調”。

在我們的文化中,背後相關的原因至少包括:

- 青春期性教育不足導致的意外懷孕

- 婚前教育不足,準父母沒有認真評估自己的養育能力

- 生存資源的性別傾斜(許多農村重男輕女的最重要原因,是女性分不到土地)

- 家族對“傳宗接代”的執念

- 社會沒有對“養育”這件事提供足夠支援

奧運後再看棄嬰:每一位棄嬰背後,都有一位深受創傷的母親

深受創傷的母親們

這些如山的壓力,最終落到人性最天然、最柔軟的一種感情上,將它碾得粉碎——

母親不得不和剛出生的孩子永遠分離,併為這一事件,終生揹負上述各種沉重的情緒負擔。

然而這些感受很少被關注到。遺棄嬰兒常常成為一個家庭的秘密,不允許被反思、討論,甚至提及。

母親在情感上被孤立、被隔絕、被放逐,只能獨自懷揣這一大堆混沌痛苦的感受直到終老。

截止目前,我還沒有讀到過中國關於這方面的研究。

幾乎每一位被遺棄的孩子背後,都有一位深受創傷的母親。我國每年棄嬰數量在幾萬到幾十萬之間,逐年疊加,不敢想象有多少母親在承受這些痛苦。

希望更多心理學和社會工作者,不僅關注棄嬰的成長,也關心他們母親的治癒。

參考資料

Kaplan, Sharon and Silverstein, Deborah。 “Life Long Issues Adoption。” Adoption Media, LLC。 1995- 2007。 22 July 2007, https://adoption。com/lifelong-issues-in-adoption/

Judy Kelly, “The Trauma of Relinquishment: The Long-term Impact of Relinquishment on Birthmothers Who Lost Their Infants to Adoption during the Years 1965-1972”, https://sites。google。com/site/birthmotherresearchproject/

·閱讀更多·

情感挽回算心理諮詢嗎?

東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些“鬼氣森森”的表演到底是個啥?

“做得不夠”,還是“做太多了”?分清加法心理學和減法心理學

宇多田光:性少數派中的少數派

歡迎私信或討論

奧運後再看棄嬰:每一位棄嬰背後,都有一位深受創傷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