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和珅如何籠絡人心,培養親信,被人稱為二皇帝,展現了帝王之術

籠絡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辦法。正如對待上文提到的本來就有才能的孫士毅,只需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實力即可;而對待無恥之徒吳氏兄弟,只需要給予好處,自然就會有豐厚的回報。這便是和珅培養親信的慣用手段即“因人而異”。

看和珅如何籠絡人心,培養親信,被人稱為二皇帝,展現了帝王之術

以和珅的地位,拉攏下層官員並不需要費很大的工夫,對方大多會自動送上門來,而自己只需要略施好處,就能與對方建立穩固的關係。和珅曾經的老師吳省欽、吳省蘭兄弟就是這樣。之所以說是“曾經的”老師,是因為和珅發達了之後,吳省欽、吳省蘭反倒拜人和珅名下,使昔日的老師成了今日的學生。雖然,吳氏兄弟的人品不足稱道,但都是自幼聰慧,學業有成,是有真本事的,並非一般人。

吳省欽,字衝之,號白華,生於雍正七年,江蘇南匯人。吳省欽精於詩,文,著有《白華初稿》,以文學詞賦聞名。凡遇國家舉行盛大典禮,他進獻的詩文都獲得皇上的嘉獎,並被鈐上御璽,珍藏在內府中。吳省欽一生歷任內閣中書、翰林院侍讀、上書房行走、光祿寺卿,貴州、廣西、湖北、浙江、江西鄉試正考官、會試同考官、順天學政、順天府府尹,禮部、工部、吏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職。

吳省蘭,字泉之,吳省欽之弟,乾隆二十八年以舉人身份考取鹹安宮官學教習的職位,後又考取國子監學正,升國子監助教。乾隆四十三年參加會試,榜上無名。皇帝得知後下旨道:“國子監助教吳省蘭學問尚優、且在四庫館校勘群書頗為出力,現特別恩准他與本科中式的舉人一起參加殿試。”殿試的結果吳省蘭列第二甲第三名,這才得進士的身份。

吳省欽與弟弟吳省蘭都是讀書人出身,與和珅結識是十分偶然的事情。吳省蘭擔任鹹安宮教習的時候,與和珅的舅舅伍彌烏遜關係不錯,經常在一起談話、作詩。在伍彌烏遜的介紹下,吳省蘭成了和珅的家庭啟蒙教師。雖然是朋友介紹,但吳省蘭為人勢力、剛開始看不上這個家庭貧困的和珅、但是,和珅在吳省蘭面前,行弟子的禮節,刻苦讀書學習。加上他自幼聰明,學習不到半年,就有明顯的進步。和珅小時候的記憶力就很強、過目不忘,吳省蘭教過的課文,和珅很快就能背誦了。慢慢地也就真心喜歡上了這個年輕人。不久,和珅、和琳兄弟進了鹹安宮官學讀書,吳省欽、吳省蘭都是他的老師。和珅兄弟生活樸素,學習踏實、勤奮,而且和珅很早就顯出了不一般的聰明才智。不過、和珅也顯示出了強烈的功名心,日後被名利所累,也似乎在所難免。

和珅是滿族人、本來按照祖宗規制,武術、騎射才是滿族的根本、學好這些就行了,並不需要懂得四書、五經的儒家知識。和珅向吳省蘭請教這個問題,吳省蘭道:“俗話說,騎在馬上得天下,難道可以騎在馬上治天下嗎?商湯、周武雖然用武力奪取了天下,卻仍以文教治理天下。文治武功並用,這是長治久安的辦法。元朝雖然強大,但窮兵黷武,導致迅速滅亡。儒家學說是治理天下的法寶,所以,我大清自康熙帝以來,也開始推崇漢學、尊師重道,求賢若渴。朝廷的很多大臣也都是翰林出身。如今天下太平,並無大的戰事,你想要有所成就,學好四書、五經,比單純的武功騎射更好。”

和珅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根據自己和弟弟和琳的特長,自己以儒學為主,和琳以武學為主,一文一武,齊頭並進。

多年以後,和珅發跡,官運亨通,並沒有忘記吳氏兄弟、他們是他的恙師,也是他人生的指路人。吳氏兄弟甘願反過來做和珅的黨羽,盡心效勞;和珅也一再照顧他們,使兩人的官位步步高昇,為自己效力。

看和珅如何籠絡人心,培養親信,被人稱為二皇帝,展現了帝王之術

特別是老大吳省欽,他雖然做過鹹安宮官學的老師,是和珅的老師,滿腹經綸,可惜科舉甚不得意,久考不中舉人。有才的人不能考中科舉,令人頗為無奈,不過這在當時也並非少見。和珅官運亨通,權勢很大;這一年的鄉試,吳省欽也要參加,而和珅深受乾隆信任,恰好是閭卷官。吳省欽在考試前就登門拜見和珅,見面後二話不說跪倒在地,口中說道:“弟子特地來拜見先生!”。

和珅臉皮雖厚,卻也吃了一驚,有些摸不著頭腦,奇道:“快快請起。你明明是我的老師,今日何以對學生行此大禮?”

吳省欽說道:“和大人有所不知,今年我要參加鄉試,您是主考官,按規矩,參加考試的都是學生,要稱主考官做老師,這也是古已有之的傳統了。我現在的確是您的門生啊!”

和珅一想,倒也當之無愧,於是欣然接受了。吳省欽想走捷徑,透過科舉考個功名;和珅也正需要籠絡一些有才學的人作為黨羽。吳省欽人品不佳,但是為自己出謀劃策還是足夠了。於是吳省欽由和珅的老師,搖身一變,成了和珅的門生,這真是千古奇談。為了名利,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和珅怎麼照顧這位“門生”呢?那就是“透題”。舉人考題是皇上親自出的,別人一概不知。一般的情況是,內閣大學士呈上四書,乾隆根據四書中的某一個句子出題。題目確定後,封起來交還給內閣。除了皇帝以外,周圍侍候的太監、內閣大學士都不知道題目。這個流程很複雜,保密性也很強,想知道題目談何容易!和珅怎麼會知道呢?和珅憑藉對皇上的瞭解,採取的是“猜題”的辦法。

這一天,皇帝把題目擬定完畢後,太監奉命把批過的四書送還給內閣。和珅遇到後,隨意問起皇上怎麼出題的。太監平日收了和珅不少小恩小惠,與和珅關係很不一般,於是照實說道:“皇上拿著《論語》第一本,快翻完了,微笑停止,才拿毛筆寫了些什麼。”

和珅讓太監走了,回過神後,略一深思,根據《論語》的順序,猜想乾隆出題範圍應該在《氣醯》一節中。

和珅悄悄地通知吳省欽,題目肯定在《論語·氣醯》。吳省欽大喜,積極準備。待進入考場,題目果然被和珅猜中。這一年,吳省欽高中舉人,皆大歡喜。

吳省欽見識了和珅手眼通天的手段,對和珅十分佩服,與弟弟吳省蘭成為和珅的黨羽,對和珅十分忠心。為了討好和珅,吳省欽不惜出賣同鄉好友,最後,使其被革職留任,鬱悶而死。和珅對吳省欽兄弟更加信任,不斷提拔。吳家兄弟本來學識就高,辦事也有能力,在和珅的舉薦下,兩人不斷地作為主考官,主持各地鄉試,撈了不少好處。

看和珅如何籠絡人心,培養親信,被人稱為二皇帝,展現了帝王之術

吳省欽出任直隸府學政之時,曾經在鄉試中公開舞弊,上文中已簡單提到過。不過,以吳省欽的能力,還是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吳省欽多次出任鄉試、會試的考官,當時舞弊成風、主考官要提出自己的建議。乾隆五十三年,吳省欽是順天府鄉試主考官,他上奏道:“為了防止考場舞弊案件,可以將試卷用的紙多放長三幅,這樣考生就可以直接用試卷紙打草稿。同時禁止考生另外帶紙入場打草稿,這樣就可以杜絕考生事先準備,在帶來的草稿紙上夾帶紙條。考試的時候,可以給監試大臣發一枚內府的圖章,命令監試大臣在每張試卷上鈴一個圖記,這樣就可以防止考生在考場上暗地裡調換試卷。在考之日,考生要在西廂領取午飯茶點,這一項也請禁止,減少考場出入閒雜人員,便於管理。”

乾隆看後,讚賞吳省欽的良苦用心,批覆道:“吳省欽奏請增加試卷用紙,禁止考生自己帶紙打草稿的事,以及停止在西廂領取午飯茶點這兩件事,都依照吳省欽建議的辦法施行。至於考場發給監試大臣內府圖章的事情,不妥當。內府所儲的圖章是御用之物,不適合在這麼多試卷上隨便鈐用,傳旨令監試大臣逐卷畫押,作為標記即可。”

吳省蘭的為官之路更加順暢。文學方面,他先後擔任四庫全書館的分校官、文淵閣的校理。此後,吳省蘭一步步地升遷為南書房行走、內閣學士,禮部、工部侍郎、浙江順天學政、順天鄉試同考官、浙江鄉試正考官、殿試讀卷官、會試副考官等。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吳省蘭奉旨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吳省蘭有為官的才能,也有很高的才學,很適合做和珅的心腹。嘉慶初年,乾隆退位為太上皇,仍然掌握實權;嘉慶皇帝剛即位。和珅感覺到了危機,想派一個人到嘉慶皇帝身邊工作,名義上是幫助嘉慶帝整理詩文稿件,實際上是為了暗暗瞭解嘉慶帝的思想動向,隨時向和珅報告。吳省蘭恰好能夠勝任這個職位,和珅極力推薦了他。嘉慶皇帝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雖然明知和珅的用意,卻欣然接受。

嘉慶帝心中有了防備,平時說話、作詩十分小心,吳省蘭抓不住把柄,和珅也逐漸心安。不料,嘉慶帝即位後,忍不住與自己昔日十分敬重的老師朱珪通訊,寫詩祝賀。當時朱珪尚在外地做兩廣總督的官職,嘉慶帝迫不及待地說:“想請老師早日回京,助朕一臂之力。”吳省蘭看到這首詩,馬上報告了和珅,和珅立刻秘密上奏乾隆,不輕不重地說:“嗣皇帝想調朱珪回京,此欲施恩於師傅。”乾隆剛剛傳位給兒子,甚為失落,聞言大怒。乾隆剛剛做太上皇,提前還說過大事還是自己辦,難道新皇帝已經急不可耐,開始收買人心了嗎?恰好軍機大臣董誥在一旁,乾隆十分信任他,於是問道:“你在軍機處和刑部的時間很長了,這件事在法律上該怎麼處理?”

董誥是漢人,一直得到乾隆的信任,在軍機處時間很長,但是並沒有在刑部做官。當時乾隆已經老邁不堪,一定是記錯了。董誥心中明白乾隆的意思,只是不習慣退位的感覺而已。具體到嘉慶帝這件事,也算不得什麼大事。但是乾隆正在氣頭上,又不能直接頂撞,董誥靈機一動,跪地高聲說道:“臣聽說過,聖主無過言。”董誥這句回答可謂是天衣無縫,既然嘉慶帝已經即位為君,就應該享有皇帝的尊嚴,這些細微小事就不算什麼。董誥為人臣子,不能挑皇上的毛病。

乾隆聽了半天不說話。從大局著想,還是董誥說得有道理,最後只對董誥說了一句勉勵的話:“你是大清十分重要的棟樑之臣,替朕好好輔佐新皇帝。”最後由於和珅從中作梗,朱珪沒有調回京城,反而以廣東緝匪不力為理由,被調任安徽巡撫一職,直到乾隆去世、和珅倒臺後,朱珪才調回北京。

看和珅如何籠絡人心,培養親信,被人稱為二皇帝,展現了帝王之術

從這件事之後,嘉慶帝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給人以任何可乘之機,吳省蘭自然也抓不住什麼把柄。

嘉慶四年,和珅倒臺,吳省欽、吳省蘭兄弟是和珅引用的人,免不了受到牽累,被罷除一切職務。這年正月,白蓮教起義愈演愈烈,清軍抓住四川農民軍首領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裡說“官逼民反”。嘉慶帝意識到,正是因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一般貪汙受賄,屢屢激起民變,嘉慶帝總結說:“這一層層問題,都是因為和珅。朕要重治和珅之罪,是因為他貽誤軍隊、國家的政務。”此時,已經是督察院左都御史的吳省欽不合時宜地上奏道:“請將叛賊首領王三槐立即正法。另外,候補知府李基熟悉兵法,有手車火雷列卦圖可供破敵之用。還有舉人王雲,能運用氣功,以手掌擊倒多人,能夠做破敵之用,希望皇帝能夠試看。”嘉慶帝被這道荒唐的奏摺觸怒,下令將吳省欽革職還鄉。數年之後,吳省欽默默無聞地死去。

後來和珅受到寬恕,由凌遲處死寬恕為恩賜自盡,其他人也依次寬大處理,吳省蘭降職為編修,撤去學政、南書房行走等職。不久之後,吳省蘭因為才學突出,官復原職。嘉慶帝不計前嫌,對他仍很器重,數月之後,還任命他為日講起居注官,提督湖南學政。

吳省蘭為報嘉慶帝之恩,從此兢兢業業,公務上不敢有絲毫怠慢。嘉慶帝希望廣開言路,鼓勵民眾到朝門外上書,虛心採納,但這一行動後來逐漸變了味道。針對這一問題,吳省蘭上奏道:“皇帝特別開恩,准許黎民百姓直接到朝門外上書,針砭時弊。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直接體察民情。但是,現在到朝門外上書的百姓中,很多人並不是懷著忠君愛國的目的而來的,他們只是希望受到皇恩,為了虛榮心,別有用心。有的人得到聖上對自己上書的批覆,便迴歸家鄉,憑藉著皇上的親筆批覆,揚揚自得,耀武揚威,恃寵而驕,甚至把持鄉間公務,橫行無忌,使得地方上的事務無法公正順利地處理。更有甚者,有的人是出錢請有才學的人代寫奏本。皇帝雖然是出於好心,為百姓負責,卻有這些詭詐的小人,辜負了皇帝的信任。請皇上明斷,防微杜漸。”嘉慶帝覺得吳省蘭說得很有道理。經過調查,確實有吳省蘭所說的情況。

嘉慶九年,皇帝駕臨翰林院,與吳省蘭一起賦詩為樂,以示恩寵。幾個月後,吳省蘭因為年老體衰,榮歸故里。

除了吳氏兄弟,還有福長安也是和珅的親信,並且還是和珅最重要的親信。和珅貪汙受賄,拍馬逢迎,弟弟和琳在福康安手下南征北戰,功勞不小。福康安功勳卓著,弟弟福長安卻是和珅的親信,只懂得跟在和珅後面拍馬屁。這種不可思議的巧合,真是歷史戲劇性的一面。

和珅權勢很大,同黨眾多,幾乎可以說黨羽遍佈天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最重要的親信,居然是大將福康安的弟弟福長安。福長安,是滿洲鑲黃旗人,他與福康安同是大學士傅恆之子。傅恆並不姓傅,而是姓“富察”,名“傅恆”。傅恆的曾祖哈什屯,順治的時候,做過議政大臣。祖父米思翰做到內務府總管,戶部尚書。父親李榮保曾任察哈爾總管,是滿洲的貴族名門。

這一家族到了傅恆的時代最為顯貴。早在雍正時期,傅恆的姐姐富察氏成為寶親王(乾隆)的“嫡福晉”,乾隆二年,富察氏被冊封為皇后。富察氏非常賢惠,崇尚節儉,深得皇太后和乾隆皇帝的寵愛。富察氏死後,乾隆十分悲傷,賜她孝賢純皇后的諡號。皇上和皇后的感情如此之好,這在歷史上也是很少見的。

孝賢純皇后死後,乾隆追懷不已,感逝抒情之詩甚多,而且每年忌辰或謁陵,都親加祭奠。

乾隆如此寵愛孝賢純皇后,她的弟弟傅恆自然也跟著沾光。傅恆本身也很有才能,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在軍機處二十餘年,是乾隆朝舉足輕重的人物,乾隆對傅恆十分倚重。傅恆升遷的速度比和珅還快,從乾隆五年初任一個小小的藍翎侍衛,到乾隆十四年出任首席軍機大臣,晉封為一等忠勇公,傅恆只用了九年,還不到36歲。傅恆位及人臣之首,終生為國家效力,48歲時就死於徵緬戰爭中。

傅恆一共有四個兒子,這四個孩子是乾隆的親侄子,出身富貴,每個人都是朝廷的重臣,其中次子福隆安還娶了公主,成為額駙。長子福靈安,封多羅額駙,升為正白旗滿洲副都統,官正二品;次子福隆安,乾隆二十五年三月要乾隆皇帝第四女和嘉公主,授和碩額附,封一等忠勇公,官至兵部尚書兼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三子福康安,像父親一樣戎馬一生,立軍功無數,歷任多省總督,晉封一等嘉勇公,最後貴及人臣,無爵可封,死後晉封郡王爵銜,受到的待遇在清朝三百年中無與倫比。

這四兄弟中,唯一與和珅關係密切的,就是傅恆的四子福長安。

福長安排行第四,年齡與和珅差不多。

由於福長安的特殊身份,很受乾隆皇帝寵愛。福長安早年擔任皇宮的藍翎侍衛,一步步地升遷到了正紅旗滿洲副都統、武備院卿,領內務府。但在家裡的四個兄弟之中,他就不那麼突出了。他的兩個哥哥都是額駙,地位尊崇,三哥福康安的地位更是他永遠也趕不上的。福長安少年時期一帆風順,自然不滿足於現狀。他以自己的哥哥們為榜樣,對權勢的追求永無止境。

這時,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正逢和珅異軍突起,在福長安的眼皮子底下,上演了“火箭升官”的一幕。

和珅與福長安年齡相仿,也出身皇宮侍衛,家庭出身卻遠遠不如福長安,兩人都沒有很大的功勞。乾隆卻似乎遺忘了福長安,專寵和珅。福長安剛開始心中不服氣,卻無可奈何。

看和珅如何籠絡人心,培養親信,被人稱為二皇帝,展現了帝王之術

和珅卻看到了機會。本來,和珅與福長安並沒有什麼本質的矛盾。和珅剛發跡時,在朝廷本來沒有什麼根基,拉攏福長安這樣有家庭背景的人,無疑對他有巨大的好處。不過,福長安可不是容易收買的,金錢並不能讓他動心,和珅的計劃:第一步是讓福長安心服口服,第二步是讓福長安對自己俯首帖耳。

福長安雖與福康安同為兄弟,但他與福康安的性格和做事方式完全不同。福康安性格耿直,是靠軍功一步步升遷的大將軍;福長安沒有什麼突出的才能,寸功未立,卻羨慕哥哥的官位,只能靠對上級拍馬逢迎。從這個意義來說,福長安與和珅才是同一類人。然而,要討皇上歡心,福長安在和珅面前只是初級的水平。和珅在福長安面前,從不掩飾自己討好乾隆皇帝的種種行為,更不會掩飾皇帝對自己的關照——這無疑是福長安最關心、最敏感的。和珅的每一步升遷,都讓福長安知道得清清楚楚。福長安眼睜睜地看著和珅這個初出茅廬的御前侍衛,迅速升遷為軍機大臣,對和珅異常羨慕。對和珅,福長安很快就心服口服。

和珅見好就收,迅速對福長安釋放了善意的訊號,這兩個人無疑有著很多的共同語言。和珅主動拉攏福長安,福長安也迅速轉投和珅門下,這兩個人真是絕妙的配合。

和珅與福長安成為知己好友,在和珅的極力推薦下,乾隆任命福長安軍機處學習行走,即“見學”軍機大臣的職務。此時,和珅已經是軍機大臣了比福長安先進入軍機處。福長安也對和珅知恩圖報,軍機處的事情,他總是毫不猶豫地站在和珅一邊。兩人關係密切,通力合作,一起對付軍機處的阿桂、董誥、王傑等人。

當時的軍機處,實際有兩派:一派以首席軍機大臣阿桂為首,一派以和珅為首。阿桂經常離京外出辦事,留下的董誥與王傑等人經常與和珅明爭暗鬥,和珅在軍機處的盟友,只有福長安是最可靠的。

從此以後,和珅與福長安,一起升官發財,和珅離任戶部尚書一職後,馬上奏請乾隆,請求福長安繼任戶部尚書,乾隆欣然同意。戶部尚書是六部中的大肥缺,這件事讓福長安感激涕零,此後對和珅更加死心塌地。

福長安有個小舅子,名叫湛露,是個年齡不大的庸才,沒有什麼出眾的地方。經過和珅的保舉,湛露升官為廣信知府。清代吏部有京察制度,定期考核京城官員,考核的結果分為幾個等級,稱職者升官,不稱職者降職,平常者不升也不降,而貪汙者交給法司處理,庸碌無為者直接罷免。在一次京察中,像湛露這樣的人,本來是屬於“庸碌無為者”的等級,在和珅的參與下,居然被列為稱職者,享受“保送一等”的待遇。

乾隆五十八年,浙江爆發了柴楨、福崧貪汙行賄案。上文已經詳細介紹過。因為這件案子與福長安有關,而和珅為人為己,把這件事替福長安擺平了,福長安自然十分感激和珅,也佩服他的“睿智”,對他愈加忠心。

當時的朝廷重臣,和珅、阿桂、董誥、紀昀、翁方綱、福長安等人之中,同僚矛盾錯綜複雜,除了福長安是和珅堅定的盟友之外,其他人都與和珅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矛盾。因為依附和珅,福長安在乾隆時期官運亨通。乾隆五十三年及五十七年時,福長安的畫像兩次成為紫光閣所藏的諸功臣畫像之一。乾隆退位為太上皇之後,和珅處處提防新皇帝嘉慶,福長安處處配合,隨時隨地監視嘉慶帝。有一天,嘉慶帝去軍機處察看奏摺,福長安剛好在軍機處當值,等嘉慶帝走後,連忙飛報和珅知道。和珅抓到了嘉慶的把柄,大喜過望,添枝加葉地向太上皇啟奏,說嘉慶帝意圖控制軍機處。乾隆果然很不高興,當眾斥責了嘉慶帝。

福長安處處以和珅的黨羽自居。嘉慶的老師朱珪曾經彈劾和珅,福長安最先得到訊息,及時通報給和珅,只是,這一次福長安卻沒有覺察到朱珪背後的玄機。

嘉慶帝登基後,處處被太上皇限制,軍機處被和珅、福長安把持,嘉慶帝在京城孤立無援,沒有一點兒施展權力的空間。嘉慶想把自己的老師、安徽巡撫朱珪調回京城,在和珅的阻撓下,也未能成功。朱珪回京述職,秘密覲見嘉慶帝,商議對策,與嘉慶推心置腹地交談了很久。

嘉慶帝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太上皇戀權,脾氣越來越古怪,處處與朕為難,和珅那個奴才也狗仗人勢,從不把朕放在眼裡。朕想把你調回京城,和珅就藉機在太上皇那裡彈劾你,分明是衝著我來的!”

嘉慶帝與朱珪感情深厚,無話不談,朱珪道:“太上皇的身子不比從前,皇上這時候可要做好準備。現在和珅把持朝政,那只是暫時的,秋後的螞蚱,蹦趾不了幾天了。一旦太上皇駕崩,才能有所動作。”

嘉慶帝道:“這個道理朕也懂,只是……朕乃堂堂一國之君,居然對一個奴才奈何不得,實在是太窩囊了!”朱珪道:“皇上要想想當年的聖祖康熙帝。聖祖剛剛登基,權臣鱉拜把持朝政,聖祖虛與周旋,最後時機成熟,終於將他誅殺。如今皇上暫且忍一時之氣,換取和珅的信任,在他面前製造假象,這是讓太上皇信任你。如果皇上心中氣憤,老臣倒有個主意。”嘉慶帝道:“老師請講。”

朱珪道:“和珅彈劾老臣,天下人皆知我二人不睦,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待老臣這次回到安徽後,上一道奏摺彈劾和珅,到時候皇上可以在太上皇面前為和珅辯護幾句。這樣一石三鳥,第一,為皇上出了氣;第二,皇上做了好人,太上皇就不會懷疑皇上結交外臣;第三,也警告一下和珅,讓他知道收斂。”

嘉慶帝道:“此計甚妙,可惜萬一事態擴大,豈不是委屈了老師?”

朱珪道:“皇上,太上皇雖然年老,但並不糊塗,只要確實有和珅的把柄,就不會有事。”嘉慶帝恨恨地說:“和珅的把柄,朕掌握的不少,貪贓枉法、收受賄賂、逾制橫行,夠他死上一百次了!”朱珪道:“和珅貪贓枉法,相信太上皇早有耳聞,並不在意,不能傷其根本。太上皇最在意的是,臣子是否忠誠。和珅善於阿諛奉承,太上皇以為此人無比忠誠,所以才信任他。最好有逾制、說反之類的證據。”

嘉慶帝道:“逾制的證據有。和府奢華至極,他比照太上皇的澹泊敬誠殿,用楠木建造大廳,違制越例,這個是無論如何不能抵賴的。”

朱建喜道:“如此甚好!過陣子待老臣回了安徽,就上一道摺子彈劾他逃制越例。皇上可下旨批評老臣,袒護和珅。如此一來,太上皇、和珅一定會對您放鬆警惕。日後,皇上再做什麼也就相對容易些。”

朱珪回到安徽後,果然上奏摺彈劾和珅違制,比照太上皇的澹泊敬誠殿還用楠木建造大廳。

當時和珅接連遭受了一連串的打擊,孫子和妻子相繼去世,身體又不好,所以不常去軍機處。福長安經常在軍機處值班,四處探聽訊息,充當和珅的耳目。這一次,福長安第一時間就得到訊息,報告給和珅。

福長安分析道:“這一次一定是朱珪這個老傢伙與皇上聯合起來對付我們,下一步皇上一定會幫朱珪說話。現在太上皇身體不好,咱們不能大意,要做好一切應對的準備。”

一聽說朱珪彈劾自己,和珅的心一沉。現在乾隆的身體一直不好,倘若這個時候出了什麼差錯,很可能就會掀起一陣大風浪。

和珅深思半晌,咬牙切齒地說:“皇上還是嫩了點,居然想出了這麼個主意。我最瞭解太上皇的心意,太上皇臥病在床,這種時候最怕的就是大權旁落。皇上偏偏挑這個時候下手,真是自不量力。只要皇上為朱珪幫腔,事情鬧大,我們就安排人彈劾朱畦圖謀不軌,再給太上皇吹吹風,就說皇上結交外臣,意圖架空太上皇,陰謀篡權。把太上皇逼急了,說不定讓他這個皇帝退位讓賢,讓太上皇另立新君!”

福長安道:“和兄果然高見。讓他們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朱珪彈劾和珅一事很快就在朝中傳開了。大臣們議論紛紛,都在看皇上的態度,結果卻大出人們的意料之外。嘉慶帝竟然下旨,將朱珪狠狠地教訓了一頓。聖旨中說道:“如今國家四海昇平,朝廷的大臣應當和睦相處,不應當鉤心鬥角。和珅乃國之棟樑,日後就要靠這樣的大臣來治理國家,不可隨意誹謗朝廷重臣。”

福長安得到訊息,立即到和府與和珅商量。福長安得意地說:“看來是虛驚一場。朝臣議論紛紛,朱珪素來與大人不和,現在見太上皇病了,皇上又曾經是他的學生,以為沒人護著大人了,所以想趁機奏一本,把大人扳倒。哪知道,他只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皇上根本就沒有替他說話。”

和珅深以為然,不禁有些飄飄然。從此,和珅與嘉慶之間的關係緩和了許多。和珅和福長安都被嘉慶帝麻痺了,不再擔心嘉慶帝對自己的威脅。

嘉慶四年,乾隆去世。嘉慶馬上下令逮捕和珅,指責和珅的第一項罪責就是勾結軍中將帥冒功請賞,而這件事恰恰是和珅與福長安一起謀劃進行的。於是,福長安與和珅同時被解除軍機大臣職務,隨後逮捕人獄。

福長安畢竟是皇親國戚,嘉慶帝很看重福長安,派人勸說福長安揭發和珅的罪行,減輕自己的罪責。不料福長安對和珅死心塌地,不肯落井下石,無論如何不肯交代和珅的罪行。

京城的諸位大臣給和珅一黨議罪,奏請將和珅凌遲處死;同案的福長安與和珅的關係太過於親密,理所當然是和珅一黨,應當斬首。嘉慶帝以寬大為懷,下令賜和珅在獄中自盡;福長安也從寬處理,改判斬監候,秋後處決,削去爵位並抄家。

為了讓福長安反省,嘉慶命令福長安必須到和珅的牢房中,親眼看著和珅自盡。正月十八日,和珅被賜死,福長安淚流滿面,帶著枷鎖腳鐐,跪著目睹了和珅三尺白綾自盡的全過程。和珅嚥氣後,福長安又被押回自己的牢房監禁。

看和珅如何籠絡人心,培養親信,被人稱為二皇帝,展現了帝王之術

和珅被賜死後,嘉慶帝並沒有立即處決福長安,不久後還釋放了他。因為乾隆生前,福長安常為乾隆沏茶倒水,加上再怎麼說福長安也是皇親國戚,於是,嘉慶帝特地派遣他到裕陵清高宗的陵墓,令其以員外郎銜前往乾隆的陵寢,充任供茶拜唐阿。此後不久,又發還其部分家產,只是被削去的爵位是不可能再返還了。嘉慶六年,福長安因為請求返回北京而被解職,發往盛京,此後曾任驍騎校、圍場總管、馬蘭鎮總兵、古北口提督等職。直到嘉慶二十一年,才授正黃旗滿洲副都統,遺憾的是,他第二年就去世了。

福康安兄弟與和珅兄弟之間的結合實在耐人尋味。和珅的弟弟和琳在福康安手下征戰,兩人是生死之交;福康安的弟弟福長安又是和珅的親信,兩人關係一直非常好。福康安功勳卓著,弟弟卻只懂得跟在和珅後面拍馬屁,依附於和珅升官發財;和珅貪汙受賄,拍馬逢迎,弟弟卻跟著福康安南征北戰,功勞不小。這種不可思議的巧合,真是歷史戲劇性的一面。

看和珅如何籠絡人心,培養親信,被人稱為二皇帝,展現了帝王之術

點個贊[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

加個關注[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