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我本身是一個足球迷,而且不怎麼喜歡籃球,可能和當年體育課上全班男生都在打籃球女生圍著一圈觀看,而我自己領一個足球對著牆踢這段經歷有關係,雖然我至今認為如果女生能夠圍著足球場那踢足球的人肯定會多一些。不過在電視裡播放湖人隊的比賽時我都會盯著螢幕看上半天,當然不是為了看科比,只是想看看觀眾席,湖人主場斯臺普斯中心,有八個座位毗鄰場邊的客隊替補席,到了季後賽,這些座位的票面價格是每場2300美元。其中的兩個,即便你懷揣50萬美元的支票意圖購買,得到的回答也只能是“NO”。原因很簡單,它們的主人是傑克·尼科爾森。從史蒂芬金著名的《閃靈》開始認識這個神經質的傑克,只是覺得他是出演神經質和變態的不二人選,可是後來看過了《飛越瘋人院》,徹底地被他演技折服,所以才會在湖人比賽的時候去找這個場邊曾經對著凱爾特人球迷露屁股的忠實擁躉,這一切做法就像《飛越瘋人院》裡的麥克墨菲一樣,令人叫絕。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肯·克西(Ken Kesey),美國著名小說家,肯·克西自幼體格強壯,喜好運動,尤擅長摔跤,為此獲獎學金進入俄勒岡大學學習新聞學。1959年到斯坦福大學攻讀寫作學位,自願參加了政府在一所醫院的毒品實驗專案,1963年基於這一體驗出版了長篇小說《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而一舉成名。克西曾在一家醫院精神病房當夜班護理員。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後,他認為當時的那種治療方法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加重患者的病情。於是他著手寫了這部帶有寓言色彩的小說。

故事發生在美國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精神病院,第一人稱敘述者是在病院呆得最久、有一半印第安血統的布羅德曼。他從不說話,經常產生幻念,總以為屋子裡滿是青蛙。病院實際上由渾名是“大護士”(Big Nurse)的拉齊德統治。她竭力掩蓋其女性生理特點,可笑的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消滅”她那明顯的女性性徵。她狡猾,機靈,對病人冷酷無情,獨裁和控制慾表現強烈。故事情節主要在主人公愛爾蘭裔人麥克穆菲(Mc Murphy)和“大護士”之間的抗爭中展開。麥克穆菲聯合其他病人挑戰“大護士”的權威。他們賭博,酗酒,同女人約會等。最終麥克墨菲和布羅德曼逃離病院。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這部小說是被稱為嬉皮時代的六十年代美國反文化運動的經典之作,與在它之前的塞林格的《麥田守望者》以及克魯亞克的《在路上》在美國和西方一直暢銷不衰,如果想要了解“垮掉的一代”究竟是怎樣的狀態,讀完這三本書足矣。我是先看過電影后再看的原著,如果電影是由著作改編的,那我無論如何也要看一遍書的,果然在書中會有不一樣的天地,克西書中是以“酋長”為第一視角來描寫的,甚至連某些人物的心裡活動也都由“酋長”的視角表現出來,使得書中對於這種壓抑人性的環境刻畫得十分立體,所以克西一直拒絕觀看《飛越瘋人院》的電影正式因為電影沒有采用這種獨特的視角與敘事方式。不過這依然不能阻止《飛越瘋人院》

獲得1976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並且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老傑克主演的麥克墨菲在片中展現的瘋狂、冷靜、幽默、機智、諷刺、嘲笑、裝瘋賣傻到後來成為了活死人,這需要極其高超的演技,所以傑克在多年以後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時候,在《盡善盡美》這部片子裡與同性戀畫家的對手戲遠沒有當初與這群瘋子們來的精彩。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看完這部片子,也有些人直呼爛片並且束之高閣,因為影片本身就是兩種思潮的對抗與衝擊,瘋人院裡只有“精神病人”和“醫生”兩類身份,但這恰恰反映了社會中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前者制定“本院”的規章制度,要求“病人”遵照執行,併為“病人”統一訂做義務權利。醫生為條款的制定者和執行者,病人為條款的遵守者。只有醫生為病人指定條款規定,而病人不能為醫生指定條款。醫生有權根據病人遵守條款的表現而決定病人的自由。醫生可對病人實施暴力、空間限制、人身活動限制等等,病人無權對此提出意見。影片的幾處經典片段都是麥克墨菲帶領著“病人們”對這不平等的制度進行反抗,可是當他得知很多病人是自願進入的瘋人院,麥克墨菲終於意識到這是多麼恐怖,就像他對比利說的:“你還年輕,你不應該呆在這個地方,你應該出去遛鳥、約會、找樂子。你知道麼比利,你不瘋,你比外面那些混蛋們有趣多了”。當切斯維克終於醒悟決定反抗香菸的控制權時,暴力鎮壓也就在所難免。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麥克墨菲可以虛擬地解說棒球比賽引得病人們的歡呼,也可以偷著帶他們出海釣起幾百斤重的大魚,可以讓“聾啞”的酋長帶領病人們贏得籃球比賽,可是恰恰改變不了的是這些人們麻木的內心,以及這個所謂的規則環境,規定的時間不可以更改,規定的專案不可以更改,病人們只有麻木的服從而從不去想為什麼,乖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嗎?其實他們在規則與環境的眼裡不過是一群精神病人罷了。我仍然記得傑克主演的那部《閃靈》中最讓我恐怖的片段,不是電梯中湧出的血水,不是走廊裡姐妹的幽靈,也不是房間中肢解的屍體,而是溫蒂發現主人公傑克來到遠望旅館後寫的長篇小說通篇反覆的都是一句話: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不娛樂,傑克變成了一個傻瓜),由內而外的寒意不是血腥殺戮,而是令人絕望的環境。所以我說,有的人看不下去這部片子,因為他們是主動走進瘋人院的人,思想不被束縛,生活不被安排,也就無法繼續生活。我在抱怨一個讓我感到憤怒、難過、看不到希望的行業,卻在深陷多年之後才醒悟要逃出去,因為我不屬於那種“絕情”的生活,我有熱愛的家人、朋友、城市、愛好,我或許不比“外面”的傢伙更優秀,但我絕對要比“裡面”的人要更像是一個人。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這一段話振聾發聵

《飛越瘋人院》在1975年的奧斯卡獲得的巨大成績與優勢在1934年《一夜風流》後還是首次,而之後再次獲得如此壓倒性優勢的則是《泰坦尼克號》,可見這部片子的經典程度。主演傑克·尼克爾森一開始並不是製片人的第一選擇,他僅是三個候選人中的一個,在吉恩·哈克曼和馬龍·白蘭度都拒絕了之後,他接演了該角。在影片中扮演酋長的威爾·山姆普遜也一片成名,他原本是公園的一名護林員,就在電影拍攝地點附近的俄勒岡州。他被選中扮演該角色,正是由於他是攝製組能找到的唯一一位與影片中的角色那驚人的身高相符合的美國土著人。影片大部分的臨時演員都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隨著影片的拍攝,全體演員和工作人員都開始與那些臨時演員和協助拍攝的人員配合默契起來,這些人是俄勒岡州精神病院的居民。很自然地,每一位專業演員或者工作人員至少與一到三位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密切地工作關係。本片同時還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額葉切除手術的巨大爭議,並且在多年以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禁閉島》上再次提到這種殘忍的手術,醫學界和社會學家論戰的時候,竟然不約而同地引用《飛越瘋人院》中的劇情來舉例攻擊對方,不過老傑克的腦子可沒有被誰動過,雖然凱爾特人和尼克斯的球迷早就想對他這麼做了~不過他坐在斯臺普斯球館的前排看球的時候,總還能讓人想到那個精力充沛的蘭道爾·帕特里克·麥克墨菲。

《飛越瘋人院》——喜鵲的巢穴豈能桎梏自由的心

最後酋長帶走了麥克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