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周邊國家展開了閃電戰收割模式,不僅鄰近的小國家紛紛被德國攻陷,就連波蘭這樣的在歐洲也算是比較大的國家也在短時間內被德國與蘇聯瓜分,這在當時也就是一戰後英法主導的《凡爾賽條約》體系下是不可思議的,要知道,一戰後專門為戰敗國德國制定的《凡爾賽條約》中明確規定,德國軍隊不得超過10萬人,不得生產潛艇、坦克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很顯然在二戰即將打響時的德國軍備早已經不是深受《凡爾賽條約》制約下的德國了,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局面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兩次世界大戰相隔時間並不算遙遠,從1918年到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德國從戰敗國的一貧如洗到英法強壓下偷偷摸摸發展軍工產業崛起僅用了20年的時間,那麼德國發展軍工產業大肆擴軍,僅與德國一條邊境線之隔的法國不知道嗎?為何會讓德國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法國人知道,英國人自然也心知肚明,不然法國為何會耗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呢?說白了德國能在短時間內崛起也是全靠英法兩國的一再妥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作為戰敗國吃了大虧,生性高傲的德國人肯定是要報復的,這一點英法兩國再清楚不過,英法兩國也是慘勝,包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打響時兩國的領導人對戰爭的恐懼也深深地烙進了骨子裡,例如從德國侵佔奧地利開始就一再退讓的英國首相張伯倫。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其二,英法兩國還沉醉在一戰後的新秩序裡無法自拔,英法兩國為主導的歐洲新秩序不僅僅是維持歐洲的和平局面,更重要的還是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至於其餘小國的利益,隨時可以讓出,這一點從希特勒吞併奧地利這一點充分可以看出,英法兩國的原定計劃是協同蘇聯一起三面制約德國,把德國擴張的野心扼殺在搖籃裡,只可惜蘇聯並不會和英法站在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那麼波蘭自然而然地充當了制約德國的一面,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統勒布倫都曾經給波蘭相當的信心,具體的承諾無非就是讓波蘭與英法捆綁在一起,只要德國敢對波蘭動手,英法兩國絕不可能袖手旁觀,然而英法兩國當時推行的一直是妥協退讓政策,例如在處理捷克斯諾伐克問題的慕尼黑會議上,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法拉第就代表歐洲秩序將捷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了德國,捷克斯諾伐克的領導人連參加會議的資格都沒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但是波蘭還是義無反顧的相信了英法,不過英國首相張伯倫還是為波蘭能避免戰爭與希特勒進行了談判,以此來向希特勒證明波蘭與英國的利益捆綁在一起,而希特勒周旋於英法和蘇聯等國家之間,早就沒了信譽可言,他信誓旦旦的向張伯倫保證,既然英國已經承認了奧地利與捷克斯諾伐克併入德國的事實,那麼德國完全可以賣英國一個面子,不對波蘭進行侵略活動,但是私底下他又與蘇聯簽訂了分頭進攻波蘭的協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張伯倫得到了確切的承諾後,志得意滿,認為全靠自己避免了席捲全歐洲的大戰,洋洋得意的回國,並且向英國人民保證戰爭不會到來,然而第二天德國便對波蘭宣戰,完全出乎張伯倫的意料,他自然而然的也成為了英國政壇史上的笑柄,在得知德國進攻波蘭的訊息後,英國政壇就拋棄了張伯倫,他成為了妥協投降的代表,與他意見相左的主戰派有了話語權,張伯倫隨即引咎辭職,此前名不見經傳的丘吉爾上臺。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英法隨即向德國宣戰,然而波蘭依然只是英法兩國的一枚棋子,他們在法國邊境陳兵百萬,卻沒有及時向德國進攻,在荷蘭與比利時,英法部隊甚至與德軍“友好對峙”,直到波蘭滅亡,引發兩國三面夾擊德國的幻想徹底破滅,也直到德國繞道阿登森林侵入法國本土,英法兩國才明白,此時的德國已經並非是《凡爾賽條約》制約下的德國了,可是已經為時已晚,法國隨即被德國攻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