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大俠講武林”:善撲功大師沙榮生

1940年,家父沙榮生先生出生於青州古城南營街。那個時候因為還是民國時期,家父童年時代被祖父送入私塾學習,他後來不斷向我們講述習武之人要“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就是當年他在私塾學習的部分內容,歷久彌新。

七八歲時,頑皮的家父拜師益都縣著名武術家王長榮。王長榮先生武藝超群,精通十路查拳、十路彈腿、少林拳、羅漢拳、十面埋伏拳、單刀進槍等拳械。父親學習非常刻苦,幾年的光景,已經練得身手敏捷,在城裡成了“孩子王”。

1956年,益都縣體委為備戰1958年昌濰地區武術摔跤比賽,聘請北城原清末善撲營布庫(又稱御林軍御跤隊跤手)張厚明先生為摔跤教練,王長榮先生為武術教練,組成益都縣武術摔跤隊,家父因為優秀的體質與過人的膽識,被選入摔跤隊,跟隨張厚明大師學習中國式摔跤。

武林界有一句俗語“三年把式當年跤”,意思就是先學習三年的武術,再學習一年的摔跤,就能具有相當水平的實戰技能。在張大師這位皇家跤王的悉心指導下,家父得到真傳,同時因為自身的武術特長,跤拳結合,競技水平突飛猛進。

“善撲功”這個名詞很多人不明白,這次我專門講一下。大家都知道康熙智擒鰲拜是清代著名的事件之一,事發於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善撲營也因此正式建制,奉行“以近臣領之”的組織法則。其“布庫”由八旗子弟中擅長摔跤者透過技藝角逐而選定,定額人員為300人。善撲營有相對成熟、穩定的選拔和管理機制,保證了布庫全身心地參與摔跤研習。布庫在役時,需要擔負宮廷安保、宴會演武、人員培訓、皇城差役等職責。布庫在營中接受日常的訓練和比賽,演練的內容除摔跤之外,還有騎射、跳駱駝,即弓、刀、石、馬、步、箭。從外在形式看,善撲營布庫仿製蒙古跤衣並加以改造,創造出比賽時身穿的硬質棉布短袖開胸的褡褳,比賽時以樹枝、桐油刨花、沙土等墊底,上鋪氈子作為摔跤場地。

由善撲營建制推算,善撲功的傳承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後一批布庫有張厚明(活動張)、宛永順(宛八爺)、瑞五爺、閃德寶、唐寶、尹貴寶(牛街三寶)、崔永福(小鬼崔)、奎六、慶六、蘇殿啟、熊萬泰、景仲三等人。流傳在青州地區的善撲功,為清末代皇帝溥儀貼身侍衛張厚明所傳。

善撲功是滿族布庫、蒙古族搏克、漢族相撲以及回族絆跤,多民族武技融合的精華。首先其攻防技擊特徵明顯:善撲功從創立之初即是以技擊、搏擊為目的的,踢打摔拿,滾翻跌撲,攻防技擊是它最有鮮明的特徵,也是衡量善撲功習練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

其次,善撲功強調內外兼修,強身健體:善撲功內容豐富,動作簡單易行,特別是功法練習,注重內練與外練的結合,要求意氣力的合一,尤重養生與保健。

善撲功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傳承有序,體系完備:善撲功自清末創立,流落民間並傳承至今,其傳承脈絡清晰;善撲功整套體系包括基本功法、摔跤組合和套路三種運動形式,運動體系完備。

家父得到善撲功真傳,在1958年獲得昌濰地區摔跤冠軍,同年獲山東省摔跤第五名,獲舒同先生親筆題寫的獎狀,並進入昌濰地區摔跤隊,如魚得水,開啟專業隊生涯。

不料1960年全國生活艱苦,昌濰地區摔跤隊解散,家父被分配到壽光羊口發電廠,後來經過輾轉,安置到青州水泵廠從事噴漆工作。

“沙大俠講武林”:善撲功大師沙榮生

家父身高1米80,典型的濃眉大眼,身材挺拔,青年時的照片頗有法國影星阿蘭·德隆的帥氣與風骨。他的善撲功瀟灑自如,閃驚巧取,高難度動作如頭頂倒立、倒撲虎、蠍子倒爬牆、鯉魚打挺、騰空飛腳、旋風腳、雙飛燕,做起來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我在幼年時期就在他的嚴格要求下訓練善撲功和查拳、少林拳等技法。那時,每到傍晚,家父的徒弟們就來到南營街小院,打掃院落,掌燈時分,弟子們在家父的指導下抖皮條、擰棒槌、扔沙袋、拉滑車、舉石擔、推花磚、擲地秤、滾翻跌撲、踢打摔拿。看到父親那矯健的身手、出神入化的摔法,我那時因為不刻苦,技術水平難以望其項背,至今想來愧疚不已。

家父堪稱“武痴”,家中武術雜誌一摞接著一摞,吃飯時都在壓腿,而且他勤奮好學,悟性驚人,八極拳、甲組劍術、少林炮拳、少林十八手等拳術,都是他根據武術典籍自學而來,並融會貫通。

家父最大的長處在於既不保守,也不固步自封,他在我初中畢業就送我到河南陳家溝學習陳式太極拳,而且在我回來之後,又先後送我和弟弟到益都衛校學醫,“不為良將,當為良醫”是他對我們這些後輩的期許。

我對父親的敬畏,是不善於用語言表達的,後來我投資拍攝的電影《一代跤王》就是對他的致敬!(作者:沙學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