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變數”和“定數”呢?

怎樣看待“變數”和“定數”呢?

圖片來自網路

隨著年齡的漸長,我發現在我身上改變最大的一點,就是選擇的慎重,每一次的選擇就代表著每一次的改變,而那將有可能是我這一生的轉折點,至於,是好是壞?難說。

亦或者說,人越長大,就越容易害怕改變,哪怕現在的自已是在忍受,也不敢輕易去觸碰那所謂的“變數”。害怕失敗,不敢去失敗,可能這就是最大的失敗了吧。

時常在想,難道這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穩重”了?是人們常說的“內心早已被現實磨平了稜角?” 或者是已經習慣了“安貧樂道”?還是步入了“佛性青年”的行列?

仔細想了想,又發覺不是這樣的。感覺心裡好像還有一股什麼力量在跳動。

生活不能沒有意義。

怎樣看待“變數”和“定數”呢?

圖片來自網路

所以,我迫切需要一種改變。可能是我對生活還有追求吧,就突然這麼覺得。

別問我是怎樣的一種追求?物質的追求也好,精神的追求也好,那始終都是一種追求。

可能有人一聽“物質追求”,這好庸俗!我曾經聽到這樣一句話,大致的意思是“人年輕的時候,要處理好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人到中年的時候,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老年的時候要處理好人與自已的內心之間的關係。”當然,後面兩個階段,我還沒經歷過。不過,人年輕的時候要處理好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畢竟還年輕,路還很長,不宜過早地“看淡一切”。

年輕的我們還是要更多的擁抱“選擇”的機會的,網上不是常有人說嘛,“你去嘗試,你就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如果你不去嘗試,你就連萬分之一的機會都沒有。”

當然,這並不是在兜售成功勵志學,我也沒那個資格。

我只是純粹地覺得年輕就得儘自已最大的努力去嘗試,發揮自已的主觀能動性。至於結果嘛,就交給我們無法控制的客觀因素好了,那無法控制的部分我們習慣把它稱為“定數”。儘自已的能力去選擇,去改變,這部分我們可以選擇,可以改變的,我們稱它為“變數”。只要我們充分發揮好自已的“變數”,其它的,就讓“定數”來決定吧。

這也是古人常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說到底,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做出選擇的過程,更多地擁抱“選擇”,也並不意味著就是肆無忌憚,無所畏懼地不停地選擇,那樣的話,你將會耗盡一生的氣力去“選擇”而導致碌碌無為,一事無成。

怎樣看待“變數”和“定數”呢?

圖片來自網路

每一次地“選擇”也代表著每一次的“承擔”。你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你就得擔什麼樣的責任。

就拿我們終會遇見的兩種“選擇”來說吧。當你選擇了“結婚”,就代表的你角色的轉變,你將要承擔的是“為人夫”或“為人妻”的責任;當你選擇了“生育”,你將要承擔的是“為人父”或“為人母”的責任。

如果你害怕改變,害怕責任,那麼就請再等一等吧,別為了一時的衝動,而讓別人為你承擔這份責任和這份不幸。

說來說去,還是那麼一句話,儘可能多一點擁抱“變數”,少一點埋怨“定數”吧。

“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大”,充分地發揮好自已這個“變數”,那麼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