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有戀子情結,怎麼辦?

在知乎上看了一個帖子,是一個媳婦記錄與婆婆相處十年間發生的一些事。

因兒子是獨子,公公又早逝,所以自結婚起婆婆就和兒子媳婦一起住。兒子是個很孝順的人,和婆婆一起住的十來年,每天早晚出門堅持跟他媽媽打招呼,他媽媽生活上無論大小事,都放在心上。

婆婆呢,表面上與媳婦相安無事,但卻一直在背地裡給兒子說媳婦的各種壞話,比如媳婦不關心她、炒菜太硬吃不了、菜裡面放調料她吃不慣等等小事,為了挑撥離間甚至撒謊,明明自己拿著生活費去買了保健品,卻說媳婦沒給她生活費。

兒子是個三觀很正的人,結婚以後一直對媳婦關愛、包容,吃西瓜都一定讓媳婦咬他那塊的第一口,然後他自己才吃,就因為瓜尖尖是最甜的。

但因為婆婆每天的挑撥,兒子逐漸也對媳婦有了怨氣,覺得媳婦沒有像他一樣孝順,對婆婆不用心不關心,日復一日,夫妻感情一度走向破裂的邊緣。

後來隨著婆婆的多個謊話被戳穿,婆婆開始撕破臉毫不掩飾地對媳婦惡意攻擊,丈夫這才慢慢了解到了婆婆的為人。

事情後來發展到在家裡媳婦和婆婆互相不理睬,兒子也因為媽媽在家三天兩頭鬧的雞飛狗跳頭疼不已。最終為了保全小家,兒子在與其他親友商議後,把婆婆送回老家請保姆照顧了。

說起婆媳關係,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出現婆媳矛盾不外乎是親子關係大於了夫妻關係。

武志紅在《家為什麼會傷人》說,家庭是傳遞愛的載體,從父母傳給孩子,再由孩子向下傳遞。不過,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應是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

對此,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形容說,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相反,如果親子關係(包括公婆與丈夫、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就會產生最常見的兩個問題:

一、糟糕的婆媳關係;

二、嚴重的戀子情結。

上面的事例中,婆婆就有明顯的戀子情結,因為她無法接受兒子有了比她更親近的人。比如看著兒子讓媳婦吃他的西瓜,非常嫉妒,從心理上增加了對媳婦的怨恨,所以她用各種手段挑撥兒子與媳婦之間的關係,以期重塑兒子和她之間的親密感。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自己分享這一結果,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家為什麼會傷人》

帖子中的兒子和媳婦最終成功挽回婚姻,是因為兒子在事件過程中及時認識到錯誤,擺正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把夫妻關係重置於親子關係之上。

知乎上另外一個高讚的帖子,作者以女兒的視角,總結了她奶奶與她媽媽的相處之道,以及她的思考。

作者的奶奶從來沒帶過她,但她媽媽卻認為她奶奶是世界上最好的婆婆,婆媳兩人幾十年都沒紅過臉。

這是因為奶奶從一開始定位就特別清楚,不參與到夫妻關係中去。

小時候孩子半夜哭了尿了,奶奶會把她爸爸拍起來去幫忙餵奶、換尿布。家裡聚餐,奶奶媽媽一起看電視聊天嗑瓜子,爺爺爸爸在廚房忙活。就是去兒子家小住,也是單獨租一套房,不和兒子媳婦擠在一起(不在一個城市)。

作者說,她奶奶和媽媽為什麼沒有婆媳矛盾,就是因為奶奶雖然可能做不到把媳婦當親生女兒養,但她卻能做到把親生兒子當撿來的養,兒子媳婦夫妻間的事,她從不干預。

現實生活中很多因婆媳矛盾而最終以離婚收場的,無一不是當中的那個兒子和丈夫跟母親站在了同一立場,把親子關係放在了第一位。只要兒子堅決跟媳婦站一起的,也就是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的,媳婦基本上都只是抱怨婆婆不好,很少提到離婚。

兒子跟媳婦的立場一致,可能改變不了婆婆的態度,但是卻可以改變媳婦的心態。

絕大多數婆媳關係的核心不是婆媳關係,而正是那個被夾在中間的兒子和丈夫。這個夾在中間的人,總想著要麼妻子對老人家敬一些,要麼婆婆對媳婦疼一些,問題就解決了。但他卻很少想,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他自己的身上。要想很好地處理婆媳關係,這個人必須承擔起責任來,努力去協調這個三角關係。——《家為什麼會傷人》

婆媳矛盾,沒有勝利者,大家都是受害者。在處理婆媳問題上,只要遵循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大部分矛盾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