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能有玉編鐘嗎,如果它是文物,楊雄的《蜀王本紀》必將改寫

三星堆民間收藏文物中,有一件特殊形制的玉編鐘,它被民間收藏者認定為“寶物”,因為它的出現否定了古人的一個定論。可考古專家們卻並不以為然,認為編鐘本身並不具有任何實證性,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贗品。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三星堆能有玉編鐘嗎,如果它是文物,楊雄的《蜀王本紀》必將改寫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禮樂制度已然成為了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出現,讓古代社會制度得以趨於成熟。禮樂制度中的“樂”,自然是指音樂,優美的音樂旋律不僅能夠讓人感受到美好,更能陶冶情操,讓人的品格更加高尚。音樂的產生自然需要樂器的演奏,而古代最莊重、威嚴的樂器,正是編鐘。

三星堆能有玉編鐘嗎,如果它是文物,楊雄的《蜀王本紀》必將改寫

編鐘興起於西周時期,並在春秋戰國至秦漢時達到鼎盛,它們是國家王權的重要代表性樂器,正因如此,我國也是製造和使用編鐘最早的國家。編鐘一般都是由青銅鑄成,它本身的音調是由體積大小決定的,不同的扁圓鍾可以根據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諸多編鐘都需要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並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繼而能發出不同的樂音,由於每個編鐘的音調全然不同,如果按照音譜進行敲打,就可以演奏出相當美妙的樂曲。當然,編鐘的演奏也需要專業人員,一般宮廷之中負責演奏的人員多是宮女與太監,畢竟相較於男人而言,她們擁有更多的耐心與時間。

三星堆能有玉編鐘嗎,如果它是文物,楊雄的《蜀王本紀》必將改寫

根據文獻記載與出土文物判斷,我國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制造出了編鐘,當時的編鐘整體由三枚編鐘組合而成,至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編鐘的數目就逐漸增多了起來,包括一組9枚與一組13枚等幾種。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在1957年時,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了第一套13枚編鐘,考古學者曾利用它演奏了一曲東方紅樂曲,並將其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播放,讓高昂激情的音樂唱響太空。在1978年時,湖北隨縣城郊的擂鼓墩墓葬中,出土了戰國初期的曾候乙墓編鐘共65枚,它被稱為是我國古代的編鐘之王。

三星堆能有玉編鐘嗎,如果它是文物,楊雄的《蜀王本紀》必將改寫

相比於中原文化而言,三星堆文化似乎顯得極其“落後”,西漢史學家楊雄曾在著作中評價過古蜀文明,認為其“不曉文字,未有禮樂”來描述古蜀國。可古蜀國的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一些民間收藏家卻並不這樣認為,因為他們的手上存在過硬的“證據”。民間收藏家蒐集到的證據,正是一件名為“玉編鐘”的文物。“玉編鐘”整體由十二個編鐘組成,它們被整齊的安放在支架上,其下部存在殘件,但底座卻處於丟失狀態,目前無法尋找到蹤跡。如果從外觀上來看,玉編鐘的外形幾乎與我國西周時期出土的編鐘毫無二致,唯一的區別便是它整體由玉石雕刻而成。

三星堆能有玉編鐘嗎,如果它是文物,楊雄的《蜀王本紀》必將改寫

玉編鐘是否為真品?考古專家對此產生了質疑。如果從編鐘發展的歷史來看,眼前的玉編鐘似乎顯得十分突兀,因為其編鐘數量與古代編鐘完全不對等。在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編鐘的數量開始逐漸增多,從最初的3枚增至9枚與13枚,其數量都是奇數,代表著“陽”。反觀玉編鐘卻有12枚,數量呈偶數,代表著“陰”,是古人最忌諱的數字,故此二者之間存在矛盾。

三星堆能有玉編鐘嗎,如果它是文物,楊雄的《蜀王本紀》必將改寫

與此同時,我們也都知道,玉石較青銅器而言,質地更加脆弱,其本身在被埋入地下時,地層的壓力會直接將其壓碎,不可能被儲存得如此完好,畢竟大自然的力量是十分可怕的。更重要的是,根據現代考古結論來看,古蜀人雖然對玉石十分青睞,但他們加工玉石的方式十分落後,由於青銅器物質地較軟且冶鐵工藝尚未成熟,古蜀人雕刻玉石只能採用繩蘸石英砂的方式,所以經他們之手雕琢的玉石往往古樸有餘而華麗不足。但玉編鐘的雕刻圖案十分精美,甚至不少刻痕都十分深邃,明顯就是現代雕刻工具的產物。

綜合以上證據來看,玉編鐘應該被歸屬於贗品之列,由此也否定了民間收藏家們的說法。但至今想來,我們仍然感到有些惋惜,如果玉編鐘是真品,以它的價值肯定能夠再次震驚世界。

參考資料:《三星堆之謎》 四川出版社出版 劉明著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