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拍一拍」可以撤回了,我們終於能告別「社會性死亡」了嗎?

拍一拍,可能是微信歷史上最簡單又最具爭議的功能。

它有多簡單?張小龍說,它只用了一行程式碼。

它有多具爭議?在每個涉及到 #拍一拍# 話題的微博下,幾乎都能看到憤怒地要求取消這一功能的評論;但另一廂,「有什麼好的拍一拍尾巴推薦?」在知乎上又是一個有近五百萬人瀏覽的熱門問題。有人恨它恨得牙癢癢,有人又玩得不亦樂乎,可以說,拍一拍佐證了「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從 6 月 17 日上線當日起,就有許多人預言「拍一拍」會像「朋友圈評論發表情包」一樣光速下線,在三天一翻新的網際網路記憶中被迅速遺忘。可兩個月過去了,拍一拍竟然堅韌地保留了下來。新鮮勁兒消退以後,大家也逐漸接受了這一功能,學會了怎樣「恰到好處」地拍朋友們。

微信「拍一拍」可以撤回了,我們終於能告別「社會性死亡」了嗎?

這段時間裡,微信團隊也對「拍一拍」進行了最佳化。包括支援自定義字尾、拍一拍後彈出氣泡提醒,以及今天剛剛上線的「2 分鐘內撤回拍一拍」功能。但這似乎還不足以平息人們的不滿,在愛範兒的微博下,熱評依舊是「能不能把這個功能刪了?」

這種兩極分化的態勢會令人感到疑惑:「拍一拍」到底是精妙的社交構思,還是失敗的多此一舉?

微妙的社交空間

就個人看來,「拍一拍」是個很棒的功能 —— 它拓展了社互動動的可能性。

按張小龍的說法,它能讓微信上的朋友「像螞蟻一樣打招呼」。也就是說,它在數字空間中提供了一種「觸覺」的替代品。

在「拍一拍」誕生之前,想要指定某個朋友來談論特定話題,要麼直接叫 Ta 的名字,要麼使用「@某人」的功能,但這兩者都顯得過於正式,暗含著一種「我想跟你認真說說這事」的態度,因此「@某人」實際上更適合在工作場合使用。

微信「拍一拍」可以撤回了,我們終於能告別「社會性死亡」了嗎?

而「拍一拍」透過對觸覺的模擬,創造了更加非正式、更親暱和更有嬉戲玩鬧氣質的打招呼方式。這其中的微妙之處從「拍一拍」的英文翻譯中就能看出些端倪:在初始版本中,微信語言為英語的使用者會看到「拍一拍」被翻譯成了「nudge」,也就是「用胳膊肘輕輕碰一下」的意思;但更新到新版以後,會發現微信團隊將翻譯改成了「tickle」,亦即「撓癢癢讓對方發笑」。看起來,微信想讓我們以一種更加親密的態度來使用「拍一拍」功能。

微信「拍一拍」可以撤回了,我們終於能告別「社會性死亡」了嗎?

關於「拍一拍」的非正式性還能再舉個例子:在那些玩得好的朋友組成的群聊裡,你可以毫無來由地將所有人都拍一遍,但其他人想必也不會因此感到困惑 —— 他們會反過來拍一拍你。沒有任何可見的意義,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正是靠這種「無意義」的觸碰維持的。在「拍一拍」的互動裡,每個人都可以沒有壓力地一起找樂子、一起犯傻,人們也得以用更輕鬆的方式溝通。

相反,如果你一大早把群友都 @一遍,那麼其他人可能會誤以為你打算商討下次活動的行程,或者讓大家記得 AA 上次吃飯的錢,這便是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的區別。

微信「拍一拍」可以撤回了,我們終於能告別「社會性死亡」了嗎?

非正式性也賦予了「拍一拍」在另一個方面的潛力 —— 事實上很多人已經親身實踐過了 —— 那就是關於身體和性的談論。社會文化規範使得與身體相關的詞語帶有輕微的禁忌性,促使這些話題在正式的語場下隱沒。不過,「拍一拍」正好代表了「不正經」的話語場合,這給了很多人放下負擔,透過修改後綴「開車」的機會。朋友之間可以隨意地「拍拍屁股」、「拍拍 36D」、「拍拍腦殼」,正是因為「拍一拍」本身就意味著「我在開玩笑,別往心裡去」。

但我也能意識到,自己對於「拍一拍」的喜好建立在一些特殊的條件之上:我身邊大都是同齡人、身處相對開放寬鬆的文化環境中、微信裡為數不多的長輩都沒有學會「拍」我。如果這些條件不成立,「拍一拍」所帶來的就會是煩惱,這凸顯了當前版本「拍一拍」的問題所在。

遊走在不同身份之間

社會學告訴我們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每個人都擁有多重身份,一個人可以同時是中國人、某人的兒子、某人的丈夫、勞動者、編輯,等等。那麼,他應該怎樣扮演好自己的每個角色?最簡單的手段就是「印象管理」,也就是「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

微信「拍一拍」可以撤回了,我們終於能告別「社會性死亡」了嗎?

這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印象管理的具體形式早就出現在微信上了 —— 那就是朋友圈分組。藉助分組功能,每個人都有權向特定的人展示特定的生活片段,從而構建出自己的形象。此外,微信上每個聯絡人的聊天都構成一個獨立空間,你不必擔心對 A 說的話會被 B 聽到,這也是印象管理的體現。相反,如果將一些不符合自己「人設」的訊息錯發給另一個人,通常都會導致尷尬與窘迫。

想要在微信上管理不同的身份本就是一種艱難的藝術。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給自己的每個身份都給建一個微信,很多人分別設立「工作微信」和「私人微信」便是出於這樣的動機。但因為微信限制多開,切換賬號也相當麻煩,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會只用一個微信處理全部事務,這時候想要平衡不同的社會身份便成了一件需要小心處理的事。

但很不湊巧,當前版本的「拍一拍」是全域性性的。你設定的拍一拍字尾對全部好友都適用,這就打破了不同身份之間的「乾溼分離」。要是不同身份的形象相對一致那還好辦,但對於那些不同身份間形象差別較大的人來說,「拍一拍」會是件麻煩事,畢竟任何人都不會希望自己設定來供好友之間玩鬧的字尾會被嚴肅的上司或長輩意外拍到。

與之相關的是誤觸的可能性。雙擊頭像觸發拍一拍是很簡單,但也可能導致誤拍的出現,這使得我們使用微信時也不免小心翼翼。要是在試圖看不是很熟悉的微信好友朋友圈時不小心拍了拍 Ta,或是在群聊裡誤觸拍到了自己本沒想過拍的人,都會導致與原有身份定位的衝突,進而讓我們陷入尷尬境地之中。破壞了原有的身份管理模式,正是大多數人對「拍一拍」不滿的根源。

微信「拍一拍」可以撤回了,我們終於能告別「社會性死亡」了嗎?

當然,為了讓「拍一拍」更加好用,微信也有做出改變。今天將微信更新到最新版本(Android 版本號 7。0。18,iOS 版本號 7。0。15)便可體驗到「拍一拍撤回」功能。新版微信允許我們在發出兩分鐘內撤回拍一拍提示,而且不會給對方顯示撤回提醒。換句話說,只要在這兩分鐘內對方沒看到你拍了拍 Ta(希望如此!),就能吃後悔藥當沒事發生過,因為誤觸導致的尷尬局面也能因此減少。

但僅僅是「後悔藥」,還不足以消除身份管理的困難。真想要避免各種可能的尷尬,我們還需要更加細化的身份管理 —— 也就是給「拍一拍」新增開關和分組顯示字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