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毛遂從“自薦”到“自刎”誰之過

《大秦賦》中毛遂從“自薦”到一年之後的“自刎”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毛遂自薦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在戰國時期。

《大秦賦》中毛遂從“自薦”到“自刎”誰之過

長平一戰,秦國名將白起坑殺趙軍40萬,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過了兩年,秦軍又向趙國進發,佔領了許多重要的城池,連趙國的都城邯鄲也被秦軍圍了個嚴嚴實實。

時任趙國丞相的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趙勝,他是趙惠文王的弟弟,趙孝成王的叔叔。

《大秦賦》中毛遂從“自薦”到“自刎”誰之過

(趙孝成王)

毛遂本來是趙國平原君的門客,在平原君門下三年默默無名,長平之戰後,秦國又集中兵力攻趙,在生死存亡之際,趙國準備派出使者向楚國求援,希望能聯合楚國共同抗擊強大的秦國,平原君在臨行之前準備選出20位門客一同前去,然而東挑西選也只選擇了19名,別的人不是沒口才,就是武藝太差。此時之前一直默默無名的毛遂主動請纓。

這時從後面角落裡傳來一個聲音:“公子,小人不才,願意隨您一起遠赴楚國搬兵求救!”平原君一驚,回頭看了看說話的人,發現並不認識他,就問:“先生尊姓大名?”這個人回答說:“公子,小人姓毛名遂,已經投到公子門下三年有餘了。”

平原君想了想,好像不記得有這麼一個門客,想必他來了三年都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是個平庸之輩,這次只不過是憑著氣血之勇想要和他去楚國求援的。想到此處,平原君不由得冷笑著說:“我聽說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麼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錐子放在口袋裡一樣,錐尖馬上就會扎破口袋露出頭來。如今先生在我家呆了三年,都沒有出人頭地,所以你還是留在家中過太平日子吧!”

聽到此處,眾門客都嘲諷地哈哈大笑了起來。毛遂神態自若,也對眾人微微一笑,從容地說:“可是,公子您把我裝在口袋裡了嗎?如果您早把我裝在口袋中,我的錐子早就全部顯示出來了,豈止是隻露個尖呢?”

平原君見他說話時神態自若、不喜不怒,而且機敏過人、對答如流,於是就同意他加入去楚國的隊伍。

跟隨平原君前去楚國,在最終和楚國的談判中,毛遂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最終成功說服楚國出兵,這才解了邯鄲之圍。

而毛遂也經過這次事件之後聲名大振,還得到趙王的重用,那麼你知道這位毛遂自薦的毛遂,他的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嗎?

成語“毛遂自薦”由此而來,比喻不經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一項工作。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在最新開播的《大秦賦》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另一個毛遂的形象,他在趙國太子的冊立上佔據著主要作用,也正是因為他的出現,才導致了趙國提前滅亡。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趙王原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趙佾,二兒子趙偃,趙佾原本被趙王立為太子,趙佾生性淳厚善良,雖然沒有雄主之風,但是並不昏庸,倘若假以時日成為趙王,只要繼續重用廉頗、李牧等人,那麼趙國仍然有實力和秦國一拼,而二兒子趙偃為人陰險狡詐,小肚雞腸,可是偏偏他又想當太子,為了當上太子,他決定找毛遂合作,請毛遂給他出主意,毛遂當然知道趙偃的才能,可是毛遂有把柄被趙偃攥在手裡,最終不得不屈服,在毛遂的力薦下,秦國將趙佾當成質子,而趙偃最終成為了趙國太子,在趙王死後,他成為了新一任趙王。

《大秦賦》中毛遂從“自薦”到“自刎”誰之過

趙偃、郭開

趙偃成為趙王后,重用奸臣郭開,排斥忠臣良將,廉頗李牧等人先後被撤離重要崗位,這也導致了趙國最後的戰敗,可以說毛遂也是要為趙國的失敗負一定的責任的。不過《大秦賦》畢竟是小說改編而來的,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毛遂,最終結局如何了呢!

在毛遂自薦之後,毛遂被趙王重用,公元前256年,燕國趁趙國元氣大傷,出兵攻趙,趙王便派毛遂為將,令他領兵出征,可是毛遂作為外交人才還可以,但是卻不適合為將,雖然毛遂屢屢推辭,但是趙王還是任命他為統帥。

最終不善用兵的毛遂被燕軍打的大敗,而毛遂也覺得無顏見趙王,於是拔劍自刎而死。毛遂的死也是十分令人遺憾,他雖然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卻沒有遇到明主,沒有被安排到合適的職位,遇到這也樣的君主,也難怪趙國會被秦國所滅了。

從“自薦”到“自刎”,毛遂的人生中只經歷了剎那芳華。他就像流星一樣從歷史的天空中劃過,留下的是光輝還是黯淡,就只能任後人評說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