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灌籃:馬布裡的功與過,給予球員機會,卻不懂得變通

本季《這!就是灌籃》收官了,可以說是精彩與爭議並存,說到爭議就不得不提馬布裡了。在最後一場與四川隊的外戰中,上半場馬布裡選擇了大面積輪換陣容,目的就是為了讓每一名球員都有機會上場。

這就是灌籃:馬布裡的功與過,給予球員機會,卻不懂得變通

對於那些邊緣球員而言,馬布裡此舉無疑是暖心的,起碼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間。但與此同時,追夢隊也因此一度落後於四川隊,而孫銘徽等人對此表現得頗為不滿。

變通

至於孰是孰非,從理論上來說,馬布裡和孫銘徽都沒有錯。相對而言,個人認為馬布裡確實有些不懂得變通,或者說並不完全清楚《這!就是灌籃》節目組到底想要什麼。

這就是灌籃:馬布裡的功與過,給予球員機會,卻不懂得變通

《這!就是灌籃》節目組選擇四川隊作為收官之戰的對手,還請來了孫銘徽等多名外援,想贏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了。在這種情況之下,馬布裡選擇大面積輪換陣容,顯然與節目組的初衷是截然相反的。

這就是灌籃:馬布裡的功與過,給予球員機會,卻不懂得變通

當然了,也不是說要像周琦那樣,壓根兒不讓邊緣球員上場。但至少要保證場上有三名主力,在此前提下進行小規模的輪換,如此一來就能夠保證球隊不會出現間歇性的失控。顯然馬布裡沒有get到節目組的點,也沒有意識到綜藝節目中的籃球比賽與職業聯賽中的籃球比賽大相徑庭,依然按照自己的執教理念進行著球員的輪轉。

這就是灌籃:馬布裡的功與過,給予球員機會,卻不懂得變通

實事求是,《這!就是灌籃》中某些球員註定只是來陪跑的,真正能成為職業球員的人始終是少數。給予每一位球員機會固然重要,但籃球比賽中也有主、配角之分,主角理應獲得更多的“戲份”。換而言之,馬布裡給予每一位球員機會這件事,一旦掌握不好分寸便是過大於功。

無濟於事

其實馬布裡的不懂得變通遠不止這一點,看過節目的人應該都有注意到,馬布裡是三位教練中佈置戰術最多的。不可否認,由此的確可以看出來馬布裡非常認真,對球員們也是傾囊相授了。

這就是灌籃:馬布裡的功與過,給予球員機會,卻不懂得變通

但受限制於節目的規則,導致馬布裡所執教的野獸護衛隊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球員總是在變動之中。在這種情況下,馬布裡那些精心設計出來的戰術往往都難以實現,所以大家經常能看到馬布裡在場邊大聲催促球員執行戰術。這個時候球員偏偏是充耳不聞,搞得馬布裡一臉沮喪,可又頗為無奈。實際上不是球員不想執行的馬布裡的戰術,而是源於球隊乃臨時搭夥而成,加之在一起訓練的時間極其有限。如此一來,任憑馬布裡的戰術再精妙,也是無濟於事的。

可能有人會吐槽了,連戰術都記不住,這也未免太笨了吧?

習慣性條件反射

在激烈的比賽中,實質上戰術並不是死記硬背的,而是一種習慣性的條件反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看見一塊石頭砸了過來,下意識的反應肯定是躲開。在你做出躲開的動作之前,是沒有時間進行預判的,反應完全來自於條件反射。籃球上的戰術也是如此,所謂的將戰術爛熟於心,說到底不過是形成了習慣而已。

這就是灌籃:馬布裡的功與過,給予球員機會,卻不懂得變通

誠如前文所說,野獸護衛隊乃至所有《這!就是灌籃》的球員皆是七拼八湊而來,並沒有足夠的時間把馬布裡的戰術形成習慣的。

變成“笨蛋”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體能。 客觀而言,《這!就是灌籃》的球員體能要遠遠遜色於職業球員,但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又不僅僅體能方面的差距。體能差跑不過人家是顯而易見的道理,還有更為致命的,那就是會變成“笨蛋”。因為人在極度疲勞的情況下,大腦的思維能力也會隨之下降,以至於視覺、聽覺對外界的感知也會變得遲鈍。

這就是灌籃:馬布裡的功與過,給予球員機會,卻不懂得變通

這就是為什麼馬布裡在場邊喊得聲嘶力竭,球員卻依舊領會不了馬布裡的意圖,原因在於此時球員的腦子基本上已經不“轉”了。

結語

在個人看來,基於《這!就是灌籃》的特殊賽制,馬布裡最合理的做法就是精簡自己的戰術。不僅在數量上要減少,而且也不宜過於複雜,標準就是簡單易懂。在此基礎上,依據球員的具體特點,進而確定球隊的主攻方式。有能夠背身單打的大個子球員,那麼就應以內為主、以外為輔,可以借鑑姚明時期的火箭隊。反之要是外線球員更為出色一些,進攻手段必須以突破和中遠距離投籃為主,嘗試一下“跑轟”模式。

這就是灌籃:馬布裡的功與過,給予球員機會,卻不懂得變通

也許馬布裡是真的將野獸護衛隊當成一支職業球隊去執教了, 故而忽視了其的特殊性,歸根結底只是體育界中的“限定團”罷了。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