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反思:劉邦為什麼信任張良,黃石公的《素書》透露豪傑秘密?

01

中國人會下象棋的太多了,一般都知道楚河漢界是象棋中敵我雙方分界線。

那下棋的人可明白這條分界線的貓膩,歷史上的楚霸王和漢王劉邦在此間鬥智鬥勇?

這裡有個知識點,楚河漢界在現實中是有地標的,濃縮了軍事戰爭歷史情節,還有人生秘籍摻和其中。

兩千多年前,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在河南滎陽這個地方打了四年,最後以滎陽的鴻溝為界,將天下一分為二。

滎陽的鴻溝,是一條古老的運河,是黃河與淮河連線通道,是楚河漢界的地標。

經典反思:劉邦為什麼信任張良,黃石公的《素書》透露豪傑秘密?

​喜歡象棋的朋友明白了這個典故,再次投子會不會有指點江山的感覺?

從象棋中可以想見遠古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一將一帥統領對陣兩方,軍馬炮對殺,兵卒血拼,相士拱衛。

歷史上,楚霸王雖然失敗了,人們依然敬他是英雄。劉邦成功,人們也明白他是有張良這樣的能人輔佐方才笑到最後。

如果說劉邦是象棋裡的帥,那張良就是站在帥一邊的仕,為劉邦出謀劃策。

02

張良憑什麼讓劉邦言聽計從?

按張良的說法,他是得了神秘高人黃石公的指點。張良恭敬地幫黃石公撿了幾次鞋,通過了黃石公的考驗,學習人生秘籍方才成就大功。

我初看這個傳說故事,心中總有些懷疑,誰會這麼無聊透過撿鞋來找學員,你這是鞋廠招工嗎,至少要搞點智商謀略測試考驗吧,考試科目有問題,這是一個重大的疑點。

我私下以為張良是自學成才,他出身為韓國豪門貴族,家藏百卷書總是有的,學習環境相當不錯,完全可以找到家教老師或者自學成長。韓國被秦始皇消滅了,張良是沒落貴族弟子卻不服輸只好浪跡天涯,他曾經僱人往秦始皇馬車上扔大鐵錐,暗殺失敗後逃亡。

黃石公是張良提到的人物,在此之前沒人知道,在此之後也無人看見。那張良為什麼拿一個虛無縹緲的人來刷自己的存在感?

有一種可能,張良是為了給自己打廣告提高身價,如果說自己是自學成才似乎降低了公信力,他就對外宣稱得了神秘高人指點。不然,考察到最後他的老師怎麼就變成一塊黃石頭呢。

03

然而傳說並未斷絕,當我看了黃石公所寫的《素書》之後,疑問豁然開朗。

《素書》是一本奇書,據傳是從張良墓中找到的,不知是哪個傢伙出手的,大家自然就猜到這是黃石公的秘籍。

在《素書》中,黃石公並沒有直接講什麼兵法,也沒講什麼奇門遁甲,主要講的是如何做人!

在開篇的“原始”第一章就講了道、德、仁、義、禮的重要性,完全是圍繞如何做人開始,絕不故弄玄虛。

回頭再看黃石公對張良的撿鞋考驗,多少明白了他的深意,就是看張良的為人是否閤眼緣,是否符合黃石公的做人標準,符合就傳秘籍不符合就當是過路人甲。做人是第一標準,不管張良有多勇敢,哪怕是打傷秦始皇也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單論勇敢,黃石公應該找楚霸王傳授秘籍。

按著歷史傳說記載來看,黃石公把《素書》交給了張良。張良精研此書,走南闖北想找到知音。

結果張良與人交談,沒人願意聽張良這一套做人雞湯宣言,只有劉邦一聽就上癮。張良服了,說別人不行啊,其實也是比較一下自己,自己是看了秘籍才領會的,只有劉邦沒學過卻一聽就明白,這是天授之人啊。張良就決定一直幫助劉邦,最後平定了天下。

04

張良講劉邦是天授是不是宣揚迷信?大家不要慌,看看《素書》中對人的評判就明白了。

《素書》寫道: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什麼意思?要想讓遠方人才爭著來歸順就要講誠信,能得到大多數人擁戴,能明白歷史和經驗得失,就是英雄。

比如劉邦雖然好爆粗口罵人可還是有講究的,造反之路上,劉邦靠著仁義好名聲兵不血刃就征服秦朝各個城關衝進了咸陽。他說天下苦秦太久了不想難為百姓,就只約法三章,他對下屬論功獎勵也不含糊,說給就絕不吝嗇。

這與同一時期勇猛好戰卻驕傲自負的楚霸王完全兩樣,楚霸王活埋了二十萬秦軍降兵,勝利後拿著將領的封賞把玩在手,遲遲不捨得兌現,一個能人范增也被他氣跑了。

我們再看看《素書》中的乾貨,黃石公是這樣評定豪傑的: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足智多謀,行為端正靠譜,誠信守約。他是廉潔公平的,可以放心地交給他分配管理財富,這就是豪。

我們再來看看《素書》中有關人傑的評定: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盡職盡責,能經受住懷疑,能堅持信義,面對利益誘惑絕不妥協,這就是人傑。

按著這個標準,蕭何和陳平都夠得上是豪傑,蕭何從沛縣開始就跟著劉邦混,到建立漢朝一直管理著內政。而陳平在家鄉時就很有名,被人公認的是公平公正,當村裡分肉時都公推陳平出面把肉分配給大家,沒人說個不字。

05

最可惜的韓信,並不是貪財之人,能忍辱負重,又有謀略見識,只是他沒明白張良的做人之道,功成身退。

在《素書》中明確指出進退的道理: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有修養的人能看明白成敗興衰,能審時度勢。當進取時就果斷出手,如果時機不對就隱退體悟大道。

漢朝建立,兔死狗烹之時,張良功成身退喜歡在家研究辟穀之術。其實這也是張良掩人耳目不想爭鋒出頭,讓劉邦的媳婦呂后都看不下去,勒令張良必須吃飯保重身體。你張良不愛惜自己,呂后絕對不讓。

韓信倒在呂后的棍棒之下,有劉邦的免死令也沒用。

張良得以善始善終,一定是明白了《素書》的進退道理。張良也極可能就是《素書》的作者,黃石公是他編造出來的高人,或者說張良就是黃石公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