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老子》: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十二字含義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說,天下之人皆知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有醜陋來對比。有了惡的存在,天下人也就知道什麼是善了。

夜讀《老子》: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十二字含義

現在的女子也一樣,多少人為了美,為了“好身材”,寧願飯也不吃,最後犧牲的是自己的健康。愛美,現在如此,在古代也依然如此,詩云:“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天下人都知道西施是美麗的,於是就紛紛模仿她,硬是整出了一個“東施效顰”的典故。

愛美,是人性享受欲的必然趨向;向善,也是天下人要好心理的自然表現。善與美,是人類社會所敬仰、崇拜,極力追求的境界。但是有個真善美的天堂,必然就有一個醜陋、罪惡、虛偽的地獄與之相對。趨向美善,是一個艱辛的過程。而踏步醜惡,卻是那麼的容易。

夜讀《老子》: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十二字含義

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一語道破,世間實態,千百年來讓人無語。或許只有孟子,在這無語的世間常態中,尋得一絲巧解。他對齊宣王說,好色、好貨,人人如此,齊王也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擴充所好的心,與天下同樂就對了。但,又有何人能做到呢?

看透這一切的老子,並沒有糾纏於善惡、美醜,孰對孰錯。而是用了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十二字。告訴世人,這一切是世間的常態,或許這就是生活,一念之間的人間生活。老子說: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夜讀《老子》: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十二字含義

有與無:彼此互為因果,相生互變。不是所有的美中,沒有瑕疵;不是所有的惡中,沒有善緣。它的重點是個“生”字,互相生變,全然一念之間。

難與易:天下萬事都是互為成功的原則,凡事的開始,都是艱難的,但積蓄到一定時候,成功就是容易的了。“圖難於易”,就是這個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也是這個道理。

長與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人有所長,必有所短,只是需要的是揚長避短。所以,沒有什麼可炫耀的,當你炫耀的時候,要注意“相形”這兩個字,“燈下黑”,你要看到自己的短處。

夜讀《老子》: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十二字含義

高與下:本來就是“相傾”,而自然歸於平等的。我們看到的高高在上,低地在下,那是我們站在地球的表面上所看到的,但在高度旋轉的宇宙之中,何有高下之分,高既是下,下既是高。

音與聲:老話說“禽無聲,獸無音”。只有音聲相應,才能生變,構成自然界和諧的音律。正如只有白鳥之音,與百獸之聲,在大自然中,互相呼應,才有我們聽到的天籟之音。

前與後:前後,總是相隨而來,相隨而去,沒有明確的界限。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的前後之分,哪一樣又不是我們人為的界限呢?時空的前後,永遠是不斷地追隨迴轉,而無休止。

夜讀《老子》: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十二字含義

總之,老子指出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等自然現象,都在自然迴旋的規律之中,互為因果,相互為用。沒有一個善或者不善,美或者不美的界限。

因此,老子又接著說: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夜讀《老子》: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十二字含義

為而無為,一切作為,應如行雲流水,雁過長空,不著絲毫痕跡;萬事,言教不如身教,不作徒費唇舌之言。作了也不自恃有功於人,有功於天地,不自佔為己有的在作為,反而是永遠的存在。“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是老子所言的“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