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張之洞父親與“加油”一詞的由來嗎?

張鍈,河北南皮人,以上三代做過清廉的小官,嘉慶十八年(1813)張鍈中舉,但是自此以後的張瑛好像與考試無緣,他先後參加了六次會試全部以落榜告終,而後以大挑(清乾隆後定製,三科以上會試不第的舉人,國家挑取優等的用做知縣等職,意在給舉人開拓出路,六年舉行一次)錄任,從此以後張瑛開啟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再任為官期間,張瑛修招堤風景名勝,修葺“明十八先生”祠墓,自己拿出俸銀,倡導士紳捐款重建書院,厚愛積極向上的青年學子,重金延聘名師到書院執教,經常到書院與學生談學論藝,甚至並親自評閱學生課卷,培養學生的品德,鼓勵不能沾染紈絝習氣,期間在張鍈的不懈努力下,興義府學風興盛,培養出了一批人才,包括自己的兒子張之洞(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13歲始考取秀才;15歲鄉試中舉人第一名,成“解元”;26歲考取進士第三名,成為“探花”。而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加油”典故的由來。

你知道張之洞父親與“加油”一詞的由來嗎?

道光年間的時候,張瑛在一個叫做安龍城的地方任職,每到夜間掌燈之時,兩個差役從知府衙門中走出來,前面的一個提著燈籠,後面的一個挑著桐油簍,他們開始沿著大街小巷行走,如果說看到還有哪戶人的燈是亮著,並且還隱隱有讀書聲傳出來,兩個差人就會過去敲門,並且說道:“府臺大人給相公添油了”,並補上一句:“府臺大人祝相公讀書用功,獲取功名。”隨即又向另一戶亮著燈光、有讀書聲的人家走去。不管天晴下雨,張瑛堅持了十幾年,10餘年間,在他的鼓勵之下考取舉人20餘名、貢生8名、進士2名。正如張鍈特別喜歡荷花一樣,厭惡晚清的官場“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萬般汙濁,唯有寄情與朗朗書聲,培養青年才俊。而張瑛“添燈油勸學”的佳話,便流傳為“加油”的由來。

你知道張之洞父親與“加油”一詞的由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