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入門:如何記住八卦的8個符號,理解意思之後,就會很簡單

《易經》為大道之源,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厲害的一本書。學《易經》入門,最起碼的要求,也要記住八卦的8個符號,這是學習易經的基礎。初次接觸八卦的人,可能會被其神秘性所吸引,可以說古人是非常了不起的,僅用簡單的直線和斷線(虛線),組合成了這麼多種變化形式,因此,開始學習的時候也要掌握方法才成。

八卦歌訣,一個很好的方法

為了讓後人記住這8個符號,祖先們也是採用了很多的辦法。比如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首先分析一下八卦歌訣的意義,乾坤這裡不再重複。

震仰盂,艮覆碗,

意思是震的八卦符號像一個朝上的敞口器皿,像個∪字形,從自然現象來看,呈現大地震開的象。艮則像個倒扣的碗,像個∩字形,從自然現象來看,呈現大地隆起的象。

易經入門:如何記住八卦的8個符號,理解意思之後,就會很簡單

離中虛,坎中滿;

從意思來看,離的八卦符號中間是斷線(我們平時說的虛線),而坎的八卦符號中間是實線。從象上看,火的象是虛無的,而水的象則有實體,再延伸其意義,屬於火的就要虛,比如人心,虛心,虛心,就是這個意思,而腎水則要實。

兌上缺,巽下斷。

從意義來看,兌的最上面一條線為虛線,而巽的最下面一條為虛線。兌從象上看,意思是天上流動的水,取其潤澤之意;巽的意思則是天下面流動的物質,因此是風。

我身邊一個小朋友,記兌和巽的方法更簡單,這裡也分享給大家,他告訴我兌字上面兩點,巽字下面兩點,因此上面一條虛線的是兌卦,下面一條虛線的是巽卦。

綜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八卦其實是取象而來。

從八卦的取象意義來進行學習,是成年人學易的最好辦法

如果從很小的年齡,接觸八卦,就像我們學漢字一樣,見到不同的符號,直接就會讀成乾坤震艮,但是如果年齡稍大再接觸,就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了。在我看來,對於成年人來說最好的辦法,還是理解八個卦象的意思,記憶起來才更簡單。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漢字是方塊字,取象於物,八卦的8個符號也是同樣的道理,同樣取象於物。不過這個取象於“物”,是自然界中的大“物”,世間最大的八種自然現象。

易經入門:如何記住八卦的8個符號,理解意思之後,就會很簡單

世間最大的物,莫過於天、地、日、月、山、川、風、雷。天高高的懸在上面,地被我們穩穩的踩在腳下,清晨太陽昇起,傍晚月亮升起,山脈、水系延綿,風雷相搏,這些就是我們生存自然界的大的自然現象,從古至今,莫不如是。

在易經裡面用漢字來表示,乾代表了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月亮(水),離代表太陽(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巽代表風,震代表雷。如果換成直線和斷線的符號系統,那麼就是用三條整橫線代表天,三條斷的橫線代表地,這個記起來還是很容易的。另外的6個卦象,都可以看作是由天地演化而來。

易經入門:如何記住八卦的8個符號,理解意思之後,就會很簡單

天地如何演化為其他6個卦象,兩種方法可以實現

1.從天地而變,只變一爻

先看天的變化,把三條線看作上中下三個位置。

天的下面動(變一爻),就是地氣與天氣發生了一定程度的互動,由此產生的運動是風,因此代表天的三橫,最下面一橫變為了斷橫,就是風。天的中間動一動,天的中間一橫發生變化,變為斷橫,就是火,也代表了太陽。太陽每天東昇西落,正是離的象,在天的中間,太陽每天由東邊升起。天的上面動一動,天的最上面一橫發生變化,那只有到天水一色的地方才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因此是澤。只有在大澤的位置,才能看到天的上面變化。

易經入門:如何記住八卦的8個符號,理解意思之後,就會很簡單

再看地的變化,同樣把三條斷線分為上中下三個位置,地的下面動(變一爻),即為震動。當然也有人說是蟲子鑽出來。蟲子什麼時候鑽出地面呢?驚蟄,驚蟄春雷。地的中間動一動,什麼東西把大地割開呢?河流,水系。因此,我們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象形的水字,與坎的符號是一致的。地的上面動一動,艮,山脈的意思,古人知道山是動的,所以才說“地動山搖”。

2.從天地而變,變兩爻

易經入門:如何記住八卦的8個符號,理解意思之後,就會很簡單

天的上面變一爻,是兌,為澤,天下變兩爻(上面和中間),就是雷,天下變兩爻與地的下面變一爻是一致的。在地為震,在天為雷。天的下面變一爻,是風,動兩動(中間和下面),就是山,與地的上面動一動是一致的。地的上面變一爻,是艮,地的上面變兩爻,就是風,與天的下面變一爻是一致的。地的下面變一爻,是震,地的下面變兩爻,就是澤,與天的上面變一爻是一致的。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八卦的變化規律,其中蘊含的深意,囊括了古人眼中幾乎世間萬物的自然現象和變化邏輯,這八個符號學懂以後,我們甚至會發現他們幾乎無所不包,至今仍能涵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初學的角度來看,倘若初學《易經》,瞭解了八卦符號的基礎含義,基本上不用記憶,就能知道哪個符號是什麼意思,後面再學64卦就能簡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