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坑釣羅非,40多倍的漁獲差距是怎樣產生的?

前兩日,我前往一黑坑垂釣羅非魚,最終釣獲67斤成功上岸,與我幾乎同時開始做釣的另一位釣友四小時卻僅僅只釣獲一條羅非,重量約1。5斤。67斤與1。5斤巨大的漁獲量差距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40多倍的漁獲差距?今天我就來針對兩人做釣的各種細節進行對比分析,希望廣大釣友們從中能找到黑坑垂釣羅非魚的成功經驗。

釣場資訊,天氣情況

該釣場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水面面積約3畝,魚種以羅非魚為主,但是有大量小鯽魚鬧窩。收費100元四小時,回收魚3元/斤。

垂釣當天為晴間多雲,氣溫25-33℃,南風2-3級,氣壓995hPa。

黑坑釣羅非,40多倍的漁獲差距是怎樣產生的?

釣場衛星圖(谷歌地圖)

釣位選擇

釣位的選擇是我認為造成兩人漁獲差距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是下午做釣,所以我們兩人不約而同的將釣位選擇在釣場的西岸,因為岸邊有一片茂密的竹林,下午時分陽光被竹林阻擋,在西岸附近的水域形成明顯的樹蔭,水溫較為穩定因此水中的含氧量更高。

但是該釣友選擇更靠近魚塘中間腰部位置,而我則將釣位選擇在魚塘的西北角(如圖2-1所示)。之所以我要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該釣場北部區域為淺水區,南部區域為深水區,淺水區水中的含氧量比深水區更高。

黑坑釣羅非,40多倍的漁獲差距是怎樣產生的?

圖2-1

另外,做釣當天有2-3級南風,這樣一來魚塘的北部區域就處於下風口位置。下風口水中的含氧量會比其它區域更高,同時因為風力影響,水中的浮游生物以及魚類的食物也會大量集中在下風口區域(如圖2-2所示)。在炎熱並且潮溼的廣東地區,天氣更顯悶熱,魚類對氧氣的需求更為迫切,於是便會大量集中在含氧量更高、食物更為豐富的下風口區域。由此看來,在釣位的選擇上我就已經佔據了更有利的位置。

黑坑釣羅非,40多倍的漁獲差距是怎樣產生的?

圖2-2

餌料以及窩料的選擇

由於該釣場內有大量小鯽魚鬧窩,因此有經驗的釣友們都會選擇使用不含任何腥味的純素餌料,我與該釣友都選擇了一款蒜香味純素商品餌,窩料雖不完全一樣,但同樣是羅非專用的顆粒窩料,在窩料的誘魚功效方面沒有明顯差別。同時,因為使用了完全相同的餌料,所以可以排除餌料造成漁獲量差距較大的可能性。

黑坑釣羅非,40多倍的漁獲差距是怎樣產生的?

魚竿選擇以及線組搭配

我選擇的釣位水深在1。3米左右,該釣友釣位水深1。5米左右,兩個釣位水深都較淺,而淺水釣魚必須謹防炸窩,因此我選擇了一支3。6米8H的硬竿,目的是在中魚之後儘快將魚帶離窩點,避免對窩點內的其它魚產生驚擾。但是釣友則使用了一支硬度在5H左右的魚竿,硬度比我使用的8H魚竿低很多,因此在遛魚過程中所耗費的時間也就更長,同時也更容易在遛魚過程中對窩點中的魚產生驚擾。

透過觀察我還發現,該釣友在整場做釣的過程中有4至5次切線跑魚,雖然對該釣友所使用的線組搭配並不瞭解,但我判斷他所使用的線組一定比我更細,我使用的線組是2。0號尼龍主線搭配1。0號碳素子線,整場釣獲67斤沒有發生過一次切線。由於釣場水質較好,並且投放的羅非魚全部來源於水庫養殖,所以魚的衝力十足,使用強度更高的碳素子線也是基於避免切線的考慮。

有不少釣友總認為細線能夠減少“檔口”的機率,讓魚能夠將鉤餌更順利的吞入嘴中,不可否認這種觀點的正確性,但是對細線的使用不可陷入極端,選擇釣線粗細的首要考量因素始終是強度,如果魚的衝擊力遠遠超過釣線的強度極限,那麼成功把魚釣上來就註定是小機率的偶然事件,要知道釣中小體型的魚種,決定釣獲量多少的是釣獲的尾數而不是單尾重量,只有讓釣線的強度足夠承受魚的衝擊,將偶然變為必然,才能夠發揮得穩定,穩定的發揮是提升釣獲量的關鍵。

黑坑釣羅非,40多倍的漁獲差距是怎樣產生的?

調釣方法

釣場投放的羅非屬於尼羅羅非,這一品種的羅非魚嘴部尖而小,在吞食鉤餌時入嘴較淺,因此調釣不宜太靈敏。我採用的調釣方法是帶雙鉤調2目,然後根據具體釣況將釣目在1目至4目之間靈活變換。這樣做的好處是調目較低,浮漂剩餘浮力較小,減少了剩餘浮力對魚吞食鉤餌所產生的阻礙。

但是透過觀察該釣友浮漂下降的速度可以得知他所採用的是調高釣低釣法,調目應該在6-8目之間,釣目則是2-3目。這樣調釣讓子線幾乎完全繃直,同時剩餘浮力較大還會對羅非吞食鉤餌產生較大的阻礙,因此該釣友在整場做釣過程中出現了不少於10次的脫鉤跑魚情況,而我在整場做釣的過程中僅有2次脫鉤跑魚。

可以推測,該釣友好不容易將數量並不多的羅非聚集到窩點之後,卻因為切線或者是脫鉤跑魚對窩點內的其它魚產生驚擾,導致前功盡棄,如此反覆的誘魚進窩然後又炸窩,自然也就很難釣到魚了。

黑坑釣羅非,40多倍的漁獲差距是怎樣產生的?

拋竿以及補窩頻率

黑坑垂釣羅非換餌拋竿以及補窩的頻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羅非魚的食量巨大,並且不挑食,只要羅非進窩就會掃蕩式的將窩點中的窩料全部吃光,況且該釣場內還存在著大量的小鯽魚,這樣一來窩料的消耗速度就會更快。所以我始終保持10至20秒換餌一次,利用高頻率的換餌來增強誘魚效果。同時,幾乎每一次拋竿入水之後我都會撒一小把顆粒窩料進行補窩,讓窩點中始終都有剩餘窩料,這樣一來便能夠把魚留在窩點之中,並且剩餘的窩料還能夠發揮誘新魚進窩的作用。

但是反觀釣友的換餌以及補窩頻臨則非常慢,拋竿入水之後便陷入長時間的等待,平均每兩次換餌之間的間隔時間至少在2分鐘左右,同時補窩也不積極,四個小時的做釣我只見到他補窩3次,這種慢節奏操作會讓窩點長時間處於窩料虧空狀態,窩點中沒有窩料又怎麼能夠誘魚進窩呢?

換餌拋竿以及補窩的頻率太慢,我認為這是該釣友漁獲慘淡的最關鍵原因。黑坑釣羅非即便長時間無魚咬鉤,也必須堅持較快的換餌以及補窩頻率,只是在魚口稀少時可減少單次的補窩量,但頻率必須快,也就是採用少量多次補窩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讓誘魚效力最大化。

黑坑釣羅非,40多倍的漁獲差距是怎樣產生的?

總結

經常有釣友問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在黑坑垂釣中經常上岸?其實黑坑想要上岸甚至是爆護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經歷長時間、多次的嘗試、總結與改進,直至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成熟釣法。這一過程是艱難而又曲折的,但這一過程又是快樂而有成就感的,隨著釣法與基本功的逐漸成熟,漁獲量也會逐漸攀升,直至最後能夠經常上岸甚至是爆護。

圖:來源於IC Photo、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