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其封疆大吏河南道大行臺以豫、廣、穎、洛等十三州南附蕭梁。正值夜夢“中原牧守皆以地來降”的梁武帝蕭衍喜出望外, 封其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諸軍事、大行臺。這位南朝新貴究竟何許人也?他為何要率所轄十三州投獻呢?這件事情,又最終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呢?

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圖片選自御史房影片

此人名叫侯景,字萬景,生於北魏六鎮之一的懷朔(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縣百靈淖鄉城庫倫村)。魏末北方大亂,他先跟隨爾朱榮,積累軍功至定州刺史。他和高歡私交甚好,所以中興二年(532年),高歡與爾朱氏決裂,他聞訊即率眾投奔。後來北魏分裂,他跟著高歡,青雲直上,官拜河南道大行臺,“擁兵十萬”,算是一方軍閥。

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圖片選自御史房影片

但高歡對他並不信任。究其原因,是二者關係不似君臣,更像是政治、軍事盟友——他們都出身六鎮,起於毫末,依靠軍功發家,渴望在世家貴族林立的時代,攫取適於自己的生存空間。所以,高歡在,則關係穩固;高歡死,關係立刻崩解。侯景自己都說過:“王(高歡)在,吾不敢有異;王無,吾不能與鮮卑小兒(高澄)共事!”

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圖片選自御史房影片

果然,五年後,高歡疾篤,其子高澄銘記父親提防侯景的叮囑,招之入朝。這根老油條怎會不知這是鴻門宴?他起兵據河南反叛。高澄聞訊,急遣司空韓軌等晝夜兼行,將侯景包圍於穎川,企圖以重兵將其殲滅。“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圖片選自御史房影片

侯景當即想以河南之地降西魏。然而,西魏的宇文泰思路清楚,深知地能要,兵可收,但這種軍區級別的二五仔不能留。他一邊派人“率軍援景”,一邊接收侯景所獻土地。西魏軍絡繹東進,穎川圍解。卸磨殺驢,宇文泰立即“追還前後所配景將士”,並書招侯景入朝,顯然也是要奪其兵權。這種做法是高澄的翻版,侯景斷然拒絕。於是就出現了他南投的那一幕。

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圖片選自御史房影片

原本三足鼎立,東魏相對較強。但侯景一叛,如同給互相掣肘的格局,加上一個足以打破現狀的砝碼。梁武帝蕭衍顯然不想放棄這個機會。他派大軍援景,不料被東魏擊潰。次年(548年)正月,東魏又在渦陽大破侯景,後者糧盡敗逃,率殘兵遁入壽陽(今安徽壽縣),東魏乘勝收復失地。至此,侯景獻出的所有土地被悉數奪回,南朝竹籃打水,到頭來只收獲了一頭侯景。

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圖片選自御史房影片

一切回到了起點,戰爭沒有繼續的必要。東魏表示願與梁“更申和睦”,蕭衍也就坡下驢,開始議和。此時侯景非常擔心,萬一“南北復通”,他必將淪為犧牲品。為摸清內情,他偽造東魏書信,要求“以貞陽侯(被東魏俘虜的南朝大臣蕭淵明)換景”。蕭衍看後,立即回信同意。侯景見狀,自知“坐聽亦死,舉大事亦死”,乾脆再次反叛。

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圖片選自御史房影片

梁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於壽陽舉兵反梁。在東魏面前屢戰屢敗的部隊,居然乘南朝不備,連克譙州、歷陽。梁都官尚書羊侃建議派兵“急據採石”,“襲取壽春”,阻擋侯景。但蕭衍自恃長江天險,僅派王質率三千兵巡江。10月22日,朝中臨賀王蕭正德與侯景勾結,趁梁軍換防,派船數十艘暗渡接應。這使得侯景軍突然出現在建康城外。城中猝不及防,出身世家的官員、將領棄陣而逃,使敵軍輕而易舉地攻向臺城。

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圖片選自御史房影片

此時南朝都城“男女十餘萬,貫甲者三萬”,在羊侃的指揮下奮力抵抗。但不久羊侃病死,而集結在建康附近的援軍又因互相猜忌,消極等待,導致侯景攻城百二十餘日,軍民飢疫死者大半,“橫屍滿路”。

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圖片選自御史房影片

直指荊州援軍趕到,侯景自己缺糧,才暫時停火。蕭衍停戰心切,與侯景歃血為盟,援軍受命班師。這給了侯景休整的機會,十幾天後,重啟戰端。三月,臺城陷落,蕭衍被活活餓死。入城後的侯景,自封為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他大概是想學劉裕,先後廢立了倆皇帝,最後自己“受禪登基”,改國號漢。

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圖片選自御史房影片

這場大亂直到一年後,南朝發起全面反攻才告結束。名將王僧辯與陳霸先會師白茅灣(今安徽懷寧東),大軍直逼建康。侯景敗北,收殘部百餘騎出逃。四月,他在逃跑途中被部將所殺。其屍體被送回建康,曝於街頭,軍民爭相食用。

御史房丨名人傳——奮進的勇者VS躥跳的丑角侯景

圖片選自御史房影片

回看侯景的一生,其前半段像是一名奮進的勇者。但後半段,卻像是在各方之間躥跳的丑角。但將這種大事件歸因於個人道德,顯然太過簡單。侯景之亂的背後,其實還是南北方的整體矛盾。在北方開始以六鎮軍民,或關隴集團探索新的政治、軍事模式時,南朝依然以世家居要職,以皇室掌諸州。結果是,被一顆棋局上的亂子,牽著鼻子走。這場歷史的悲劇,既是小人物的興衰,也是大時代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