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文臣武將不少,為何幾百年來人們依然喜歡三國呢?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人曾經做過統計,從原始社會末期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內,在華夏這片熱土上,大大小小總共發生了6000餘次稱得上有規模的戰爭。

所謂一將成名萬古枯,這期間自然是湧現出了無數能打的將軍、謀士,可以說,歷朝歷代皆有很多有名氣的文臣武將,但是,如果做個統計,“三國”的知名度其實最高,問題就來了,為何人們都喜歡三國呢?

1、“草根”創業的傑出代表

《三國演義》交代,如果想進村找劉玄德家,不用打聽,你看誰家院裡的那棵樹最大就行了。更有好事的風水先生對此大力渲染,說他家的這棵樹真是不得了,遠觀就是一柄傘,看著和皇帝出門時的那套傘蓋行頭差不多,由此斷言這家怕是要出皇帝了。

“正經”人家誰會在家裡種樹呢。

歷朝歷代文臣武將不少,為何幾百年來人們依然喜歡三國呢?

話扯遠了,劉備是手工藝從業者,以編草鞋為生。如果放到現在,這起碼算得上是中級工藝品了,但在東漢不行。

小農經濟時代,人們能不花錢就不花錢,再說了,草鞋嘛,能自己編就自己編了。因此,劉備雖然經商,但他家境確實不咋地,地地道道的草根階層!

但就是這位草根,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了蜀漢皇帝。

劉備有兩大法寶,一是能忽悠,二是會融資。

他對外宣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透過資料可以查到,劉勝死於公元前113年,劉備出生於公元161年,這爺兒倆差了274年,274年是個什麼概念?我們可以平均算一下,假如他們老劉家是18歲生子(這已經算是剩男級別的了),中間就是15輩人。

劉勝這個人是個酒色之徒,他死的時候留下了120個兒子,想想看,這120個兒子經過15代可以繁衍出多少子孫來!這是一種幾何級的增長,怕是算不清了。

所以,劉備宣稱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這個挺難考證的,但無論怎麼說,不看廣告看療效,反正別人是信了,最起碼漢獻帝就曾經和劉備梳理過輩分,結果是漢獻帝要叫他皇叔。

歷朝歷代文臣武將不少,為何幾百年來人們依然喜歡三國呢?

漢獻帝都這麼叫了,別人也就承認了。這就成了他的金字招牌,極具江湖號召力,經過哥兒仨的拼搏,終於在西川立足腳跟,劉備也成了那個時代草根創業者的代表。

從陳勝吳廣到劉備,這種改變命運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億萬國民!

2、三國時代的謀略

隨著東漢皇權的瓦解,天下進入了群雄逐鹿階段,在兵荒馬亂的漢末,沒點本事如何加入蠶食大軍?

還是以劉備為例,織蓆販履出身,關羽也好不到哪去,擺攤賣棗,還是在逃犯,這哥兒仨也就張飛財力雄厚,表面上是賣豬肉的,實際上是靠鐵和馬支撐著,從本質上講,張飛乾的是走私的活兒。

這些年來,張飛積攢下了偌大家業!但這些都成了劉關張起事的啟動資金,利潤的大頭最後還被劉備拿走了。

從這點上說,劉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是資本遊戲的高階玩家。

會玩的不僅僅是劉備,三國裡面隨便拉出一個人來,你都會發現他的亮點。也正因為如此,三國成了一本智慧說明書,由此也演繹出眾多關於智謀的成語,比如空城計、賠了夫人又折兵、草船借箭、七擒七縱等。

歷朝歷代文臣武將不少,為何幾百年來人們依然喜歡三國呢?

客觀的講,如果單純論謀略的話,三國演義還真不如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但《三國演義》不僅僅是那些謀略,要不然到處充滿了算計,這不符合我們的主流文化,其實三國更多的是講一個“忠”。

這裡面的代表就多了,裡面有很多知恩圖報的經典案例,比如徐庶的身在曹營心在漢,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劉備、張飛為關羽報仇,姜維詐降曹魏一計害三賢……

結語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由羅貫中整理成冊。在此之前,三國故事其實是一種評書,由說書藝人在勾欄酒肆中傳播。

歷朝歷代文臣武將不少,為何幾百年來人們依然喜歡三國呢?

所謂“評書”一定要有評,沒有點評,那不叫說書,充其量算是讀書,其實,聽眾對三國梗概多少都知道一些,他們就是想聽說書藝人的獨家點評,所以,在三國故事中,每個說書藝人都添加了自家觀點,以至於三國故事版本眾多。

這種藝術形式,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因此三國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在羅貫中將其整理成冊後,百姓對此更是樂此不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