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選講(肆拾捌)-益王支系(下)

(本文的唯一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本文總計2520字,閱讀完大概需要8分鐘)

有道是,讀歷史,看今朝,於平凡中,找尋人生的奧妙。

大家好,上一輯,我們講述了明朝益王支系自第二任當家人朱厚燁至第五任當家人朱常(氵遷)綿延幾十年曲折婉轉的故事。

箇中變遷早已安靜地藏在了史料的字裡行間中。

益王府的藩王因為出現了朱翊鈏和朱常(氵遷)這樣生育能力極為強大的個體,致使益藩的郡王數量與宗藩立國的時間並不成正比。

那麼在明末時期,益王府上下又出過哪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難以訴說的細節呢?

同時,到當代社會,不經意間找到的明朝益王府的墓葬群,這裡面又能為我們提供什麼樣具有極高考古價值的物證呢?

明朝藩王選講(肆拾捌)-益王支系(下)

明朝益王墓葬群遺址

帶著這些問題,今日,我們用簡短文字予以迴應,

順帶結束對於明朝益王支系故事的講述。

定王因名曾避諱,末世國變先王沉。

上一輯結束之時,我們講述到朱常(氵遷)於1615年薨逝,其諡號為“敬”。

敬王第三子朱由校原本在19歲之時受封嘉善王,但是由於敬王的長子次子皆夭折,所以朱由校的順位便來到第一位。

萬曆三十九年,是為1611年,朱由校進封為益世子,四年後,其父敬王薨逝,又兩年後,守孝期滿,

朱由校正式嗣位益王,是為第六任益王,時年29歲,當時是萬曆四十五年。

我們在《省愚說明帝-明熹宗朱由校》的章節裡就詳細介紹過這位益王,沒錯,益王朱由校與熹宗朱由校同名。

在明朝宗藩請名的機制下,家族龐大,出現重名的機率極高,就在益王系,類似於朱載增,朱翊鍾這樣的名字皆有重名。

關於熹宗朱由校的故事,請點選下述連結:

明熹宗朱由校的故事,他可不是傳說中的木匠皇帝。

1620年,光宗突然駕崩後,天啟帝朱由校倉促即位,所以益王朱由校就不得不改名,至於朱由校具體改名的時間,是在天啟帝即位前還是即位後,史無可考,僅知道其為避諱改名朱由木。當然也有版本稱其改名為“朱由本”,為何有這樣的差別?

根本原因來自於關於他改名的記錄出自於益王府的墓葬群的壙志,由於年代久遠,已經很難確認到底石碑上刻印的是“木”字還是“本”字。

有些時候,同名不同命,益王朱由校比皇帝朱由校大17歲,卻也更晚去世。崇禎七年,這位益王朱由校薨逝,享年45週歲,崇禎帝為這位遠房堂兄上諡號為“定”。

兩年後,世子朱慈(厶火)嗣位益王,是為第七任益王。關於這位益王的名字記載也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朱慈(厶火),第三字為上下結構;另外一個版本記載其名字為朱慈炲(tai2),為了方便列印,我們就稱其為朱慈炲。

關於朱慈炲的生平,史料裡記載極少,甚至不確切其具體生年。其嗣位益王之時,在明末山河破碎的惆悵裡,朱慈炲迎來了甲申國難,崇禎帝自縊殉國的悲壯。

第二年,是為1645年乙酉年,弘光帝朱由崧被俘虜北上之時,朱慈炲曾經在撫州一度被擁立為監國。後來,清軍攻入江西省,幾經輾轉,朱慈炲最終進入廣東躲避,於當年薨逝。

薨逝後,南明朝廷為朱慈炲上諡號為“先”,但是據《益藩朱氏宗譜》載稱,其諡號為“素”。

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一般涉及南明的記載,大多數都極為不明確。

南明抗清常湖名,由榛慈燭先後勤。

朱慈炲薨逝後,益藩先後有多人站出來舉起抗擊清軍的大旗。

史載,首先站出來的便是朱常湖、朱由榛父子,簡單介紹一下這兩位。

上一輯講到過,益宣王朱翊鈏有子19人,其中第十三子名為朱常湖。

朱常湖生年不詳,其於1595年受封鄖西王,故據此猜測其出生於1585年左右。

永曆元年,是為1647年,鄖西王朱常湖率眾起兵反清,率義軍攻克建寧府,也即是今福建建甌。隨後連克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壽寧等縣,便以建寧作為根據地。

1648年三月下旬,清軍克建寧,朱常湖死於亂軍之中。

朱常湖去世後,被監國魯王朱以海追封為“閩王”,這也是益王支系出的另一位親王級別的宗室。

隨即朱常湖之子朱由榛扛起了父親的大旗,繼續抗擊清兵。當年秋,鄭成功率擁一眾士兵在揭陽擁立朱由榛為監國,但是隻抗擊了三天時間,清兵攻入揭陽,朱由榛以及一眾人等被誅殺。

據稱,在稱監國之時,朱由榛的名號為“益王”。

1650年,是為永曆四年,一位叫朱慈燭的人再次站了出來。按照一些史料記載,這位朱慈燭便是朱由木的兒子。

不過,根據出土的朱由木壙志,卻沒有這位朱慈燭的記載,故猜測這位朱慈燭要麼是記錄名字錯誤,要麼是壙志中不清晰或者遺失重要資訊導致無相關實物佐證。

1650年農曆三月,朱慈燭襲封益王,繼續追隨永曆帝朱由榔的腳步開展抗擊清軍的活動。

整整十二年時間,朱慈燭追隨永曆帝去往各地,輾轉去到緬甸。1662年,永曆帝被誅殺,但是關於朱慈燭的結局記錄卻不見於任何史料,最終其下落不明。

所以益王府的故事就此結束了嗎?還沒有!我們下一段繼續說。

和壐怡鎬傳說人,置留開封祈後生。

朱慈燭下落不明之後,再次接過益王府抗清大旗的,便是第七任益王朱慈炲的嫡長子朱和壐。

關於朱和壐的生平,在整個《南明史》中都只能找到名字,難尋找具體的人生軌跡,《南明史》中也沒有關於他襲封益王的記錄。

但是,在《益藩朱氏宗譜》裡,卻詳情記錄了他的確是襲封益王並且率領軍民抗清。

但是朱和壐的生卒年以及具體的事蹟卻無記錄。後來朱和壐過世後,由他的兒子朱怡鎬繼續扛起益王府的大旗。

我們根據“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的字譜來看,這位朱怡鎬已經是朱棣的第十三代後代,其輩分相當於崇禎帝的曾孫。

關於朱怡鎬,《南明史》裡都不曾提及過他的名字,而《益藩朱氏宗譜》裡指出,朱怡鎬襲封益王,並且隨鄭氏去往臺灣。

1683年,是為永曆三十七年,施琅攻克臺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塽降清,朱怡鎬隨鄭氏一起投降,正式結束了明朝益王府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演出。

同時,據《益藩朱氏宗譜》載,時任清康熙帝的玄燁,並沒有將朱家後人趕盡殺絕,將朱怡鎬及其家人安置在河南開封杞縣。

發掘益王墓葬群,益藩壙志價值深。

20世紀70年代,在不經意間,位於今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洪門鎮洪門嶺的益王墓葬群被髮掘。

該墓葬群中,能夠確認的墓主人有益端王朱祐檳(首任)、益莊王朱厚燁(第二任)、益恭王朱厚炫(第三任)以及益先王朱慈炲(第七任)。另外還出土有部分壙志,

壙志主人包含朱祐檳、朱厚燁、朱厚炫、朱翊鈏以及朱由木。這部分出土的壙志,也是研究益王支系極具有價值的史料。

另外,益王墓葬群中亦出土了大量陪葬品,極具科考價值。

至此,明朝益王支系的故事講述完畢。

有道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或許還意猶未盡,讓我們靜待下一輯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