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真諦,讀《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

也許你不知道李叔同是誰,但是你一定知道這個電影,聽過這首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歌詞不僅是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它還是李叔同決定出家時唱給自己日本妻子雪子的詞,是他曾經送別許幻園的作品。

李叔同是弘一法師出家前的名字。他出家前就已經有了很高的成就——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他還是中國油畫、廣告畫的先驅之一;是新文化運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是中國話劇的奠基人;是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是曾經魯迅、郭沫若以得到他的一幅字為無上榮耀的人。

他生在官宦富商之家,從小受父親的薰陶喜愛佛法,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39歲正式出家研究律學,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這麼優厚的條件為什麼要拋開紅塵去出家當和尚呢?

後人分析他出家的原因,也說是李叔同覺得追求紅塵名利沒有意義,不如深深吸引他的佛家教義來得深刻。也可以理解為他感覺不幸福,要追求精神上更高層次的幸福。

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有那麼多的痛苦?生活“窮困”、工作“不順”、薪酬“低廉”、食物不夠好、衣服不是名牌,這些都是我們頭腦中的各種慾望。

那麼對於我們芸芸大眾來說,也要放下一切慾望和功名利祿,像李叔同一樣去學佛嗎?

作家錢鍾書曾經說過: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心無掛礙方能自在。生命原本就該淳樸安寧,很多東西不過是種負累,背得越多越難走得遠。

在《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一書中,作者用弘一法師的人生智慧教你快速越過人生的慾望和執念,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書中有三個主要觀點,這三個觀點是:1.放下慾念、執念,順其自然,慾望越少越快樂。2.修心、自省,才能讓內心強大、安寧。3.珍惜、知足,才能更好地品味生活、快樂生活。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觀點:放下慾念、執念,順其自然,慾望越少越快樂。

書中用一個小故事做了解釋。從前有個喜歡揹著布袋的和尚,他每次出去化緣都能將布袋裝滿帶回寺廟,常常因此得到廟裡其他和尚的稱讚。收到誇讚的他嫌一個布袋不夠用,就又多帶了一個布袋出門化緣。

這一天他帶著兩個沉甸甸的布袋回寺,半路就走不動了,又累又乏地靠著一棵大樹就睡著了。睡夢中他聽到有人對他耳語:左邊一個布袋,右邊一個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醒來後,他不禁細細回味夢裡的那句話:兩個沉甸甸的布袋壓得他很累,步履蹣跚,連回寺的速度都慢了許多。如果把布袋放下就很輕鬆了。於是,他放下布袋,當下頓悟了。

這個小故事先講了在布袋和尚得到稱讚後,他感覺自己了不起,有了新的慾望,想要更多的美譽和稱讚。於是從一個化緣的布袋變成了兩個,給自己增加了身體和心靈的負累。

換一個角度說,寺裡的僧人並沒有增多,也就是說並不需要化緣更多的東西。布袋和尚增加的那個化緣的布袋就是多餘的,多帶回的東西還可能成了寺廟的負累。

所以夢中的偈語就是告訴布袋和尚,別讓慾望綁架了你的心,放下才能迴歸初心,才能快樂。

說完第一點,我們來看第二點:修心、自省,才能讓內心強大、安寧。

書中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個小和尚向師傅訴說自己的苦惱,因為最近總有師兄師弟說他的閒話、瞎操心、多管閒事,擾亂小和尚唸經做功課,搞得他憂心忡忡。師傅告訴他,操閒心、說閒話、管閒事是他們的事,與你何干?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常言道有事不解釋,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事實,就是所謂的越描越黑。自己行得正走得直,懂你的不必說就明白,不懂得又何必浪費時間和口舌去讓對方明白呢。想打擊貶低你的人自然不會聽信你的解釋,反而會有更多的髒水潑過來。有這時間做好自己的事,讓自己行得更遠,站得更高,讓那些小人只能仰望,到時候也就沒人相信他們的汙衊和流言了。

孔子曾經說過: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書中說弘一法師也是這樣認為的。靜察己過是分內之事,而不論人非卻是一個人品德的試金石。

人的精力有限,有時間與人說長道短的八卦,就少了時間去提升自身修養、做學問和成長。

水平高的演員都是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就像飾演郎平的鞏俐,她微微駝背的站姿,她走路的樣子,她推眼鏡的動作,她說話的口吻、眼神、背影……在女排姑娘們第一次看到帶妝的鞏俐時,也是同樣震驚,她就是“郎平”。

剛開始鞏俐對這個角色再三推脫怕演不好,後來才答應出演郎平,就因為她能修身、自省。她能全神貫注地投入,能在寧波女排訓練基地跟郎平、跟隊員們一起摸爬滾打。她是追求從內心修煉到外形塑造的,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甚至她氣場十足都和郎平很像。

所以說我們要經常做到自省、修心,讓自己的內心強大,才能過得安寧。

說完第二條,下面我們再來說說本書的最後一點:珍惜、知足,才能更好地品味生活、幸福快樂的生活。

關於這個觀點,書中列舉了弘一大師的一個小故事。在弘一大師的認知中,一切都好。無論什麼樣的吃穿用度,他都能坦然接受。蘿蔔、白菜是顏色不同的菜餚,鹹菜的味道也與眾不同,鹹也好、淡也好,都是食物本真、質樸的享受。

曾經有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單口相聲,說的是朱元璋落魄時餓暈在一個破廟裡。在奄奄一息時被兩個要飯的用一鍋熱折籮(剩菜剩飯)救了命、有了精神,朱元璋當時覺得這湯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東西。這兩個救他命的人一個姓常,一個姓來。後來朱元璋打下江山做了皇帝,擁有了金銀財寶、三宮六院、山珍海味,但是他覺得沒意思、不幸福。

忽然有那麼幾天,朱元璋覺得身上不好過。那滋味讓他想起當年在破廟裡的經歷,想起了那兩個人和那鍋神奇的湯。於是到處貼榜找來了“常”、“來”二人,要求他倆再做當年的那種“珍珠翡翠白玉湯”大宴群臣。

幾經周折,“常”、“來”二人做好這道特別的湯,但是朱元璋和各位大臣都是硬著頭皮喝下去的,這個滋味和他當年喝到的感覺並不一樣。由此大家也明白,人在遭遇困境時珍惜所有東西,折籮都是珍饈美味。在物質豐富什麼都不缺的時候,心境也就跟著轉變了,再好的山珍海味也變得沒了滋味。

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簡單快樂。簡單的物質生活,滿足就好,精神世界的博大豐富才是快樂的源泉。追求物質生活沒有盡頭,就算做到皇帝,享有天下也會不快樂不幸福。

以上是書中的三個主要觀點,也是我們常人想要快速得到幸福的鑰匙。讓我們再回顧一下這三個觀點吧。

首先是放下慾念、執念,順其自然,慾望越少越快樂。慾望少了,內心就更容易滿足,更容易快樂。

其次是修心、自省,才能讓內心強大、安寧。最後是珍惜、知足,才能更好地品味生活、快樂生活。

這本書中弘一大師的智慧令我們幡然醒悟什麼是快樂和幸福。物慾橫流世界中的我們生活的不快樂、不幸福。有了工作和薪水還覺得沒有某某掙得多,有了賢惠的嬌妻還想要她比某某更漂亮,有了可愛的孩子還想要他讀名校有更好的前途,有了縣城的三居室還想要大城市的小別墅……

看了這本寫滿弘一大師智慧的《人生沒有什麼不可放下》,你會覺得自己很富有,已經擁有了很多,只是自己不自覺,只是自己的慾望很多。讓我們按照弘一大師的智慧學著放下吧,學會放下就離幸福更進一步,學會放下就會覺得快樂許多。

不是嗎?我們能吃飽穿暖,比弘一大師的白衲衣、舊毛巾、蘿蔔青菜的物質更豐富些,怎麼我們就不如他幸福呢?答案就在這本原著裡,我們一起來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