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樁江湖奇談,告誡世人:做人太狂妄,勢必遭禍殃

常言道:天狂有雨,人狂有禍。此言不假,人生一生,草木一秋,平和心態,少要猖狂,這才是人之根本,倘若一味不聽勸告,狂妄無度,總有一天要吃大虧。比如下面要說的這位,就是“因妄生禍”的典型。

話說,清朝咸豐年間,直隸光山縣出了個武藝超凡的練家子,名叫葉鴻駒,他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天生力大無窮,十三歲時偶遇一位遊方僧人,那遊方僧人見他生得奇異,認定他是個練武的好苗子,於是就把他收為弟子,傳授少林七十二絕藝。

老師肯教,徒弟肯學,暑去寒來,眨眼就是十個年頭。這時候的葉鴻駒已經出落成七尺壯漢,他追隨老師身邊太久,歸鄉心切與日俱增,加之又自以為已經精通了所有絕藝,再練下去也練不出更多的門道,憑現在的這身能耐,足可天下無敵了,何必再做無用功。

清代一樁江湖奇談,告誡世人:做人太狂妄,勢必遭禍殃

於是乎,他跪在老師的面前,聲淚俱下地懇求老師放他下山,讓他好與母親早日團聚。

老師見他言辭懇切,自知無法挽留,於是打個哀嘆,語重心長對他說:“孩兒啊,為師放你下山倒也不難,但你需遵從為師幾句忠告。”

“恩師請講,弟子謹記於心!”

“嗯——”老人家點了點頭,“按理說武術這個東西,理應是活到老學到老,無窮無盡,根本就沒個頭。為師看得出,你如今心浮氣躁,自恃武藝高強,再也無心練武。既然這樣,為師再要留你,也只是留住你的人,而留不住你的心。孩兒啊,你還年輕,缺少歷練,不知江湖險惡,你總想著早一天到江湖上闖蕩闖蕩,打一打英雄好漢,亮一亮你的招牌,來一個人前顯貴,鰲裡奪尊,自此在江湖上留下一筆。可你要知道,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江湖之中高手多如牛毛,那些看似其貌不揚之人,興許就是深藏不露的高人。故此,為師送你四字真言,你需謹記,不可違逆——這四個字便是

‘殺、盜、淫、妄’

!你明白這四個字的含義麼?”

葉鴻駒似懂非懂,不敢在老師面前賣弄,故而懇請老師指教。

“殺,是要你不可濫殺無辜。這是武林第一大忌。打人一拳,須防人一腳,你殺別人,別人的子孫後代就會殺你,冤冤相報到什麼時候也沒個頭。若殺死惡人,倒也算做了一件為民除害的善事,可一旦錯殺了好人,就要悔恨終生,一輩子也不會心安理得。”

“盜,是要你不能仗著能耐明搶暗盜。練武之人,光明磊落,雞鳴狗盜的勾當絕不可為之。一旦你偷拿了別人一樣東西,就會惦記著第二樣,如此反覆,你這一輩子也就淪落為宵小之輩了。那時候,你就要背上‘上為賊父賊母,下為賊子賊孫’的罵名,到死這個臭賊的罵名也洗刷不掉啊!”

“淫,是要你潔身自愛,不應該貪戀女色。古語有云,萬惡淫為首,你若仗著滿身的武藝,高來高去,陸地飛騰,入戶進宅調戲那些少婦長女,你可就是造下大孽了。不但官府不會放過你,那些有正義心的綠林好漢,也不會饒過你,哪怕追你到九霄殿、水晶宮,也要摘你的人頭,挖你的心肝!”

“妄,則是要你保持平常心,不能狂妄,不可輕薄,有用的話只管說,沒用的片湯兒話就要少說。你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不是嚼舌頭的婦道,男子漢說話辦事要有板有眼,待人接物要有禮有貌,不會仗著武藝欺負人。還是那句話,打人一拳,須防人一腳,你若狂妄,必然招災。好了,為師就說這麼多,你下山去吧。”

清代一樁江湖奇談,告誡世人:做人太狂妄,勢必遭禍殃

葉鴻駒當著老師的面,發下誓言,一定會牢記老恩師的“四字真言”,絕不會違逆造次。給老師磕了幾個頭之後,師徒二人灑淚分別,自不必多表。

只說葉鴻駒下山之後,心情大好,腳步輕快,正是小馬乍行嫌路短,大鵬展翅恨天低,這一路之上,甭管看什麼,都覺著新鮮有趣,遇到那些身強力壯的漢子,立時手心癢癢,總想跟人一較高低,證明一下自己的武藝到底高到什麼程度。但他記得老師的肺腑之言,因此不敢惹是生非。回到家中,母子二人相擁而泣,訴說離別之苦。當孃的聽了兒子在山上的經歷,又是心疼又是高興,心疼兒子這些年沒少吃苦,高興兒子終於有了出息。葉鴻駒一心想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賭咒發誓要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幾天之後,葉鴻駒找到當地一個大戶,在大戶的面前亮出在山上學會的能耐,要大戶拿錢出來,幫他開一家拳館,他要收徒傳藝,賺到的錢跟大戶平分。大戶有錢,葉鴻駒有閒,兩人一拍即合。半月之後,拳館建成,可是來學武的卻寥寥無幾。葉鴻駒並不氣餒,他懂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只要打響了招牌,不怕沒買賣。

果不其然,葉鴻駒教出來的弟子一個能打十個。這一下,讓他名聲大噪,遠近皆知,來拜師學藝的人擠破了門檻子,打破了頭也要拜葉師傅為師。

清代一樁江湖奇談,告誡世人:做人太狂妄,勢必遭禍殃

葉鴻駒從一個寂寂無名的莊稼漢,搖身一變成了威名赫赫的武林宗師,每天聽到的都是讚美之聲,來找他比武的也都成了他的手下敗將。如此這般,他可就飄飄悠悠忘乎所以了,老師的肺腑之言全被他拋到了腦後。各位看官,您可要記住,這人啊只要輕浮了,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有這麼一天,葉鴻駒離開拳館,要到一個鄰縣的朋友家裡喝喜酒。他懶得走旱路,於是改走水路。來到岸邊,找尋擺渡,趕巧有個拉縴的漢子拖著纖繩從他面前經過,拉縴之人渾身臭汗,纖繩上佈滿了汙泥,一不小心把泥點子濺到了葉鴻駒的大褂上。

葉鴻駒勃然大怒,這件大褂可是為了在朋友面前露富,特意找了名家,花了大價錢裁製的,卻沒想到讓一個拉縴的泥腿子給弄髒了,這還了得,葉大爺要是不給你好看,你不知道葉大爺是不好惹的!

“泥腿子,給我站住!你知道我是誰嗎?”

縴夫很聽話,站住了腳,兩隻眼睛直勾勾地看著一臉怒容的葉鴻駒,莫名其妙地問:“你是誰啊?”

聽聽,這話多氣人,連大名鼎鼎的葉鴻駒都不認識,真拿豆包不當乾糧。葉鴻駒猛把兩隻虎目一瞪,“咣咣”用力拍打自己的胸脯,聲色俱厲地說:“有眼無珠的窮根子,連我都不認識,豎直了你的耳朵聽好了,我是你家葉大爺——葉鴻駒!”

葉鴻駒心說,我把大名報出來,他還不嚇得立馬給我跪下。樂子大了,縴夫搖了搖頭,傻里傻氣地說:“葉鴻駒是什麼駒子?我只知道馬駒子、驢駒子,不知道你這個駒子。”

嘿呦喂,這話沖人肺管子,這不擺明了找茬麼?葉鴻駒不由得氣炸連肝肺,搓碎口中牙,把拎在手裡的禮物往地上一丟,拉開架勢,哇呀呀怪叫了幾聲,惡狠狠地說:“好哇,好哇,葉大爺若不讓你知道知道厲害,你就不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說罷,飛身上前,掄拳就打。

清代一樁江湖奇談,告誡世人:做人太狂妄,勢必遭禍殃

縴夫慌忙丟掉纖繩,迎面接招,與葉鴻駒鬥在一處。您還別說,葉鴻駒的拳法真不是蓋的,一對老拳快似流星,疾如閃電,打得是風雨不透,讓人難以招架。而縴夫也的確有兩下子,居然跟葉鴻駒打了個平手。葉鴻駒根本沒有想到,一個拉縴的泥腿子居然有這種能耐,因此加了三分小心,一對老拳打得也就更快了。

縴夫也不甘示弱,使出全力,身形閃轉騰挪,雙拳破風呼嘯,與葉鴻駒打了個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三十六個回合,七十二個照面,葉鴻駒看準時機,打出一招“羅漢撞鐘”,鐵拳正中縴夫的心口。這一拳用了十成力道,縴夫扛不住,“哇”一口濃血噴濺而出,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撐不住,好似坍塌的高牆,重重地摔在泥水之中,雙手捂住心口,表情痛苦不堪。

葉鴻駒贏了,自然得意洋洋,免不了要出言羞辱縴夫一番。說得那個話,別提多難聽了。就連在一旁看熱鬧的人們也都感覺不中聽,堂堂一個武林宗師,居然說出在這種不堪入耳的話來,真是辱沒了宗師的名頭。

縴夫咬緊牙關,從牙縫裡面蹦出幾個字兒,他要葉鴻駒記住,有仇不報非君子,三年之後,他一定會回來報這一拳之仇。葉鴻駒沒有理會他,找了一條渡船,瀟灑而去。縴夫掙扎著爬起身,一步三晃地狼狽離去。

三年之後的一天,葉鴻駒正在內室與妻子談心,突然徒弟來報,說是有個黑麵的大漢在外面叫囂,說是來找師父報當年的一拳之仇。

葉鴻駒想起曾經打敗過一個縴夫,於是趕緊隨著徒弟到了前面。看清來人,果然正是手下敗將。幾句可有可無的寒暄之後,兩人當場交手。然而這一次交手,縴夫仍不是對手,小肚子上捱了一腳,好懸沒斷了腸子,只得悻然忍痛離去,揚言三年之後,還會再來。

清代一樁江湖奇談,告誡世人:做人太狂妄,勢必遭禍殃

又過了三年,那人果然又來找葉鴻駒比武。這一回,兩人打了足有一個時辰,全都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最後,還是葉師傅技高一籌,僥倖得勝。縴夫離開之前再次撂下狠話,還會再回來較量,下一次無論如何也要廢了葉鴻駒。

縴夫走後,葉鴻駒心中再也不能踏實了,他知道自己的歲數越來越大,有道是人老不以筋骨為能,而那個縴夫明顯要比自己年輕的多,氣力也在自己之上,下一次比武,自己必輸無疑。到那時,就要在徒子徒孫、父老鄉親的面前丟人現眼嘍。

再有一點,他明顯感覺到縴夫此次所用的招數毒辣異常,每一拳,每一腳,都往要害之處打,明顯是為要他的性命。如果這樣的話,下一次比武,自己這條老命只怕就要保不住了。他家有老婆孩子,還沒有過夠舒坦日子,所以他不想死。

到了這個時候,葉鴻駒才終於想起了當年老恩師送他的“四字真言”,他雖然沒有犯下殺生、偷盜、邪淫的戒條,但卻狂妄成性,目中無人,這才給自己招來災禍。事到如今,悔不當初已然晚矣。為此,葉鴻駒發愁不已,沒幾天就愁白了頭。惶惶不可終日,實在讓人煎熬,葉鴻駒別無他法,只能讓徒弟給他買來一口壽枋(棺材),囑咐徒弟,等那個縴夫再來的時候,就說他已經駕鶴西遊了,等縴夫走了之後,再設法通知他。然後,他帶著妻兒老小躲避到他鄉,除了幾個心腹弟子之外,外人誰也不知道他的藏身處。

沒用三年,只隔了一年,那個縴夫果然再次出現。葉鴻駒的徒弟說老師已經不在人世了,縴夫又羞又惱,只能把火氣全都轉嫁到葉鴻駒那些弟子徒孫的身上,將所有人打趴下之後,又在壽枋上擊了一掌,這才轉身離去,自此再沒有出現過。

清代一樁江湖奇談,告誡世人:做人太狂妄,勢必遭禍殃

幾個月後,葉鴻駒回到家中,看過那口壽枋之後,指著上面的掌印對徒弟們說:“那人已經入了武當內家宗派,他這一掌若是打在我的身上,我是必死無疑啊!”

此後,葉鴻駒關了拳館,不再收徒,孤身遍訪內家拳名家,力圖找到破解那個縴夫掌法的方法。雖然最終讓他悟出了化解之法,但他的性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從不可一世的狂妄之徒,變成性情溫和,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整天抱著書本,儼然一副知書達禮的學究派頭。對於江湖之事,再不過問,偶爾有人上門拜師,先是以禮相待,而後婉言謝絕,絕不收留。若遇到高傲之人,總會諄諄教誨一番,以自身經歷,告誡其切莫猖狂,以免招致災禍。

陋文一篇,到此打住。此文並非“大獅”杜撰,而是出自一則清代武林奇談,至於真假,無從考證,不過倒是有些勸人效用,至於能不能聽得進去,就要看個人心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