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失孤》不再重演,離不開嚴苛的懲罰

近日,關於電影《失孤》中的原型郭新振被找到的新聞成為媒體關注的一個熱點和大家討論的重要話題。儘管父親郭剛堂釋出過一個短影片,感謝社會的關注,並表示不接受採訪,但仍然阻擋不了這則新聞的持續發酵,因為從各個角度看,這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讓《失孤》不再重演,離不開嚴苛的懲罰

首先來說,這起事件能夠成為輿論的熱點,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被拐賣的孩子終於找到了,當然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當年郭剛堂找孩子的事情成為了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失孤》的原型素材,就是根據他的事情加工改變而成的。筆者看過電影之後,不得不感嘆,年齡越大劉德華的演技越好,真的將一個失去孩子的父親的種種不幸演繹的淋漓盡致。7月11日下午,郭剛堂的孩子已經過DNA比對成功,近期將會認親的訊息釋出之後,劉德華也透過短影片表達了祝福,這也瞬間讓網友們更加關注這起事件。就好比當年李雪琴如果沒有得到吳亦凡的隔空迴應,恐怕現在也不會那麼火一樣。事情的進一步報道是,已經長大成年並當了老師的孩子郭振選擇留在養父母身邊。而有媒體更是用了“郭剛堂第二次失去孩子”之類的標題來渲染。當然,上邊這些只是筆者對於一則新聞的表象分析。

從當下的道德倫理角度看,每個人在看到一家人團聚而相擁而泣時都會為之唏噓不已,不管是郭剛堂一家,還是別的類似的新聞報道;不管是因為被拐賣而多年不見最終相認,亦或是因為當年的抗戰而從臺灣回來認親。人之初、性本善,看到親情的力量的偉大時,相信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感同身受。當然,從道德倫理的角度看,相信大多數人也能理解孩子自身做出的選擇,畢竟跟養父母生活了二十四年,而且養父母視如己出,郭振也能夠表態利用假期回去看望親生父母。某種意義上說,這起被拐事件的結局符合了傳統意義上的審美,雖然不是完美的大結局,但也不至於孩子始終沒有找到,或者不願相見那麼的狗血。

從人性的角度看,我們還必須對拐賣兒童的犯罪問題引起高度重視,進行嚴厲打擊才行。對大多數父母來說,孩子都是自己的心頭肉和精神的寄託,失去孩子的透過無疑是十分沉重的打擊,如果沒有足夠堅強的意志,也許一個家庭就此破裂,父母就此失去了幸福生活下去的動力。而導致這這種結果的,就是因為那些毫無人性的犯罪。據報道,拐賣郭剛堂兒子的犯罪分子一開始還是百般抵賴,最後在鐵的事實面前才不得不交代了犯罪事實。因為他知道,面對的將是嚴厲的處罰,所以才會心存僥倖地抵賴。但是,當初的人性哪兒去了呢?

電影《失孤》終於有了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這也是公安機關啟動“團圓”行動取得的成果之一。依託於包括高科技在內的各種措施,截至目前,全國公安機關已找回失蹤被拐兒童2066名,偵破拐賣兒童積案11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78名。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還有很多被拐兒童沒有找到,尋找的道路還很漫長。同時,面對利益的誘惑,有些犯罪分子依然管不住黑手,打拐工作仍任重道遠。因此,必須用“鐵拳”進行嚴厲的打擊,打出“組合拳”。這套組合拳包括了嚴格執法、加強技術應用、嚴查黑色利益鏈等各個環節。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必須讓買賣雙方都受到最嚴厲的懲罰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悲劇的發生。