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周到秦漢,最常見的實戰兵器——戈

“戈”是古代一種兵器,從甲骨文字形看,形似一根長柄上面橫著的是戈頭。戈頭是銅鑄的,戈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重要的兵器,被大量應用,應用的時間很長,從商代、周代到春秋、戰國,甚至一直到秦漢還很常用。除了銅鑄的戈,也有石戈和玉戈,但就不是實戰兵器了,或是隨葬的明器或是禮器。

從商周到秦漢,最常見的實戰兵器——戈

“戈”在博物館裡屬於很常見的文物。商周時期曾經大量鑄造過青銅戈,幾乎是當時軍隊的必備武器。戈是長兵器,用來鉤殺,又稱為“勾兵”。完整的戈是把青銅的戈頭裝在六尺六寸長的“柲”上。“柲”,說通俗點就是戈的柄,一般是木製所以現在已經見不到商周時期的柲,因為時間太長都腐朽了。現在在博物館裡看到的戈,其實只是一件完整的戈的青銅戈頭。

從兵器的角度來講,青銅兵器分為進攻型和防守型。進攻型的兵器應該短,防守型的兵器就長。因為進攻的時候往往敵人近在眼前,短兵器對於近身戰比較適用。防守則不能讓敵人接近,這樣的話兵器就要長才有作用,把敵人隔離在一個安全距離之外。如果按照這個道理來講,“戈”這種長兵器就屬於防守型兵器。但是戈的鉤殺功能以及長兵器的優勢,實際上讓“戈”作為進攻型武器毫不遜色。

從商周到秦漢,最常見的實戰兵器——戈

除了作為兵器,戈當然也會毫無例外地被用作禮器。最早的玉戈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的凌家灘墓葬出土實物,以及距今四千多年的二里頭時期。毫無使用痕跡的玉戈可能是作為儀仗器和隨葬明器存在。

有一句大家熟知的俗語叫作“化干戈為玉帛”,大家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將戰爭、爭鬥轉化為友好、和平。

“幹”和“戈”,都是武器,“幹”指盾牌,“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主要長兵器。用“幹”和“戈”來指代戰爭、爭鬥。

“玉帛”分別指“玉”和“帛”,“玉”是指代表祥瑞和信譽的玉製禮器。“帛”是指珍貴的絲帛。“玉帛”的含義比較豐富,可以是祭祀用的祭品;還可以指代財富;玉帛也是古代邦國之間表示友好交往的禮物。比如古代祭祀、會盟、朝見都會用到圭璋和束帛作為互相聵贈的禮物。基於玉帛所使用的這些範圍,玉帛被當作和平友好的象徵。

從商周到秦漢,最常見的實戰兵器——戈

“戈”是帶著殺伐氣和血腥氣的。“化干戈為玉帛”則是用祥瑞、友好替換血腥的殺伐。

《楚辭》有一首詩歌叫作《國殤》描寫了古代戰爭的激烈場面,其中有一句“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gǔ]兮短兵接。”

“吳戈”是指吳地鑄造的戈,因為製作精良,所以用“吳戈”來指代特別鋒利的武器。“犀甲”是指犀牛皮製的甲,質地特別堅硬,防護力很好。這句詩裡的“車”指的是戰車,商周時期盛行車戰。一乘戰車上三個位置,包括御車者、持弓者、持戈者。而每一乘戰車還要有徒步計程車兵跟隨,可能是十個士兵、幾十個或是幾百個不等。所以一乘戰車是一個作戰單位。

從這句詩的描寫彷彿能看到千乘大國兵車作戰時,戰士披堅執銳,當敵國之間兩車相錯時近戰用銳利的短兵器又互相攻擊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