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一計可定戰亂,一言可亂諸侯”的秦末漢初第一縱橫家

說起秦末亂世的謀士啊!

我們一般會想到的是張良、陳平、以及“倔老頭”范增等人;但是,熟悉這一段歷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從陳勝、吳廣起義開始,到劉邦建立西漢之初的這一段時間內,其實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謀士,活躍於華夏大地的歷史舞臺上。

他曾經僅靠“三寸不爛之舌”,就連下秦國三十餘城,讓黎民免受戰火之苦;

他亦曾三言兩語,就攪亂了天下大勢,為劉邦與韓信的最終反目,埋下了伏筆;

所謂,“

一計而平定戰亂,一言而禍亂諸侯

”,大概說的就是此類人吧!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秦末漢初之際的第一縱橫家:蒯(kuai)通,這個生卒年不詳,時而出仕、時而隱退的奇人!

蒯通:“一計可定戰亂,一言可亂諸侯”的秦末漢初第一縱橫家

知人主脾性,可虎口逃生

公元前196年冬,一代“兵仙”韓信在長樂宮中被呂后誘殺。

臨終之際的兵仙悵然嘆道:想不到我韓信一生征戰從無敗績,卻最終死在了婦人之手;早知道這樣,當年就應該聽蒯通的建議,反了他孃的!

不久之後,韓信的臨終遺言,就傳到了劉邦那裡。

這時候的漢高祖,正在忙著收拾那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異姓諸侯王——對於“謀反”之語特別敏感;於是,就令人將蒯通抓到了洛陽宮中,親自審問。

見到蒯通之後,劉邦直接劈頭蓋臉地罵道:是你小子,教唆韓信謀反的嗎?

“謀反之罪”這樣一頂關係生死的帽子扣下來,普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自辯清白,連說沒有沒有。

可是,這個蒯通卻不是一般人,他坦然回答道:是的,就是我教韓信謀反的!那小子要是早聽我的,就不會落得今天這個下場了。

這還不算完!臨了之際,蒯通還不忘揶揄劉邦一把:要是韓信當年真的聽從了我的建議,恐怕陛下您想殺他,就沒有這麼容易了吧?!

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聽到蒯通的話語,劉邦恨得牙癢癢,於是大聲喝道:給我把他拉出去煮了!

眼看著就要成為一道下酒菜的蒯通,知道自己再“裝”下去,就真涼了,於是立馬大喊冤枉!

蒯通:“一計可定戰亂,一言可亂諸侯”的秦末漢初第一縱橫家

看到剛剛還那麼硬氣的人,現在又連喊冤枉,劉邦立馬來了興致,便問道:你都承認自己曾經教唆韓信謀反了,還有什麼冤枉可言?

只見蒯通不緊不慢地說道:狗總是對著自己主子以外的人狂吠。那時候我只知道齊王韓信,並不知道陛下您。況且當時秦國綱紀崩壞,天下豪傑四起,想要操著刀子奪取天下的人多了去了,難道您能將所有的人都殺掉嗎?!

劉邦一時語塞,最終,蒯通得以釋放。

青史君相信:上面的這個故事,很多熟悉漢史的朋友都聽說過。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麼有想過:劉邦為什麼會饒恕了這個曾經極力攛掇過韓信謀反的蒯通呢?

難道真的是因為蒯通的那些“詭辯”嗎?

肯定不是的!

青史君認為,蒯通之所以可以虎口逃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這個蒯通是個人精,他拿準了劉邦的脾性。

蒯通知道,開創大漢江山的劉邦雖然有點無賴習性,但是從根本上來講,卻是一位心胸豁達的豪傑之士。

與這樣的豪傑“打擂臺”,如果一味認慫,只會令他鄙棄,那麼,等待蒯通自己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故而,蒯通反其道而行之——沒有絲毫抵賴,就大大方方地承認了自己的罪行,在第一時間激起了劉邦對自己的興趣

(敬佩之心)

;然後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深明大義”的劉邦不好意思對自己下手。

縱觀整個過程,蒯通的表現堪稱完美!而這一切的關鍵,就是因為蒯通“知人”;畢竟如果是項羽想要抓自己的話,蒯通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跑,而不是靜靜等待著和霸王“打嘴仗”。

蒯通:“一計可定戰亂,一言可亂諸侯”的秦末漢初第一縱橫家

知天下大勢,可攪動風雲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打響了反抗秦朝統治的第一槍。

為了迅速擴大戰果,陳勝決定派遣心腹武臣等人,前往趙地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

雖然,當時的秦國江山已經是遍地狼煙,但是,礙於秦法的嚴苛和起義軍破城之後對秦國所置官員的報復,秦國的郡守、縣吏都在苦苦地堅守著城池;所以,儘管武臣率領的數萬大軍苦戰許久,也只不過是攻下了趙國之地的十餘座城池。

(武臣)得數萬人,號武信君。下趙十城,餘皆城守,莫肯下。

蒯通:“一計可定戰亂,一言可亂諸侯”的秦末漢初第一縱橫家

就在武臣等人準備再一次打攻堅戰,要“硬啃”范陽城時,我們的蒯通同志第一次出場了。

他來到了武臣的軍中,直言不諱地說道:像將軍您這樣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攻堅下來,是最下等的策略;我有不戰而略地之策,不知道您願不願試一試?

當時的武臣,正在為“攻城戰”的艱苦而頭疼呢,怎麼會不願意試一試“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計策?

於是,連聲問道:什麼計策?

蒯通說道:現在的這個范陽令,貪生怕死,本來是想著投降起義軍的。可是,將軍您以前對待秦國官吏的辦法都是一殺了之,弄到這些想投降的秦國官吏都不敢投降了。如果這樣下去,那麼秦國的那些城池就會固若金湯,是很難攻打下來的!

我覺得,將軍您不妨事先許諾給范陽令,只要他歸順,一切待遇照舊,並且賜給他印信綬帶,讓其再去一一遊說,趙地的其他秦國守將,那麼,整個趙國之地,就會不戰而盡屬將軍您所有了!

武臣一聽有道理,於是依計而行。

果然:

燕、趙聞之,不戰以城下者三十餘城。

不過奇怪的是,為起義大軍立下如此大功的蒯通,在此事過後,就突然間“消失”了(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史書中沒有任何關於蒯通的記載)。

有人說,這是因為蒯通的突然“出仕”,本來就是為了讓自己家鄉(范陽城)免受戰亂之苦;事成之後的他,自然是要隱去的。

但是,青史君覺得這個說法不怎麼靠譜。因為,在6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03年左右,這個蒯通又突然間出現在了韓信的軍營,並且憑藉一己之力,在劉邦和韓信之間埋下了反目的伏筆,順帶還提出了最早的“三分天下”戰略構圖。

很明顯:這個蒯通絕對不是一個甘於平凡之人(他絕不會在有功業可建時,悄然隱退)。

蒯通:“一計可定戰亂,一言可亂諸侯”的秦末漢初第一縱橫家

那麼,青史君覺得,蒯通的這次突然現身和隱去之後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

作為一名身懷絕學的縱橫家,蒯通深深地知道,如果起義軍和秦國的守軍要打攻堅戰的話,不管誰勝誰負,最終城內的百姓都要遭受戰亂之苦。所以,他決定出山。

而且,作為“山東之人(六國舊地)”,蒯通也會自然而然地去選擇幫助武臣等人;但是,由於陳勝等人的侷限性,蒯通又早早地看出了這個起義遲早是要失敗的,所以,他又選擇了隱退(等待時機)。

果然,等到公元前203年,當戰無不勝的韓信想要攻打齊國時,這個蒯通又出現了。

當時,韓信率領的幾萬大軍剛剛攻下趙地,正準備要攻打齊國,卻突然收到線報:漢王劉邦派遣的說客酈食其(li yi ji),已經成功勸說齊王田廣歸順。

於是,“老實人”韓信準備停止進攻;這時候,蒯通就說了:

首先,將軍您是奉

詔攻打齊國,而酈食其只不過是漢王秘密派遣的說客,現在又沒有明詔讓你停止進攻,您為什麼就不打了呢?

再者,酈食其一介說客,憑藉著三寸之舌就可以降服齊國七十餘座城池,而將軍你統帥幾萬大軍,費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攻下趙國的五十多座城池,難道一個將軍反倒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嗎?

韓信一琢磨,是啊!我堂堂兵仙豈能讓一介腐儒搶了風頭?於是,揮軍滅齊。

齊王田廣聽到漢軍東進的訊息後,以為酈食其先前的說辭都是在欺騙自己(好給韓信的進軍謀取時間,於是在自己跑路的同時,就將酈食其給煮了。

可憐酈食其一代名儒,就這樣被自己人給坑死了!

毫無疑問:蒯通給韓信的這次謀劃非常缺德,史學家門將其稱為“亂齊之策”。

而蒯通此舉造成了一個更為惡劣的後果:加重了劉邦和韓信之間的猜忌之心,不久之後,韓信就居功自傲,想要“自立”為齊王了。

最終,由於蒯通的一句話,齊王田廣、謀士酈食其慘死,而韓信也在幾年之後,和劉邦反目,最終被殺。

班固說,蒯通此舉是“一說而喪三俊”,此言誠不虛也!

蒯通:“一計可定戰亂,一言可亂諸侯”的秦末漢初第一縱橫家

懂進退之度,可明哲保身

當然,這個蒯通攪動天下的最為有名之舉,就是他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了三分天下之戰略。

公元前203年, 楚漢爭雄陷入了膠著階段;而統兵數十萬、佔據著齊趙之地的韓信,毫無疑問地就成為了楚漢孰勝孰負的關鍵之所在。所以,當時項羽和劉邦都派出說客,勸說韓信為自己所用。

而作為一名深知人心與世事的縱橫家,蒯通卻知道,韓信不管是歸漢,還是投楚,終究都不會有好下場。於是,他曾不止一次地勸說韓信,擁兵自立、三分天下。

蒯通: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可惜,韓信終究由於自己的婦人之仁,而錯失良機。

所謂,達則縱橫天下,退則悠然於世——看到韓信“不聽老人言”,知道其“吃虧在眼前”的蒯通,於是裝瘋而去。

蒯徹因去,佯狂為巫。

雖然,蒯通最終因為自己曾經的攪(禍)動(亂)天下之舉,而受到了劉邦的一頓教訓;但是,作為一個知人、知勢,又懂進退的縱橫家,蒯通最終還是善終而亡!

寫到這裡,青史君不由得感嘆:這真是一個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