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六大產業開新路 現代農業鏗鏘行

充滿原生態氣息的長順綠殼雞蛋。長順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黔南巧妙利用時間效率和空間資源,創新推出一年三熟、一年四熟和立體間套作種植模式,在南方裸地和北方大棚青黃不接之時,巧打種植時間差,時鮮蔬菜、奇珍異果紛紛湧向城市人的餐桌。以茶葉、蔬菜、水果、生豬、中藥材、刺梨等為主的優勢特色產業,源源不斷釋放出綠色紅利,“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

資料顯示,“十三五”以來,黔南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州工作重中之重,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開創新局面,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農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農業增加值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2020年全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39。55億元,可比價增速6。6%,排全省第二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876元,居全省第三位,“三農”工作交出高質量答卷。

黔南:六大產業開新路 現代農業鏗鏘行

  山地農業精彩變身

入夏後,平塘縣者密鎮六硐壩區

1000餘畝茄子迎來採摘季,田間地頭,工人們採摘、分揀、裝車,每天8萬多斤鮮嫩的茄子,乘上快捷的大貨車直奔廣州市場。

“十三五”時期,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建設讓黔南典型的山區傳統農業找到了特色、高效、生態的發展新路,全州幹部群眾從傳統的小農意識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逐步懂得了運用市場經濟觀念、工業化理念和專案工程管理方法來謀劃、指導、發展農業。

利用立體氣候、土地資源、生態特色和特色農產品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種養業,整合資源,扶持農民,啟發民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全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在實踐探索中提煉形成“農村產業革命精準打法七條”,突出解決了“選什麼、種什麼,誰來幹、怎麼幹,規模化、產業化,有品無牌、市場競爭力弱,誰來賣、賣給誰,怎麼聯、可持續,學什麼、怎麼學”等問題,成為黔南縱深推動農村產業革命基礎更牢、結構更優、活力更強、發展更快的行動指南,促進了基地規模化、設施現代化、種養標準化、服務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發展。

黔南:六大產業開新路 現代農業鏗鏘行

都勻市勻東鎮新坪村中藥材種植基地裡的靈芝長勢良好。肖偉 攝

一大批從事非農產業的老闆轉產投資農業產業,一大批打工回鄉青年創辦農業基地,形成了政府、農民、企業三者良性互動,市場引領,政策推動的工作格局。黔南經驗、黔南亮點、黔南典型遍地開花,特別是在轉變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利益聯結等方面的做法可圈可點,黔南山地農業精彩變身。

  農村產業乘風破浪

黔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熱同季,是典型的亞熱帶溫暖溫潤季風氣候區。不同的海拔,多樣的地形,形成了低海拔高熱、中海拔溫熱、高海拔冷涼三個立體氣候帶,同一季節,既有天然溫室,又有高山涼棚,露地栽培實現週年生產,時令蔬果應季應市。

茶葉、蔬菜、刺梨、水果、生態畜牧、中藥材等六大特色主導產業齊頭並進,成為黔南“生態美、百姓富”的產業典範,培育了都勻毛尖茶、龍里刺梨、長順綠殼蛋雞、羅甸火龍果等

17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打造了一批獨具特色的優勢品牌,“兩品一標”認證面積267。5萬畝,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升到48%,全州農作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5。63%,形成了“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

“十三五”期間,農業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六大特色產業成效凸顯成為主導,其中蔬菜、水果、中藥材、刺梨種植規模較

2015年分別增長83%、53。7%、57。5%、34。2%,市場佔有率穩步提升。

“十三五”期間,扶貧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

260萬人次,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2020年產業扶貧帶動全州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58億元,帶動30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以上。

“十三五”期間,黔南打破一二三產業界限

,以優勢特色產業為基礎,讓農業產業“接二連三”,在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 催生出物流倉儲、農村休閒旅遊、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透過跨業、跨界、跨區域協同發展,實現了土地、資金、專案等資源的整合,攪活了農村經濟這池春水。全州農產品加工企業達781家、總產值384億元,較2015年分別增長216%、197%,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年均保持10%以上增長,走出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的發展路徑,黔南農業邁上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山區農業“現代”武裝

5月18日,全州水稻全程機械化暨農機農藝融合發展現場會在都勻市平浪鎮凱口舉行。無人機飛手進行植保無人機防病蟲害演示,農機手駕駛著旋耕機、插秧機在田間穿梭,耕田、平整、插秧各項操作一氣呵成,一棵棵水稻秧苗精準地插播到耕整好的水田裡,體現了機械化水稻移栽的精準、速度和便捷。

有資料顯示,

5年來我州共兌付補貼資金3000餘萬元,各類農機具達80萬餘臺(套)、農機總動力達327。9萬千瓦,較2015年分別增長了18%、20%。2020年,全州實現機耕總面積436萬畝、機播總面積30萬畝、機收總面積141萬畝。農業機械化大大提升了特色作物耕作水平。

機械化生產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實現農業現代化是黔南農業“十四五”期間的主攻目標。

“十四五”期間,黔南將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按照“重點突破生豬、茶葉、蔬菜,提質增效水果、刺梨、中藥材”的思路,抓單品、出特色、上規模,打破行政區域限制,打造“多縣一帶”跨區域產業發展格局,透過抓基礎、建設施、強基地,提升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黔南:六大產業開新路 現代農業鏗鏘行

羅甸火龍果。李慶紅 攝

“十四五”期間,黔南將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水利、山地農機化、科技強農、智慧農業等“五大工程”,重點開展經營主體引進培育、農產品加工業提質增效、社會化全程服務支撐、農產品質量品牌提升、農業高質量發展平臺建立等“五大行動”,提升產業規模化叢集化水平,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水利化、機械化、資訊化和農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水平,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以培育壯大農業經營主體為核心,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加快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持續提升農業經營質量效益,全面抓好糧食生產確保供給安全、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鄉村振興開新局。(劉雪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