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陀開悟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許多人,包括一些佛教徒,一般是隻前兩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來教人行善止惡,簡單點來說就是“莫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但是……

何為善?何為惡?君不見經常有人抱怨好心辦壞事,越幫越忙……

前段時間,影響巨大的“紋身男”被反殺事件,行兇者是惡人嗎?自然界中,一群狼殘忍的捕殺一隻羊,我們說狼在作惡嗎?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並沒有醜惡、美善之分,只因在我們起心動念的一瞬間,我們就有了分別相,以我們的知見為標準,將其一分為二,這樣的知見,必然會成為我們學佛的認知障礙。

所以我們對佛說的話不能斷章取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要站在高處,俯瞰整句話,不能取前兩句而仰視。我覺得佛陀想告訴我們的並不是讓我們揚善止惡,因為萬物都因緣起而生,所謂“冤有頭,債有主”,從三世因果上來說,都是業報形成的,不會無斷生,也不會無故消。

正因為無所謂善惡,善惡如此難分,所以佛陀才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一個方便法門,依此法門,我們無須分辨,我們心中只有善。這句開悟話的重點在“自淨其意”上,這才是佛陀要說的本意。我們知道,佛法講的是心法,心通則神通,我們所有的“身行”都是“修行”的方便法門,這裡的“自淨其意”就是對前面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言的,我們要認清善惡的本質,別人於我,打不還口,罵不還手,我心中沒有惡,於我就沒有善惡之分了,我所有的行為都歸之於“善”,當我的境界正真達到了“自淨其心”,可稱之為“上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此時於心,我已無善惡,善惡相容,即無即有,《道德經》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善惡合而唯一,一曰道,《天道》裡面有句話“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可見“佛道”之異曲同工之妙。

《道德經》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相依相生,“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自淨其心”的核心就是 “不可思議”,所言所行依“道”而行,依“佛”為。從“道”家說,“自淨”即是“道”,心隨“道”,“道”即是“心”,“心”即是“道”,道心合一,是謂得道。從“佛”法講,“即心即佛”,佛是覺醒的人,人是沉睡的佛,讓“心”覺醒,心性合一,即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