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療風溼性關節炎,1天緩解通通,5天走路自如

文中所提到的穴位,點選這裡查詢

【概述】

風溼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結締組織病,是一種與溶血性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其特點是以侵犯四肢大關節為主,在關節區域性出現紅、腫、熱、痛或功能障礙,發病以兒童及青年居多數。以潮溼、寒冷、氣候急劇變化的地區為常見。本病屬於中醫的“痺證”、“歷節”、“痛風”。由於體虛,陽氣不足,腠理空疏,加之居處溼地,冒雨涉水,氣候劇變等原因,使風寒溼熱雜至,阻於經絡,致氣血執行不暢,卻成痺證。

艾灸治療風溼性關節炎,1天緩解通通,5天走路自如

【症狀】

痺證因風寒溼三氣偏勝不同,臨床症狀有差異,風邪盛者疼痛遊走不定,累及多處關節;寒邪盛者痛有定處,病勢較劇,遇寒則甚,關節屈伸不利;溼邪盛者,痠痛重著,肌膚麻木不仁,肢體沉重;熱痺症見關節疼痛紅腫發熱,活動不便。

【艾灸取穴】

灸序

穴位名

參考溫度(℃)

參考時間(分鐘)

備註

第1天

中脘

48-54

50-70

單穴

足三里

45-52

50-60

雙穴

神闕

48-55

50-70

單穴

第2天

環跳

47-52

50

雙穴

陽陵泉

45-48

40

雙穴

神闕

48-55

50-70

單穴

第3天

風市

47-52

50

雙穴

申脈

47-50

40-50

雙穴

神闕

48-55

50-70

單穴

第4天

肩髃

45-50

50

雙穴

曲池

45-48

40

雙穴

神闕

48-55

50-70

單穴

第5天

風池

42-48

40-50

雙穴

懸鐘

45-48

40

雙穴

神闕

48-55

50-70

單穴

第6天

身柱

48-52

50-60

單穴

腰陽關

47-53

50-60

單穴

三陰交

42-48

50

雙穴

神闕

48-55

50-70

單穴

第7天

腎俞

47-53

50-70

雙穴

太溪

45-48

50

雙穴

神闕

48-55

50-70

單穴

第8天

大杼

47-53

40-50

雙穴

飛揚

42-48

40-50

雙穴

神闕

48-55

50-70

單穴

第9天

膽俞

45-50

40

雙穴

陽輔

42-48

40-50

雙穴

神闕

48-55

50-70

單穴

注:以上穴位迴圈灸。

【按語】

本病艾灸療效好。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增加抵禦外邪的能力,注意居處衛生,避免潮溼受寒,適應氣候變化。注意患處保噯,可戴護腕、護肘、護膝,區域性可用熱水袋熱敷。勞動後,勿當風受涼,更不可乘身熱汗出用冷水淋浴或人冷水中沐浴,以免寒邪侵襲筋骨。

【案例】

薛某,男,50歲。

主訴:左膝疼痛3月,加重一週。醫院檢查:白細胞6×IO9升血沉45毫米/小時,抗“O” 900單位。類風溼因子(一),心肺(一)。

刻診:關節微腫,局部發紅,浮髕試驗(+)。體溫37℃,舌淡苔薄白,脈細緩。

治療:取壓痛點、內外膝眼、陰陽陵泉、神闕等穴施灸,用隔物灸儀灸,每穴灸50分鐘。第一次灸完後,紅腫明顯減輕,已不需拄杖行走,5次後紅腫消失,走路自如,已能上班。20次後血沉恢復到16毫米/小時。

如果您先更瞭解艾灸知識和諮詢問題,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