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司馬狂/文

我寫“行走徽州”系列的時候,一直儘量不去寫那些家喻戶曉,尤其是已然成為景區的村落。一則是此類村落大抵歷史厚重想用一篇文章講述清楚難度比較大;二則是這樣的村莊人們多少都略知一二,很難有新的著筆落墨之處;三則是小村落鮮有人知,寫出來更有意義一些。但是今天我要斗膽寫一寫歙縣西鄉的名村唐模,成文時必然有諸多不足,請各位海涵。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其實唐模我去過很多次,照片也拍過不少。而今年國慶假期時候,又去了一次唐模,原因是被短影片平臺上的唐模千年銀杏樹所吸引。我之前去唐模完全不知道這顆銀杏樹的存在,於是興致沖沖地直奔唐模村中,只為一睹千年銀杏的風采。到得近前,卻見地面沒有一片落葉,枝頭的銀杏葉也還綠油油的,來得太早時辰不對。這株植於唐代的銀杏樹,傳言是唐模汪氏始遷祖思立公親手所種。古木根部洞開,形成宛若巨嬰的天然樹瘤,缺絲毫沒有影響它的勃勃生機。樹旁有鄉人建的小廟宇,葫蘆形的開門,很明顯是道家制式,不知道是道爺呵護著銀杏,還是銀杏滋養了仙長?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距千年銀杏幾步之遙,有“太子廟”。此太子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家的,而是古老的徽州信仰。徽人謂隋末唐初的割據政權吳國的吳王汪華為“太陽菩薩”,其所生九子,一二三為太子,四五六為諸侯,七八九為相公,有太子廟則此汪氏當為汪華一二三子後裔。當然有些地方亦建有汪華和其子的廟宇,而其村並非汪姓,那些就是純粹的民間信仰。最早來到唐模的汪氏是汪華長子建公之後,而如今的唐模汪氏則有三子達公、七子爽公諸多流派。唐模早期有程氏聚居,汪思立娶妻程家,遂在此衍派成望族。唐模之村名,蓋因汪氏先祖提出:汪華大顯於唐,子嗣建村要彰顯出彼時盛唐之規模。那汪氏興旺前,程家管這裡叫什麼呢?此後許、吳相繼來此,又緣何未曾改過村名呢?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由歙縣方向入唐模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遮天蔽日的古樟樹,垂下的樹枝上總有紅絲帶飄蕩,而邊上的指示牌卻標註著“槐蔭樹”。之所以叫槐蔭樹,其實是因為當年韓再芬主演的黃梅戲電視劇《天仙配》,在唐模取景的時候,導演一眼就相中了這棵樟樹,乾脆就用它代替了故事裡給董永和七仙女做媒的槐蔭樹。樟樹旁有呈S形的蜈蚣橋,再越幾步,便是沙堤亭。亭建於清代,四層簷,不論從哪個面看都有八個角,所以又名八角亭。徽州古城裡有八腳牌坊,唐模卻有八角路亭,霸氣得很。亭處入村正路當中,東西各有匾,東曰“沙堤”,西為“雲路”。沙堤源自唐模人衣錦返鄉時,村裡人會在路上鋪層黃沙。而云路個人揣度則應為雲程萬里、平步青雲的美好寓意。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再往前走,一座氣勢宏偉的石牌坊橫亙在主路之上,任誰要進唐模村,都得在此躬身而過,這才是古代功成名就者終生的追求啊。此坊名為“同胞翰林坊”,表彰者為許承宣、許承家兩兄弟。牌坊建於清代康熙廿五年,四柱三間三樓沖天式,坊板兩面分別題有“同胞翰林”和“聖朝都諫”。這兄弟兩個分別為康熙十五年、康熙廿四年的進士,並且都透過朝考,成功進入翰林院。哥哥許承宣出仕後,先後擔任過工科給事中、工科掌印給事中,其任職期間直諫敢言,康熙皇帝御筆欽賜聖朝都諫四個字。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過了同胞翰林坊,便到得唐模最為徽州人津津樂道的“小西湖”。其實小西湖是俗稱,它有個文雅的名字檀幹園。檀者,貫穿唐模溪流之名,源自溪岸多檀樹。幹者,岸、水畔也,陰平。之所以叫小西湖,是傳言彼時村中許姓富賈,因母親嚮往杭州西湖美景,卻苦於年事已高,不能成行,遂於唐模村東仿杭州西湖,營建了偌大的園林。不過歷史上的檀幹園可遠不止如今這點面積,可惜的是大部分毀於鹹同兵燹。此間也是唐模許氏的會館,周遭文人雅客在此聚首興辦文會也是常有的事情。民國33年,私立右任小學還曾在此短暫的辦學過。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檀幹園中有湖心島,島不大,四面臨水,有玉帶石橋與外圍相連。島上有亭,名為“鏡亭”,亭分內外兩重,外圍有廊,內層砌磚為室,室內鑲嵌著歷代書法名家石刻18方。包括有宋四家蘇黃米蔡、朱熹、趙孟頫、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可謂是一室看盡天下名家風範。只可惜我去的時候,鐵將軍把門。本欲從邊上攀爬美人靠而入內,但又恐落入水中而不得救,只能作罷。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園內尚有房舍,入內一觀,原來是私塾。不言而喻,當年唐模許氏聚賢達而興文會此間必不可少,右任學校那些學子們定然也是在此讀書的。可惜的是,裡面改造成了文房四寶的銷售點。其內迴廊盡頭有一小廟,內供睢陽保衛戰中兩位主官張巡、許遠,這倒符合許氏族人祭祀的習慣。當然張許二人在安史之亂中保住了睢陽,更保住了江南百姓不受荼毒。吾徽鄉民更是發展出很多關於二人的民間習俗,譬如巖寺上九廟會、歙北許村的舞大刀,甚至還有歙南一帶祭祀張巡帳下南霽雲、雷萬春二將的黑紅兩太尉。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出檀幹園繼續往村中走去,路邊上有兩塊石碑,一刻“引嵐”,一書“清聽”。引嵐石刻的作者是唐式遵,其為川軍將領,23集團軍總司令,民國29年率部進駐徽州,司令部就設在唐模。唐司令留存在徽州的石刻挺多,最著名的莫過於黃山上的“立馬空東海 登高望太平”和“大好河山”。不過署名雖然是他,字卻並非他所寫,唐模這塊我就不確定了。清聽的作者是唐模村中著名的末代翰林許承堯,關注徽州歷史的人恐怕就沒有不知道許翁的了。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沿著檀溪前行,腳下的石板路,驀然就寬敞起來了,臨河處突然就多了一長排的石欄杆。這些石欄杆用料考究,古樸中彰顯著富貴人家的豪氣。人到此處,一下子感覺正式入村了,石欄杆邊上有極為開闊的坦,坦上的石板色澤深重,四個旗杆石齊刷刷地排列著,旗杆石後半堵圍牆兀自屹立不倒。牆上有標識牌“許氏宗祠”,透過緊鎖的門,能瞧見前面的兩進早已轟然倒塌,唯有最深處的寢殿還在。寢殿那高聳的馬頭牆,如同風燭殘年的長者在向你訴說著,從南宋年間就來此落戶的許氏家族,曾經在歷史上是何等的輝煌。在嘉慶朝,這許氏宗祠登記在冊的族產就有田559畝、地70畝、塘16畝、山7畝。更不消說,從許氏宗祠走出去的兩淮鹽業巨賈們,和那些縱橫朝堂的官員們。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毗鄰許氏宗祠的是大片的徽州古建築,這些建築看著挺新,而其實內裡卻是舊時模樣。這是因為,這些房子都是從徽州各地異地搬遷而來的,其中就有我尋覓過的歙南石際村的宅子,這個可以點選文末連結跳轉閱讀。這些老宅子搬來後,沒有閒置不管,而是改造成為了民宿群,並且是中法合作的專案。其中,最為豪華的一棟老宅,光天井就有七個,當地人們管這宅子叫“七天井”,於是這一民宿群也就以七天井來命名了。根據酒店提供的資料,我揣度這七天井的主人應是縱橫上海灘的地皮大王程霖生,關於他的故事,我在文末的連結一併放出來。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歙縣有民諺“唐模棠樾 餓死情願”,其實真要生在唐模又怎麼可能餓死呢?這裡的地理位置向來是徽州最好的“火腿芯”,不去說良田養人,你就是看看這條長有1500米的水街,就能理解緣何歙縣人會覺得此間富庶了。檀溪兩岸皆是百姓人家,勾連起兩岸人家的是橫跨在檀溪上大大小小十座古橋。水街最為精華的部分要數高陽橋往上走那段,檀溪北岸一排的店鋪比肩而立,店鋪前是供人行走的寬敞道路,商戶們給它蓋上屋簷,使人晴天不曬雨天不溼。更為絕妙的是,在臨河處建有一長排的木製美人靠,村民們大多喜歡在此閒坐。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高陽橋是座風雨廊橋,名字由來是許氏郡望為高陽。橋下兩孔,橋身中間有分水錐,窗戶上的橫樑有彩繪壁畫,可惜年代久遠,圖案看不清楚。此橋始建於明代嘉靖三年,是村民許冕獨力修建而成的,到清代雍正年間許克雲又斥資重修,到了嘉慶17年又再度重修,此事建於廊橋中的石碑碑文。橋中央有匾,匾額題的“親見七代”,這是指匾額所說之人,親眼見過自己上三輩和下三輩的親人,加上自己就是七代人,足見其長壽。匾額題寫者是安徽都督柏文蔚,受匾者是許品三先生的夫人葉氏。許品三,名為恭壽,是許承堯的祖父,他在唐模先後創辦了敬宗小學堂和端則女學。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尚義堂門前有座木牌坊,祠堂前有木牌坊我只在昌溪和唐模見到過。尚義堂門前這座,自然叫尚義坊,百姓傳言是許家先祖在英宗北獵時候,毅然捐款,籌措銀兩用於北京保衛戰,事後因此被封為尚義郎。不過,明代的官制裡並無此官職,只有內廷有尚儀。尚義或許真就與許家祖上尚義之舉有著莫大關聯,而非御賜官職。尚義坊不大,保持著舊時風格,後殿有不少名人石碑供人拓片,也不知道這些石碑從何而來。祠堂的馬頭牆上,有藤蔓爬了上來,在粉牆黛瓦間平添了幾許綠意。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相比尚義堂,隔壁的繼善堂氣勢上更為宏偉一些,兩者走的風格路線明顯不同,也很明顯的可以看出繼善堂有著近些年修復的痕跡,它也是許家的祠堂。修繕過後,祠堂增添了新的功能,在後進的寢殿處改為黃梅戲表演,二進和三進原本的木隔也沒重灌,反而是敞開式的。如此以來,三進演戲,觀眾便可以坐在二進欣賞。雖然我個人還是喜歡古建築保留原本的形態,但唐模這般做法其實也算是給予古老的祠堂新的活力,並且新增的業態不會影響祠堂本身,這種嘗試值得肯定。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唐模之行的最後一站,自然要去許承堯的故居走一遭。對於外地人而言,許承堯的名字很是陌生,但對於徽州人,尤其是對徽州歷史感興趣的人,那麼許承堯的名字絕對是響噹噹的。這位末代翰林,也曾在甘肅任職道尹的徽州先賢,自1924年辭官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就在這裡著書立作,所以這裡才有了“魏晉隋唐四十卷寫經樓”的雅號。許宅坐北朝南,分正堂、居室和偏房,其中居室是三間三層的樓房。憑欄懷古,愈發對許承堯的學識功底欽佩不已,也愈發堅定了自己靠雙腳丈量徽州的念頭……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講實話,這一圈僅僅走馬觀花看了唐模的主幹道,村中裡面的情形壓根不瞭解,文章也無甚出彩之處。在文末僅以當年許承堯在重修檀幹園後作的對聯,來讓大家一起暢想唐模四時不同的風光:

喜桃露春穠,荷雲夏淨,桂芬秋馥,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

點下面標題,就能看往期文章:

行走徽州:殘垣斷瓦覓石際 七天井裡獲新生

歙縣人程霖生:上海地皮大王,人民廣場周邊3公里大多是他家的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

【行走徽州139】唐模:“唐模棠樾,餓死情願”的歙縣西鄉富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