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春秋戰國和秦漢的歷史,是文化的角逐與昇華

我認為,春秋戰國和秦漢的歷史,是文化的角逐與昇華

大家好!我是小編遠傑娛樂資訊,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歷史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戰爭年代,各國都是圖利,不止秦國,其實其他各國也經常建立盟約又忽然毀約。只不過他們都幹不過秦國,真正的實力面前任何的招式都是花拳繡腿,而且各國互相攻伐本身就是個戰亂動盪的年代,所謂兵不厭詐,長平之戰秦軍佯敗,趙軍統帥趙括紙上談兵,沒經歷過戰場洗禮不聽勸下令追殺,後來被白起包了餃子。

我認為,春秋戰國和秦漢的歷史,是文化的角逐與昇華

春秋無義戰,戰國也是,不要說秦,山東六國還不是一樣,大爭之世,沒點政治手腕你能活得到最後,別說最後秦二世而亡是活該,秦之滅亡,雖是必然,但絕不是所謂“邪不壓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類的原因,在我看來,物極必反,秦隋都有其巨大的歷史推動意義,然而相對的,硬拉著歷史車輪向前是需要付出點代價的。史記和戰國策都是在漢朝時寫的,大家懂的,漢需要正統性與合法性。再比如,人們都說明朝皇帝大多昏庸、不理朝政,清朝皇帝很勤政,但是,明朝國祚長於清朝。

我認為,春秋戰國和秦漢的歷史,是文化的角逐與昇華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范雎會比魏冉出名,現在才明白,魏冉是四處出擊,秦國看似攻城略地,卻沒有什麼成效。范雎遠交近攻則是統一天下的節奏。“遠交近攻”是秦昭襄王和范雎為了幹掉楚系外戚的政治謊言。秦始皇滅六國使用的戰略還是連橫,也就是先與趙連橫,打垮燕國和魏國,再和魏連橫,打垮趙國和楚國,整體呈近交遠攻,然後完成的絕殺。秦國可沒有攻打晉國,雖然秦國滅滑國是以大欺小,但秦國和滑國畢竟不是盟友,晉秦盟友,卻來了一個伏擊,確實不厚道。國家之間義和信真的很矛盾,為了國家利益最大化考慮信義好像就是可有可無的。

我認為,春秋戰國和秦漢的歷史,是文化的角逐與昇華

遵循吧,棄國家利益於不顧,於本國百姓不義,不遵循吧,一不小心就會背上千古罵名。所以道義二字,打輸了就什麼都不是,打贏了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了,虎狼之師不過是山東六國為自己的孱弱給別人起的汙名,還有漢代因反秦而稱秦國殘暴。歷史為勝利者書寫,我認為,春秋戰國秦漢的歷史,不是個人或者朝代的勝利,而是文化角逐與昇華,儒家就是在這樣的亂世中汲百家而融合,成為中華文明之首。而儒家與秦國在戰國時的治國理政方針有重大的衝突,所以我認為“虎狼之師”是儒派對於秦國的汙衊。

我認為,春秋戰國和秦漢的歷史,是文化的角逐與昇華

反觀戰國時代的儒家,對民的思想教育是不錯的,但治國方面各國都只是以儒家的仁義為口號,而不以其為方針,所以儒家對秦國的定義實際上並不對。我個人認為歷史上太多對秦國不好的評論,而少讚美。是這樣,秦國爵位並不是代表貴族身份,更類似於元朝的四等民制度,只不過分為二十等,他能將整個秦國成年男子納入其中,享受不同的社會和法律地位,所以,完全是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儒家勢力的衰減和近代中國的痛苦。儒家死敵法家,也最看不起秦國,這兩個死敵後來合流了,儒家對其的仇視達到巔峰,詆譭了幾千年。

我認為,春秋戰國和秦漢的歷史,是文化的角逐與昇華

還有近代中國的痛苦,中國人經歷近代之後,不相信國與國都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相信明晃晃的拳頭,說不定以後中國真的會把自己的仇恨宣洩到全世界。秦制的侷限、秦始皇的侷限我也並沒有不承認,但在大部分人提到秦都是暴秦暴政的時候,需要的不是強調大家普遍認可的事實,而是澄清可能不實的部分。焚書坑儒什麼的,無所謂,為了思想控制,哪個君主都有自己的做法,秦不算過分。長城,靈渠,阿房宮等等有問題嗎?沒問題呀,那麼問題在哪?這個工程完全可以延期的,隋煬帝是在開皇之治的底子上,玩了幾年就把國家玩兒沒了,你嬴政又有什麼?這樣三世甚至四世才能完成的大工程他非要幾年就幹完。

我認為,春秋戰國和秦漢的歷史,是文化的角逐與昇華

可是這些活兒不是他幹呀,都是經歷過幾百年戰爭的百姓乾的。​濫用民力這點,無論如何也推不掉的。然後就是陳吳的例子了,行軍是有規定的,不是他們想從哪走就從哪走啊,他們只是服役啊。如果說陳勝忽悠他們,我還有兩個問題:1、為什麼大家都會懷疑,而他們可是要賭上性命的啊,那些百姓不會生疑嗎?2、那個時候貧農出身的陳勝吳廣,可能連地圖都沒看過就會去安排這樣的陰謀?用姓名搏那萬一的榮華嗎?沒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真的連像狗一樣活下去都成了奢望的話,又有誰會願意挑戰大秦的虎狼之師呢?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想了解更多關於歷史的資訊,請關注我!多多參與留言評論,把您的想法分享給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